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城事
 
标题导航
养老保险缴费延长达成共识
2013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保险缴费延长达成共识



◎多部委就养老方案达成多项共识,制度设计倾向平稳过渡 ◎将实行养老金并轨,但具体方案政策以及出台时间未确定
  多部委与多套养老方案设计者们为期两天的闭门会议在养老制度上达成了多项共识。记者采访获悉,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实行并轨已基本没有悬念。10月17日,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目前,多方在顶层设计的规划、养老制度的安排以及如何实现上述制度这三大问题上达成了方向上的共识,但所涉及的具体养老方案以及相关政策何时出台均无定论。

既规划未来又兼顾当前
  “顶层设计的定位着重在未来一个方案的设计还是对现行政策进行修补?这个问题在此次会议上的讨论相对集中。”杨燕绥表示,养老是个长期计划,因此,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达成的共识就是,既要着重未来的规划又要兼顾当前政策的修补。
  其实,早在此次会议之前,针对建立什么样的养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就有诸多猜测,有的学者认为应是以修补现行的制度漏洞为主,有的学者则大胆建议将现行体制推倒重来。但记者从人保部相关人士处了解到的结果则是,任何制度尤其是养老方面的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小步慢跑,制度设计上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平稳过渡的方案。
  “达成共识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养老制度的安排。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问题达成共识,就是说,‘统账结合’的结构是有共识的,但是采取大统筹小账户还是小统筹大账户等具体方案设计还需要磨合。”杨燕绥表示,从近期发展考虑,采取大统筹小账户相对合理,毕竟财政资金还不到位;但从未来发展来看,财政资金到位以后要限定,不能无限放大,因此,统筹账户应缩小,个人账户要趋大。
  最后一个达成共识的问题则是对上述制度安排的执行落实,经过讨论,针对养老制度将采取“三分政策、七分管理”的原则。“政策再好,执行才是关键。”据杨燕绥介绍,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一定要加强居民档案和社保信息的管理,只有这些数据向上集中才有可能形成顶层设计,家底都摸不清,设计就是盲目。  
多轨制方案尚无定论
  养老改革有了方向上的共识,但大家更关心的则是制度环节的具体方案,比如延长缴费年限以及养老金并轨方面的讨论。
  “这两个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同样是会上达成共识度最高的。”10月17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参加会议的所有团队的讨论几乎都涉及到了以上两个问题,目前达成的共识是,养老金并轨已是个无需讨论的问题,早晚的事,但是将目前的多轨制整合成一轨、两轨还是几个轨这些具体的方案尚无定论;同时,延长缴费年限也势在必行,但具体延长多少年限等具体方案都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讨论和定夺。
  而就在此次闭门会议召开期间,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明确表示,养老保险的缴纳属于“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制度设计,因此,延迟退休的结果是可以多拿养老金的,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实行延迟退休是一个趋势,而延长缴费年限与延迟退休往往是一回事。
  “影响养老问题的几个要素当中,总会挑一个最为稳妥、影响最小、更好执行的因素来动,哪一个因素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相应的利弊会是怎样,部门都会考虑。”10月17日,一位接近人保部的相关人士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上述与会专家同时告诉记者,除了延长缴费年限以及养老金并轨两个焦点问题之外,针对企业缴费的问题也达成了共识,与会团队一致认为,企业的缴纳费率太高,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就此从多渠道筹集资金,用来减少企业相关费率的负担。
  中国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在资金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也愈来愈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隐性债务和个人空账等问题,已使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力不从心;而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保障”功能已日趋退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刚刚开始试点,任务艰巨。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完善对策,是目前社会保障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建立精算型的制度来激励缴纳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全世界都如此。延长缴费年限与延迟退休往往是一回事。延迟退休的结果可以多拿养老金,而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也可以多缴,但是多缴多得的激励性不是很足,延长缴费年限就难以执行。
  所以应该建立一种精算型的制度,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在国外,这叫“对等原则”。
  郑秉文表示,理论上讲2005年的38号文规定,你多缴一年的费用多相当于当地平均收入的一个百分点,但事实上在执行起来,老百姓看不到相当于当地收入这一个百分点,那么在理论上有,老百姓在计算起来的时候非常复杂,所以制度的复杂性导致参保人和未参保人对他的信心就很不足,看的不是那么太清楚。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郑功成看来,延迟退休是必然的,这涉及到代际负担的公平,但是这又是一个“小步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个红头文件下来就立刻延长。
  郑功成表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人的预计寿命不断延长,考虑到代际负担的公平,所以是必然的。这应该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反言之,如果人的预计寿命不延长,无论是我们的养老金是什么状况,我也是不赞成退休年龄推迟的。再者,我讲的不是明年就提到65岁退休,而是一种趋势,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有必然性。”

