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读本·文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一座山的高度
2013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山的高度



    □刘文波
  摘月山,单是听这名字,就让人心驰神往了。一座可以登临赏月、摘月的山,对凡尘中庸庸碌碌的我辈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登山揽月,纵月抒怀,相信每个被世俗包裹的层层褶皱的心都会在山光月色的浸泡下慢慢舒展还原,如花儿一样重新绽放。可喜的是,我们身边就有这一佳处,能盛放奔波劳碌的躯体,让踯躅的灵魂跟上匆遽的步子。摘月山于我们来说是适宜的,因为它应是离天、离月很近,而离世俗很远的山。
  怀揣一颗朝圣的心,敬盛万般虔敬,我们轻装简行,心向摘月山而行,千年而下的阳光照耀的这个春日,内外都是异常温暖。从县城出发,40公里左右的行程,窗外春色正在漫溢,占领着远山近郭,染绿了每个人的心情。槐花浓香流溢,将芬芳的心事传染给每个人,加重了这次出行的色调。
  空间的演进向我们展示着由广袤平原到起伏丘陵到嵯峨群山的多层次变换。视觉的观感与内心的感受也渐次由开阔疏朗转向雄浑高大。这种渐进的层次转换让静如止水的心充盈饱满。我们一行人一次次站起,坐下;坐下,又站起。只因为车窗外那兀然而立、扑面而来的群山,要揽你入怀:它们或丰姿绰约,或仪态秀美。对此,你不得不频繁还礼注目,否则就是失礼不敬了。此时昏然入睡,或者无动于衷是不合时宜的。眼前的山水不是电视机里被抽离了真气灵气、虚情假意的山水。这里的山水只会让你感受到无比的清新。她们舒展腰肢,轻歌曼舞,迎迓远客,热情备至。大家点评着这座山的巍峨高耸,那片水的轻柔妩媚,那棵树的妖娆多情。每个人都如沐雨而生的热带植物,内心变得丰沛淋漓,焕然一新。我想,这应是近摘月山时的感觉。
  因此,未至摘月山,我们已经心醉神迷,心旌摇荡了。
  摘月山是位于安丘市西南的一座海拔495米的高山。因传说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的鼻祖老子曾经于此采药而又名摘药山。又因遍生柘树,又名柘山。后人形容山高可摘月,又命名“摘月山”,历史上还称为“高望山”“望海山”。而此处方圆几百里的老百姓更乐意称它为“老子爷山”。这些林林总总的称谓,有雅号,有别名,也有俗称。“老子爷山”显得更可爱。一座心里装着百姓,也被百姓装在心里的互相盛纳的山,是能让人亲近的山。
  在与山下周围的村民交流中,从他们虔敬的诉说里,我们感受到一座山的重量,对一座山的敬畏和热爱。来以前,这里刚下过两场透雨,一场雨让荒山薄岭的山地梯田种上了赖以为生的花生。另一场雨让大地葱绿,一片生机。出齐了苗的花生如碧绿的诗行,平仄有韵地书写在山脚坡地,显得别样的美丽。
  摘月山在人们田间荷锄拭汗时抬头就能望见,在闾巷里弄里就能听见山间鸟声啼啭的,是供在人们案前灶头的家常的山,又是供在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有这样一座山在眼前,在心头,不离不弃,致雨顺风调,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尘世安稳的呢?三餐饭饱,一枕梦甜,这清净无为的庸常时光就是不违一世的求之不得的好时光吧。
  从摘月山下矫首仰望,一座浑然大气的大山巍然耸立,让每一个登山者先矮了三分,多了些敬畏,少了些浮躁。登山不再是征服,而是来朝觐。因为摘月山就在那里,不惊奇,不冷落,心平气和地等着你,等着每一个后来者。这应是摘月山的胸襟和气度。包纳万物,能放能收。
  山上树木蓊郁,以本地的寻常树种居多,桑柘榆槐,满目皆是。树姿慵懒随意,或卧,或立,或欹,或侧。它们如老汉扶犁,老妇唠嗑,又如娇女浣衣,壮汉劈山。你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看它是谁,它就是谁,让人无限惊叹。古拙沧桑的老树竟也是大象无形而有态,千姿百态,争奇竞妍。如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示,逼真神肖。而草木也都神情气爽,精神抖擞的。一棵伛偻的老槐,枝干萧疏,它可能比你要年长几十年,是自己的祖辈父辈;一茎野草也是吸风饮露、仙风道骨的姿态。
