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0月,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派奕劻、李鸿章与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进行和谈,胶济铁路和沿线煤矿重新复工。到年底,德华矿务公司坊子机器矿局的煤矿勘探基本结束,共探得储量350万吨。德国殖民者欣喜若狂,决定在此进行大规模的煤炭生产,“建设一座欧洲式的现代化大煤矿”。这时,胶济铁路线路勘定、插标已经到达潍县境内。为了便于掠夺煤炭,胶济铁路在此处向南拐了一个弯。
勘探发现矿区煤层结构十分复杂 坊子机器矿局对矿区的煤炭勘探,一直由德华矿务公司直接掌控。勘探结果,德国在青岛设立的胶海关1901年12月31日拟写的《胶海关报告》中,有所记载。 “初步钻探勘测表明,在过去的某一个时期里,这里曾发生过一次剧烈的火山爆发,打乱了煤层的结构,开矿工程师们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才重新找到了中断的煤层位置。” 的确,新中国成立后对坊子煤矿矿区勘测确定,其矿床形成时期为中生代侏罗纪,距今约1亿99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由于地壳运动,在地块凹地形成大陆远海煤田,地壳上升下降幅度要比古生代还大,又经燕山及喜马拉雅山运动,对煤田形成急剧影响,形成折曲及断裂,使煤田地质构造趋于复杂。 当时的德国工程师了解到,“当地人开采的,仅是一些藏在花岗岩里面的袋形煤层”。 对袋形煤层的生成,他们进行了这样的推理:“由于地下水在表面不平的花岗岩缝隙中的冲刷作用,把生成煤的植物带到缝隙中后再也流不出去,从而积成煤床。” 限于技术条件,“中国矿工不能在超过180英尺(50多米)深处以下工作,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把井下冒出来的水及时排出,并且人们也不知道这种袋形煤层有多深”。 德国工程师认为,“从现代采矿原理来说,这种煤藏量是没有开采价值的”,他们将注意力转到掘取地下更深处的煤层。 经过一年的钻探,他们“发现的尽是花岗岩和凝灰岩。最后在450英尺(约135米)深处发现一条厚约9英尺(约2.7米)的煤层,走向自东北到西南……” 从这里采出的煤样,“是一种无烟煤,含有30%的燃烧气体,燃烧时火光明亮,不结焦并且冒烟较轻”。 《胶海关报告》写道:“现在一口竖井已经建成,不久就可投产。但是在1902年秋季以前,这种煤还不能投入青岛市场,因为这种煤要保留供应铁路所需。” 其实,不能投入青岛市场还有一个原因:铁路尚未通车,运输成本太大。
矿井以总督夫人及妹妹名字命名 此井1901年9月18日开凿,到这期《胶海关报告》形成时已经具备出煤条件,但并没有投产。这处井距离坊子店及坊子机器矿局不远,便沿用坊子之名,命名为坊子竖井。 1902年5月,胶济铁路铺设到这里,铁轨从坊子竖井北侧穿过,向西延伸;先以“张路院”后以“坊子”命名的车站,也告落成。 6月1日,潍县车站举行通车典礼,被乡民惊为“大怪物”的火车从青岛开来,轰隆隆越过煤区直抵潍县城南。 同年9月,坊子竖井投产。10月30日,第一列载有150吨煤炭的货运列车开到青岛,成为这座新兴城市的一大新闻。这次煤炭运输,也成为山东境内铁路货运的开端。 首批煤炭到达青岛,立即在总督府工场进行了试烧。试烧结果证明,潍县煤比日本煤热量高,而且烟少。在巡洋舰队的船只上试烧,效果同样良好。 坊子竖井开挖不久,德国人开凿的第二口煤井——土井,在坊子竖井东侧约一公里处动工。 