第04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城事
 
标题导航
“无水区”浇地不难了
保护地下水,自备井整治打响攻坚战
2013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水区”浇地不难了



◎双杨街道八个村种地靠下雨,村民特犯愁 ◎当地投资两千多万铺设管道,昨天试运行
  村民向天空喷水庆祝
  19日上午10时,记者跟随双杨街道水利站站长施洪军来到碑子村村头的农田里,只见十多位村民正等待着水源的到来。大约10分钟后,设立在地头上的给水栓里流出直径约10厘米的清水,现场的村民欢呼雀跃,有几位村民更是手拿着灌溉农田的水管子向天空喷射水柱以示庆贺。与此同时,其他农田旁的给水栓也陆续流出清水。
  村民刘玉秀告诉记者,他们盼这一天已经好多年了。这里没有地下水,属于“无水区”,农田根本无法灌溉,每年都是靠天吃饭,雨水多的时候收成就好一些。“小麦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也就是300来斤,而人家地里能收到1000多斤,你说咱心里能不着急吗?”
  现场最忙的就是水利站站长施洪军了,他在指导村民灌溉的同时,还要不断接受咨询。来自其他村的村民不停问他:“我们村子什么时候供水?”由于当天只是试运行,农田灌溉还在完善,当地还有很多“无水区”需要灌溉,施洪军向村民们立下了“军令状”,争取在未来几天把“无水区”的农田都灌溉一遍。
  “现在可以安心退休了,也算是完成自己的一大心愿吧!”施洪军激动地说,他已到了退休年龄,这一年多来一直忙活着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现在终于可以舒口气了。

  农田灌溉对于广大农户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对于潍坊经济开发区双杨街道庞家村、潘家村等八个村的村民来说是一种奢望,因为当地属“无水区”,长期以来当地6000亩农田无法灌溉。19日,双杨街道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进行了试运行。目前,已有300多亩农田受益。

  ◥几位村民在地里查看通水情况。
灌溉
  只能铺地下管道解决
  施洪军告诉记者,双杨街道碑子、前吕、后吕、庞家、潘家等八个村子是当地有名的“无水区”。每个村子里只有两三眼水井,只够村民生活饮用,也就谈不上农田灌溉了,这种情况影响了好几代人。
  村民顾先生说,有地种不了庄稼成为他们最大的困扰,为此村民们也是集思广益想出路,比如说种一些适合旱地生长的庄稼,但是这种庄稼费时费力,需要全天候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外出打工的时间,形式单一,最终收入还是上不去。
  记者从双杨街道水利地图上看到,当地虽然被称之为“无水区”,但是附近有大于河和白浪河两条河流流经双杨街道东侧,为什么不通过挖掘水渠来灌溉呢?针对此问题,施站长说,因为“无水区”地势太高,落差超过5米,即便修成水渠,水也流不过去。
  大于河从“无水区”南侧向东北方向流入白浪河,有段河道流经“无水区”内的前阙庄村,最远不过200米,这么近的距离就没有办法解决农田灌溉吗?施站长说,这么近的距离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大于河的水污染太严重,根本不适合农田灌溉。所以说,“无水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只能通过铺设地下管道来解决。

现场
  两座水泵站保障供水
  为了保证农田水利灌溉,当地水利站一共建了两座水泵站,一个位于华疃三村大于河西岸,另一个位于前阙庄村南大于河北岸。
  记者在第一个水泵站旁看到,站内建有两个变压器,而且附近水源充足,这里是大于河和白浪河的交汇处,河面有30多米宽。“1号泵站有5台机组,平时三用两备,基本可以满足农田灌溉要求。”施站长介绍道。
  虽然水源丰富,如果遇到旱季怎么办呢?施站长说,这也不用担心,还有二号水泵站。为了保证旱季农田水利灌溉,他们已经在不影响泄洪的情况下,在大于河河道内建了一个小型水库,常年储水20000方,能保证一个星期的水利灌溉。按照这个计算,当地6000亩“无水区”的农田能保证灌溉两遍,如果安排得当,甚至可以灌溉三遍,这基本上保证了农田的生长。
  “‘无水区’的8个村子中有6个在‘小农水’工程的覆盖范围之内,还有两个村子的近3000亩农田无法实现灌溉,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申报当中,希望可以尽快解决另外两个村子无水可用的窘境。”施站长坚定地表示。
建设
节水
  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
  据了解,双杨街道“小农水”工程作为省级水利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铺设管道110公里。工程运行后,双杨街道潍九路以西的近万亩“无水区”的农田灌溉难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
  项目区全面推广地埋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出水栓沿地头一字排开,每隔50米一个。全部采用变频器自动调压控制,配备移动式水表计量,泵站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出水自动计量运用于管理中。随着“小农水”建设不断推进,项目区灌排体系将不断完善,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
  “小农水”工程真正解决了农田灌溉到田头“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过去农民浇地普遍为大水漫灌,劳动强度大,农民花钱多,水浪费严重。建设了‘小农水’项目后,大水漫灌的弊端迎刃而解,还腾出了众多农村壮劳力外出打工挣钱。”施站长说。
  工程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庞家村村民庞立良说:“过去一到浇地的时候,没有水,无法浇地,也无法施肥,心里那是一个急,愁得不得了。现在有了‘小农水’,浇地省工、省力更省钱,解决大难题了!”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庆建 本报见习记者 张身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