改革“双轨制”考虑多阶层利益
  养老金双轨制,即公务员不需要缴纳社保就可享受养老金,而且养老金替代率普遍高于普通企业员工。
  不过,公务员作为国家雇员由政府负责养老问题也不大。引发不满的最大原因是政府对于其他社会成员保障缺位,私营部门的员工缴纳了社保却对未来能否享受保障忧心忡忡。
  公平是养老保障制度的灵魂。虽然“双轨制”形成有历史原因,但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
  伴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将进一步统筹研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搞好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养老金“待遇差”问题。
  制度多层次,让养老金锦上添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保基本的,要使老年人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应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加快完善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总体提高养老待遇水平。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决策智囊、青年经济学家刘云龙表示,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上,首先需要研究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如何与目前的缴费机制相结合,使其最终受益与社会其他阶层相同。其次,可通过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多种形式,使得不同职业的人群可获得相应的养老福利。

养老金缺额应成为公共信息
  世界银行大约从1993年开始关注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转轨问题,并推动中国建立统账结合制度,即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中国正式建立这一制度。
  从此,中国的养老制度,由原来的企业养老制度开始变为社会养老制度,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型。由于当时的老人没有积累,中人积累不足,导致养老金隐形债务,因此,养老金缺口的学术名称叫做养老金制度的转型成本。后来,由于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来补养老金缺口,结果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个人账户空账。
  这个缺口究竟有多大?目前版本很多。世界银行算过账,中国人民大学从精算角度也算过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险研究所也算过账,很多金融机构也都算过这笔账,但数值上差别很大,这是由于它们各自计算方式和定义不一样。
  刘云龙表示,对于缺口数值大小的计算,一定要建立一种人们可以开放式讨论的计算模型。养老金缺口的数值计算方法和过程及其逻辑,不应成为少数研究者垄断的研究成果,而应成为公共信息。此外,应该成为相关公共信息的还有:人口老龄化指数、人口预期寿命、年金指数等等。这样,就会给政府和民众都戴上了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的紧箍咒。
  2012年有学者提出调研分析结论“2013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尽管这数据并非精确,但也能从一方面体现中国养老金的缺口之大。

  新闻观察员王锐在谈及此次会议时表示,是养老的困局倒逼制度进行革新。“我想有关养老保障的问题如此引人关注,恰恰是反映出了我们国家的养老金保障制度,在完成了初期的基本覆盖之后,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制度的实施,目前进入了深层矛盾显现、制度遭遇瓶颈的阶段,也就是说养老保障困局已经在倒逼制度的改革。比如说我们养老金的多轨制,同样是养老金,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来说,它的缴纳和领取的制度是不同,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养老金缴纳全部由财政负担,同时,退休后的领取金额又较高,已经成为新的社会不公;另外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之外的群体来说,养老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大家开始担心退休之后还能领到养老金吗?我想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只能依靠制度的改革来完成。”
  王锐指出,从目前透露出来的改革方案来看,部分焦点问题应该说将会面临重大的调整。比如养老金的并轨,虽然具体措施还不明朗,但是,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与社会化的养老金进行适当的合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缴交制度,可能会逐步实行,这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再一方面也为养老金的池中注入了新的活水;再一个有关延长养老金缴费年限提上议事日程,也回应了大家一直争论的到底要不要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现在养老金缴交的年限是15年,而实际上公众普遍工作的时间超过了这个年限,相比晚退休,多交钱,退休后多拿钱,大家还是更容易接受的。
  养老金并轨、以及延长缴费年限两个措施,其实动的还是公众口袋里的钱,那么对于改革的顶层设计,公众最关心的还是政府将会采取怎样的保障制度,目前透露的信息是中央将会统筹基本养老保险,这是整个养老金保障的一个基本盘,政府在这个盘中投入的多少,将会直接影响到养老金保障的水平和覆盖范围;再一个,养老金的保障有三个支柱,一个是政府的投入和个人的缴交;另外养老金的增值;还有一个就是商业保险,如何协调这三个支柱,科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支撑作用,是顶层设计的核心问题。 本报综合《华夏时报》、《人民日报》等报道

◎专家分析
养老困局倒逼制度革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