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的煤窑,按性质划分有官窑、民窑、军窑、外窑(外资)。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官督商办,即由官方招募商股或政府垫资,官方委派总办或督办掌握人、财权,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官款坐收“官利”;因有官方庇护,可享受减免税、贷款等优惠和特权。早期潍县的煤窑,全部为民窑。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派领袖人物曾派员赴潍县探矿,均无所成。德国殖民者入侵山东,潍县煤炭业面临一场劫难。 李鸿章督促山东振兴潍县煤炭业 19世纪70年代,潍县煤田引来了清末洋务派关注的目光。 1877年(光绪三年)年底,山东按察使陈士杰致函清末洋务派领袖、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请议山东煤田开发之事,其中着重提到潍县煤田。 来年的1月10日,李鸿章复函陈士杰:“……潍县煤产甚佳,以疏通运道为要策。办一处,须兴一处,异议自息,推广较易。” 中国的李鸿章与德国的李希霍芬,同样考虑到亟需解决煤炭运输问题,思路却不相同。 李希霍芬的方案是修铁路,用铁轮铁轨、运载力超大的火车,将煤炭运往港口,通过航运转往他地、他国。 李鸿章的想法,恐怕也就止于将土路铺沙,修宽整平,便于木轮马拉的运煤车通行。此前两年,英商瞒天过海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不久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 陈士杰曾为曾国藩的得力干将,与李鸿章交好,李鸿章对他寄予厚望。 “矿务之兴利,胜于劝捐抽厘”,李鸿章在复函中指斥那些保守者:“近人泥古不化,有碍风水则士民迂见,易聚难散则官场套语,实皆不思不学而已。” 山东布政使余紫垣,也是李鸿章的老部下,李鸿章嘱咐陈士杰: “余紫垣在黔欲兴矿而未能者,将来必可同心合力,左右赞襄,以冀山左数千年未发之地宝,一旦捷足先得,免致外人觊觎。” 布政使管行政、财政,按察使掌司法、监察、邮驿,是巡抚的左膀右臂。这时,山东巡抚为文格。大概李鸿章对这位满族大员并不抱多大希望,遂将目光转向了陈士杰、余紫垣。 李鸿章希图他们两人携手努力,振兴包括潍县在内的山东煤炭业,杜绝外患。 李鸿章的意思,是要陈士杰筹议兴办官窑。此间,李鸿章正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命唐廷枢筹办唐山开平煤矿。该矿四年后出煤,炭质极佳、煤源丰富,后来成为著名的开滦煤矿。 陈士杰1879年调往他处,1983年至1886年又任山东巡抚。期间,潍县的官办煤矿毫无进展。
山东巡抚托其叔父开掘柳沟煤井 接任陈士杰做山东巡抚的,是昌平(今北京昌平区)人张曜。张曜上任不几年,便在潍县开办煤窑。 张曜,字勤果。坊子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相关书籍记道: “1876年(光绪二年)全省大饥,提督张曜托其叔父(外号老白毛)以工代赈,聚工两三千,使用进口抽水机排水,在丁家井大事采煤。” 这段记载有误。光绪二年,张曜正在福建提督任上,不可能托其叔父千里迢迢来潍县开煤窑。 清廷档案记载,“柳沟煤井,光绪十六年间蒙张勤果公派员开采,出煤甚旺”。 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这时张曜任山东巡抚已经4年,所谓“派员开采”,派来的是其叔父,当在情理之中。 张曜叔父姓甚名谁,没有记载。称他“老白毛”,大概一者因他年龄大了,须发皆白;二者这位外来采煤大户声名并不佳,当地人以此称呼而泄愤。 柳沟煤井也就是丁家井,位于刘家柳沟村西。“老白毛”接手后,成为潍县历史上规模最大、首个带有官方色彩的煤窑。 在官府和民间的双向推动下,潍县煤田进入早期开发的鼎盛期。