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华矿务公司坊子机器矿局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即在岭上庄、埠头庄、井子、东辛庄、北埠头庄、南柳沟庄等村附近,钻井6处,探查矿源。早于德华矿务公司半年成立的山东采矿制造公司,包办沂州、沂水、诸城、潍县、烟台五地矿产,因所开条件要求太高,清廷有关方面一直不松口。山东采矿制造公司涉及的潍县矿区,指县城西南110里、汶河以北大片;诸城矿区,指县城西北10里处,顺36度向东直抵德国租界,东、南两面直抵海边。
三地华商联手利用旧矿开办炭厂 在官方的倡导下,潍县商绅也在积极运作。 1900年初,潍县知县李务滋鼎力支持,王凤锡、刘惠林、张子颐合股试办的祥顺炭场开始出炭。不久,李务滋离任,临行前他向新任知县曾培进行了交接。 祥顺炭场的前身,是当年山东巡抚张曜叔父“老白毛”所办的柳沟煤井。1891年,张曜在任上去世,柳沟煤井“因办理失宜,官民不洽,奉饬停歇”。 “老白毛”撤走后,留下的一台抽水机器渐渐锈蚀,9处煤井也积了水,柳沟煤井成为废窑。 张曜的后代、广东南韶连道道员张子颐,多次想招商重新开张,因路途遥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合伙人。 后来,潍县商人刘惠林、黄县商人王凤锡商量,利用柳沟旧窑开矿。他们联系上张子颐,商定合股开矿。 他们约定,张子颐的贻谷堂商号以留存机器折股6000两银,王凤锡的双桂堂、刘惠林的宝善堂各出股本银6000两,合股18000两开办祥顺炭厂。 王凤锡、刘惠林将拟好的合同寄往广东,由张子颐签字寄回。合同约定,日后获利除开销外,三股平均分配;如有亏折,由王凤锡、刘惠林均担,与张子颐无关。 因为资本不多,又没有招外股,加上王凤锡、刘惠林对柳沟煤井煤质厚薄、能否获利等情况,毫无把握。所以,他们不敢放手开办,只是试办。 祥顺炭厂兴工试办之后,知县曾培了解到,“探试炭苗质薄而萧疎,水旺而工巨,现在每日所出之炭,不敷每日工用,遇到大雨,工用愈大,折耗愈多,能否不致停歇,尚难预料”。 因为是试办,这口煤井没有呈报立案、办理开矿许可。5月10日,曾培呈报刚上任的山东巡抚袁世凯,请求勘矿技术人员帮助进一步勘查矿情,希望找到旺矿。 同时,曾培禀告袁世凯,若此时按章缴税,非于事无济,且恐工废半途,有负巡抚“创开矿务以济利源之主意”,“请以恤商艰,饬该商努力操办,一俟出炭稍壮,再行妥议章程、上报立案”。 袁世凯批复:“如禀办理。” 祥顺炭厂所出煤质颇佳,“可作机器锅炉之用”,引起了德国人的垂涎。德华矿务公司总办米海里曾两次下井察看,并与王凤锡、刘惠林商谈,欲收购祥顺炭厂的煤井,王凤锡、刘惠林没有答应。 之后,德国人以祥顺炭厂煤井距离坊子机器矿局所开之井仅有2里许,恐有危险为由,多次阻挠祥顺炭厂开采煤炭。
胶澳总督以为德人被围发兵营救 官方希望在其支持下,借助商绅的力量,尽最大可能保住一些矿产。慈禧太后的一项决策,使情势发生了难以料想的变化。 1900年1月,慈禧发布诏令,对义和团改“剿”变“抚”,企图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抑制嚣张跋扈的洋人。 八国联军出兵后,慈禧贸然决定于6月21日向11国同时宣战。从青岛到潍县,在胶济铁路施工地段,持续近两年的抗德阻路行动曾被官方镇压,随之再起。 