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潍坊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乌黑煤炭引得老外垂涎踏查
2013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黑煤炭引得老外垂涎踏查
  左图:清光绪版《潍县乡土志》中的记载。右图:民国版《潍县志稿》中的记载。
  韦廉臣
  李希霍芬



  坊子一带煤矿,最早称为潍县煤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版的《潍县乡土志》载:“煤炭矿,邑南三十五里张路社西岭左右,矿苗甚佳,土人自乾隆年间开采……” 1740年(清乾隆五年),清廷倡导民间开采煤矿,至清道光年间,潍县煤炭开采已经较盛,清代文人王培荀所著、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乡园忆旧录》记述:“石炭,淄、博、滕、潍四邑为多。”延至19世纪70年代,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却被“洋人”盯上。
民办煤窑自清乾隆年间开始出现
  有一说,潍县的煤炭早在明末清初就被当地人发现,因官方禁采,仅有少数乡民偶尔偷偷在煤田露头区零星挖掘,以缓解柴草短缺之困。但毕竟没有史料佐证,这只是一种可能。
  官方禁采的理由,一是怕开矿“掘龙泉、挖地脉”,“有碍风水”;二是担心煤窑挖炭工“聚众滋乱”。其实,明代及清乾隆之前,煤炭禁采之令时有时无,各地掌握尺度不一。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朝廷放宽了煤炭开采限制,任民间自采,全国采煤业一度兴盛。清朝建立后,清廷对煤炭更为重视,开采限制逐渐放宽。
  1740年,乾隆皇帝在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赵国麟请“广开煤炭”的奏折上批道:“著各省督抚酌量情形详议具奏。”要求各省根据情况,拟订煤炭开采计划,然后上报。
  赵国麟奏折中写道:“凡产煤之处,无关城池、龙脉及古昔帝王圣贤陵墓,并无碍堤岸通衢处所,悉听民间自行开采,以供炊爨,照例完税。”
  乾隆皇帝的御批下发后,各省纷纷核查上报,鼓励民间开窑采煤。
  山东巡抚朱定元奏报朝廷,全省20个县有煤可采,其中包括今属潍坊市的益都县、临朐县,名单中并没有潍县。
  由此可见,潍县煤田最早开采时间,根据《潍县乡土志》记载确定在乾隆年间,有一定道理。但有学者将具体时间定为1740年,即乾隆五年,目前看来缺乏确凿依据。
  发现于坊子区下寨村的广济桥功德碑有载,“煤井商贾、四方贸易者皆倾囊相助,不数月而桥成矣”。
  这座立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功德碑表明,当时潍县煤田民办小煤窑已经不少,煤窑主也因此发了财。
  据此推断,潍县煤炭开采晚于益都、临朐,应在1740年之后,至道光年间形成一定规模。
  潍县煤田开发时间虽晚,却后来居上。淄川文人王培荀1845年刻印的《乡园忆旧录》有证:
  “石炭,淄、博、滕、潍四邑为多,井甚深,潍以骡马掣绳出炭,淄则以人力转车。”
  潍县煤田不仅采煤量大,而且技术水平也高,已经开始使用畜力,解放了部分人力。
  有关资料记载,早期民办小煤窑有据可查的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的兴六局井,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的学生局井、安丘局井,同治元年(1862年)建的丁家井等。丁家井,据说是潍县城富绅丁氏营建。