1904年6月6日,坊子机器矿局的第三口煤井开建,胶澳总督托尔柏尔的妻子安妮乘火车赶到这里,参加了当天举行的开工典礼。此井便以安妮名字命名,称作安妮竖井。 安妮竖井位于坊子火车站以北,深达376米,是整个矿区最深的煤井,直到1908年才完全竣工。 安妮竖井开挖的第二年,位于坊子竖井东北侧的敏娜竖井开建。敏娜是托尔柏尔妻妹的名字,井深175米,1906年后建成投产。 为掠夺煤矿资源,德国人下了大本钱。 坊子竖井1901年开建时,使用3.7千瓦发电机发电照明,开山东煤矿用电先河;两年后,又增设112千瓦德国西门子发电机组一台。 同时,坊子竖井安装蒸汽绞车,用以提升双层双车双罐、半吨木制矿车,井口至储煤场用无极绳运输,是山东最早使用蒸汽绞车、罐笼矿车提升和无极绳运输的矿井。 1902年,坊子竖井使用风动机具凿岩,开全省煤矿机械凿岩先例;煤矿修理车间建成,为全省煤矿建立最早的机械设备维修车间。 1904年10月,矿上开办医院,床位30张,中、德医务人员3人,是历史上山东煤炭业内建立最早的医院。 1906年10月,安妮竖井发电所开建,新上410千瓦发电机组2台,总容量900多千瓦。这是山东煤矿中最早的发电所,也是当时山东省内装机容量最大的电厂 这里矿内排水、通风,井上洗煤、炼焦,以及煤炭提升等工序,皆用机械,采矿机械化程度空前提高。
潍县煤炭质量好价格低广受青睐 德国人运用现代技术开掘出的深层煤,除满足供应胶济铁路火车燃用、德国驻青岛机构用煤外,大量投放市场。 英国人帕默和克里格游历青岛、潍县等地之后写道,潍县煤“无论在产地还是在青岛,销路都很好。即使劣质煤,以及筛下的煤粉,也常常被中国人以很好的价钱买去”。 在青岛,潍县煤炭无疑独霸市场。通过航运,潍县煤还大量输送到外地。德国人在《胶澳发展备忘录》中称之为“出口”,其中记载了这样一组数字: 1904年,德华矿务公司的潍县煤第一次较大量地“出口”,14艘轮船共装载1万多吨运至烟台、天津、上海和香港; 1905年10月至1906年10月间,有20艘轮船装载潍县煤2.8万多吨,运往香港、上海、烟台、天津和牛庄; 1906至1907年,德华矿务公司共产煤近20万吨,几乎全部产自潍县; 1913年,德华矿务公司产煤6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来自潍县煤田。 这个时期,“潍县煤田”、“潍县煤”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 1908年10月,上海《申报》连续刊发“山东潍县煤矿洗洁块煤广告”。广告称,“本公司自运山东各路矿煤,亲自监督,以求精益。不惟燃烧火势足用,且与别路经烧。山东各名厂及轮船户等无不赞美,销路愈形畅旺”,“沪上为通商大埠,萃会之处,故本公司另设分销处”,“倘蒙诸绅商赐顾欲看样者,请速至本账房预早购定,迟恐不及,其价格外从廉,以广招徕”。 除了报纸刊载的新闻、广告,当时国内一些著作或笔记中,对潍县煤田及产煤也屡有记载。 1906年,鲁迅与顾琅合编的《中国矿产志》中记载:“潍县煤田,市南有地,悉黄土”,“设开采弥深,当获佳品,顾值则甚昂……他处所未有也。” 鲁迅与顾琅此时正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两人是南京矿路学堂的同学。 1914年,杨昌济在其日记中写道:“潍县煤矿,又称为坊子煤矿,德胶济铁路公司之所经营,年产十八万吨,多粉末,适于家用。”“潍县、黉山之煤由青岛输往上海。” 杨昌济当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与他的学生毛泽东渐有深交。后来,杨昌济之女杨开慧与毛泽东相恋、结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