抵抗德国修筑胶济铁路之火,在高密境内燃烧最旺。潍县境内,将德国人所插路标偷偷拔走之事也有发生,但没有引起直接冲突和对抗。乐道院的一把大火,使得在坊子开矿的德国人感到了危险。 6月25日夜,号称“义和团”的陈双辰等人,趁夜带煤油火烧乐道院。 驻潍清军第五镇统制吴长纯、知县曾培闻报,火速带士兵、衙役前往,因火势太大,无法扑救。 《潍县志稿》载,这场大火“焚死教民朱东光、刘作哲二人,毁楼房四十二间、瓦房一百三十六间”。 被烧死的两人均是当地人,乐道院创办人狄乐播等此时回美国还没有回来。在这里守护的柴尔凡特等美国传教士,见燃起大火,趁夜色逃出乐道院。 吴长纯听说美国传教人员已经向南逃去,命部下快马追赶。在马司村附近,骑兵追上落荒而逃的柴尔凡特等人,将其护送到坊子机器矿局。 山东巡抚袁世凯得报后,立即命令吴长纯对在潍县的所有洋人严加保护,速派兵送到安全地区。 同时,胶澳总督叶什克得到消息,听说在潍县开井探矿的德国人遭到义和团围攻,迅疾派出30多名骑兵,火速赶往潍县营救。 当时的《北华捷报》报道,“不幸的是,这支小分队由于山东巡抚的命令而在路上耽误了。因为正在这时,潍县教堂被毁的消息传到这里,于是就增派120人连同中国的部队一起,由冯·舒勒中尉带领前往潍县”。
德人担心遭义和团攻击撤往青岛 德军骑兵救援队行进到高密境内,便遇到了“危险”。《北华捷报》以“一桩奇事”记述了此事: “在高密,这支部队遇到1000名全副武装的中国人,便被迫前进。接下来的几天里,没有收到这支部队的任何消息,后来听说同去的中国部队带着他们的枪支、弹药倒戈,转而站到了起事的中国人一边。那么,这支小分队的处境必定非常危险。” 《北华捷报》的报道,显然夸大其辞。当地抗德队伍所谓的“全副武装”,恐怕只是肩扛手持的锨、镢、叉等农具,大刀、长矛等冷兵器,最多有几杆土枪。清兵是否“倒戈”,也令人怀疑。 德军骑兵救援队过高密县境继续西进,遇到了清军哨兵的拦阻。 按照《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在中立区内,德国军队可以随便行动,但中国派驻军队,须与德方会商;中立区外,德军未经批准不得进入。中立区的西界,即高密县境西界。 中立区外,胶济铁路勘定线路沿线,都有清军驻巡。德军骑兵只好佯装退回青岛,打算越野绕道安丘县境,再进入潍县。 6月28日,袁世凯致函叶什克,目前已无法保护德国在山东的企业,建议暂停铁路铺设和矿山开采,所有在山东的德国人都撤往青岛。叶什克接受了袁世凯的建议。 第五镇统制吴长纯接到袁世凯的命令,立即派兵,护送坊子机器矿局的德国人赶往胶州,再转青岛。从乐道院跑去暂避的柴尔凡特等美国人,也一并跟随。 这时,前来救援的德军骑兵还在途中。为避清兵阻拦,他们抄小道行进。因地理情况不熟,跑了不少冤枉路。 一天夜间,德军骑兵救援队与清军发生了遭遇战。第二天,他们查明传言被围的德国人平安到达胶州,便返回青岛。 坊子机器矿局的6处矿井,留下一些机器设备。尽管吴长纯、曾培安排人员看管,但部分煤井的7间草屋,还是被放火烧掉。 事后,第五镇统制吴长纯受到“记过二次”的处分,潍县知县曾培被“记过三次”。不久,知县换了李诚保,曾培不知到了何处。 这种形势,也影响了潍县当地的煤炭开采。据清代史料记载,刘惠林、王凤锡、张子颐三人合股开办的祥顺炭厂,“出煤正旺之时,适因拳匪滋扰,又值机器损坏,以致水满停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