据称,清末潍县已有几十座煤窑生产。 这些原始的小煤窑产量极低。史载,1882年至1891年,潍县煤炭年产仅5000吨左右。 潍县城需要煤,山东最早开埠的烟台需求量更大:居民燃煤、轮船用煤、商埠区工业用煤……潍县煤炭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烟台煤炭奇缺,距离最近的产煤区潍县又指望不得,只有通过轮船从省外运进。1870年到1890年,烟台每年输入煤炭从五六千吨逐渐增至五六万吨。 此间,驻烟台英国商务领事在其报告中慨叹:“山东遍地是煤,但每年却有数千人因燃料缺乏被冻死。每一片木头都是宝贵的燃料,优质的煤却躺在地下无人开采,外国轮船用煤和本地的铁匠用煤只能靠外运。”
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拟兴办煤矿 就在“老白毛”开采柳沟煤井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的盛宣怀,也打算试水包括潍县在内的山东矿产。他派马建忠负责,组织在胶州、潍县、淄川等地勘探煤矿。 盛宣怀亦官亦商、身兼多职:轮船招商局督办、中国电报公司督办、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烟台东海关监督。 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在1872年成立的官督商办公司,旨在兴办实业、推动洋务,涉足航运、银行、电报、采矿等业。 盛宣怀与轮船招商局会办马建忠,皆为李鸿章手下干将。 1890年2月2日,盛宣怀致电马建忠询问:“所勘胶煤,有无端倪?”并叮嘱:“潍县煤候白乃富来打钻,非极有把握决不开办,断无先派总办之理。”“我处如不得万稳万当之地,仍可不办。” 白乃富是盛宣怀所聘比利时“头等矿师”,足见盛宣怀之谨慎。 有论者认为,盛宣怀踏实、稳健,政商两通,而马建忠从政不通,办企业也有始无终。盛宣怀如此叮嘱马建忠,当在情理之中。 盛宣怀在给马建忠的电报中还说,烟台的上海煤可以用三个月,开平煤将通过航运逐渐运抵,可以接济。 开平煤产自唐山开平煤矿。前文已有交代,该矿是李鸿章命唐廷枢用进口机器,聘英国工程师,以西方国家的先进采煤法创办的。 最终,潍县煤矿没有开成,白乃富“愿请赴淄川”,到淄川同样没有什么结果。 看来,这位洋矿务工程师水平了了,白乃富算是白来一趟,一无所获。 盛宣怀1892年离开山东,调任天津海关道兼海关监督,后任太常寺少卿,成为中央级大员,同时仍兼轮船招商局督办,协助李鸿章办实业。对于潍县煤田,他一直记挂心上。 1897年,轮船招商局帮办郑官应呈盛宣怀的信中,有这样一段: “烟局陈敬亭寄来潍县煤样两种,一是煤石,一是硬烟煤,只合火炉之用。来缄云,为探胶州、潍县矿煤,费钱百余千文,可否准其报销?仍祈示悉。” 据此分析,盛宣怀曾要求郑官应找人再探潍县煤田。勘探结果,还是不理想。 郑官应呈盛宣怀的信发自11月6日。一周后,德军突然登陆胶州湾。12月5日,清军全部撤离,胶州湾完全陷落。 就在德殖民者占领胶州湾的半年之前,德国海军署顾问、筑港工程专家乔治·弗朗裘斯奉命赴胶州湾,秘密进行技术性调查。潍县煤炭,同样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 弗朗裘斯发现,胶州(今胶州市)府城即使富绅之家,也“用树枝当柴火,很少使用潍县的煤炭,是因为缺少便利的运输条件,所需运费很高”,“运费加上商人的佣金、政府的税金,结果就造成了潍县的煤炭不能打开销路”。 胶州湾被占,一直关注山东矿山的盛宣怀充满忧虑。1898年2月14日,盛宣怀发给张之洞等的函中说:“潍县及博山、淄川各县煤矿、银矿,沂属金矿,甚美且富,近铁路处皆可造支路以就矿。闻德将设胶东总督……” 果不其然。3月6日,德国政府逼迫清廷签订了写满屈辱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潍县煤田的采矿权落入德殖民者囊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