两个英国人先后赴潍县探查矿源
  潍县煤田产出的乌黑煤炭,引起了“老外”的垂涎。
  186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韦廉臣到潍县煤区考察,对这里原始的开采方法简要记道:“矿坑大多在山角的地方挖掘,一旦矿内出水,即将之弃置。”这里的所谓 “山”,不过是些丘陵。
  另有记载,1863到1867年间,韦廉臣乘在烟台传教之机,到山东各地调查矿产资源,于1868年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份山东煤铁资源的报告。
  1869年,英国驻烟台领事马奇雅木也被吸引了过来。
  在潍县煤田,马奇雅木发现,“目前有十几个矿坑在挖掘”。这些矿坑大约五至七米见方,深度最多也就五六米,人们在坑内沿煤层向四周开采。
  显然,早期民间开采的仅仅是“露头煤”,埋层极浅。所以,马奇维木称开采处为“坑”而不是“井”。
  “每处矿坑,一般有挖煤工50人左右。他们在矿主的监视下,日夜轮班作业。挖出的煤盛于筐篮中,每筐约百斤,使用辘轳拖出矿坑。”
  “对矿坑中出现的少量地下水,盛入容量约3加仑的皮制吊桶,矿工用辘轳提上来。”3加仑约20多斤,这吊桶的盛水量还没有现在的大桶纯净水多。
  与韦廉臣的记载类似,马奇雅木也了解到,如果矿坑挖深了,地下水渗出太快,矿主便放弃旧坑再挖新坑。
  那时地下水层极浅,一旦挖深,煤窑就变成了水井。因此,排水成为制约煤炭开采的最大障碍。
  从清乾隆年间开始,这种浅层作业的原始采煤方式,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
  最初,百姓采煤仅为替代烧柴,常常是以家庭为单元,在自己的地里开采。偶有家族或近邻联手,几家的劳力合伙生产。
  后来出现了份子窑,由若干人凑份子开办煤窑。份子可以是资金、工具,也可以是劳力。挖出的煤炭,除了自己烧用,富余的供应他人,成为商品。
  距煤区仅30多里的潍县城,商业和手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富豪聚集。煤炭替代木柴,成为城里富裕人家做饭、取暖,以及打铁铺烧炉的最佳燃料。
  潍县为山东半岛惟一产煤区,“百里外视炭如金”。需求的剧增,诱人的高额利润,使得不少商人、官僚个人或合伙投资煤窑,份子窑渐渐发展成为作坊式煤窑。

德国地质学家踩点拿出掠夺方案
  马奇维木踏足潍县煤田的同一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也来到这里。
  1869年4月21日,李希霍芬带翻译和随从,在官府所派卫兵护送下从博山赶往潍县。博山炭田的优质煤炭让李希霍芬兴奋不已,他期望在潍县同样会有惊奇的发现。
  第二天,李希霍芬在潍县城活动。第三天一早,他就赶往潍县产煤区“探宝”。
  出潍县城向南,走了小半上午的路程,李希霍芬发现,“一座用墙围起来的村庄,村庄中房屋的建筑风格很有质感,房屋墙壁都粉刷过,高大的树木显示了这里的富裕”。或许,这正是靠煤窑富裕起来的人家。
  在李希霍芬后来的著作中,没有读到对正在开采的煤窑的记述,只是这样写道:
  “潍县以南二十里开外,路右侧的地方出现一处煤矿。这是大多数被抛弃煤矿中的一组,很多穷人已经在它的废石场中到处找过煤块了。”
  作为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清楚,“这里蕴藏的煤矿丰富,其中只有一部分处于特定煤层的煤矿被发现,目前所开采的仅是最上面裸露的薄薄一层”。
  李希霍芬认为,中国人“很少期待在潍县南部发现重要煤矿,也并不奢求它的地理纵切面会有趣”。
  对于埋藏地下、尚未发现的煤层,李希霍芬用了“有趣”一词。“一切都被黄土遮盖了,人们不可能完全看到它的面貌”。李希霍芬窃喜,这个秘密让他这个外国专家发现了,中国人还蒙在鼓里呢。
  如再向深层挖掘,李希霍芬断言,“人们在挖井的过程中,会发现下面有更优质的矿层”。
  李希霍芬提出,“这里最好做一个钻探测试”。他进而设想,“胶州湾(今青岛)的金家港离这里不太远,从潍县到平度的路很平坦,可以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煤田的价值便会得到更大提升。而且潍县的煤矿容易开采,更适合外国企业投资”。
  建铁路、开煤矿……李希霍芬拟订了比英国人韦廉臣更为宏大的掠夺计划。
  回国后,李希霍芬立即上书政府、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建议在山东修建铁路、开发矿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