  脑子里一下子萦回着一些这样的想法:想当年,到摘月山归隐修炼的老子也是一样的入乡随俗吧,到了这里,也说着一样的俚语村言,一样的吃食,一样的服饰,可以隐没在乡闾酒肆,与寻常的野老村妇没什么差别的吧。当然,除了著书修道,他还应常常深入里弄陋巷,蹲伏在田塍地头,和老农谈谈农事稼穑,家长里短。地里庄稼的长势,东邻人家喜得贵子,一样的让他欢欣喜乐。春花欲燃,秋水涣涣就是一季一生啊。
  大地上万物的演进就是一部大的经书啊。要不,一部《道德经》怎么会有土地的深广,五谷的温暖,百花的芬芳呢?它就是从每一个庸常的日子里走出,又照耀着每一个庸常的日子,只因站得广远,所以悟得深邃,能点化万物,为万世师的。  
  登上山顶,山风呼啸。站在近500米的高度,经受的是来自更为广远的山风洗沐,所有的芜杂心事,经风吹拂,都化去无踪。心无尘埃是此时的感受。目力开阔也让心胸一下子向无穷远处伸展,仿佛张开双臂即可化云而去。一片片红屋顶的村舍是山与山臂弯里怀抱里娇憨的婴儿,柔弱可爱,让人心生爱意,在山深切的目光注视下静静地喘息。牛哞犬吠经长距离的过滤,更多了份田园的诗情画意,让人留恋。树木阴翳,炊烟袅袅,更增添了仙山云海的氛围。而这一切应是先有山,再有树,再有村落人烟的吧。所以,每一个散落在山坳里的小村庄怎么看都像是树上的果子,在山的呵护下甜甜地长着。大与小的转换,只因站的高度不同,所以,那些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人只是站在了瓦砾上看尘埃了。
  渺渺者自化为尘埃,而眼前曾经标注着一种思想高峰,道德的高峰的老子庙,以及玉皇庙,十王殿,千手观音菩萨庙,太平阁,老君台,也都成为瓦砾废墟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阵痛。当曾经的阜盛归为荒芜,繁华凋零而去,其间的巨大的空白该由什么来填充呢?蔓草,泥土,还是老树?它们当然不能完全担当。所以,在熠熠春日里,这片断碑残碣更显得怵目惊心,落差深巨。我能听到亘古而下的时间瀑布跌宕而下的声音,百代而下,水气凛然。
  山顶的槐树相比山下、山腰的,长势显得格外茂盛阴翳,像是曾得到另外的点化眷顾。用年年岁岁的繁花来回报着什么呢?槐花是香的,空气是甜的,但入口是涩的,入心是苦的。与此时的心情一样复杂。遥想当时,这俯望百里的摘月山上香火香客一定也是繁盛的,路应该比现在还难行,但善男信女们还是顶了烈日,裹了阴风,踽踽地来了。献上一束香,燃起一支红烛,心里就亮了,所有的苦日子就变甜了。因为许下的愿会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种在心里,生根发芽,枝大叶大。看着有温和慈祥的众神的守护,下山的步子比来时一定轻快从容了,以后的路也宽广坦荡了。
  当年这庙宇神殿应是恢宏壮观的,巨身修伟的,根基牢固地长在摘月山之巅。几千年来屡废经建,那些建造者又是怎样的让人钦敬啊。想一想吧,仅凭着荒山薄岭的收入,仅凭着单薄的肉身凡躯,肩挑背扛,用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来凿石、开山、筑基、起造,没有一支烛照心堂的火炬来照亮那漫漫孤寂难耐的暗夜,是如何也走不出那深重的劳役的。而当时的人们肯定不会把此劳作看做是苦役的。为建造着庙宇神殿,他们一定是踊跃的,激昂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用赤诚之心来为自己,为乡民,也为后世子孙来建造一座遮风避雨,福佑万代的神圣的殿堂。那应是一个物质上曾经是无比的匮乏,而精神上却并不贫瘠时代!苦难里浸泡过的应是无比强健的体魄与精魂。如每一块站立又倒下的巨石都闪着不屈的光芒。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这样做呢,一砖,一瓦,一箪食,一瓢饮,修筑起着神圣的殿堂。那里面应有老子精神在支撑着吧。时间的淘洗,苦难的砥砺,老子精神让人们拥火取暖,度过无数个苦寒的日夜。不争,无为,无私,不仁(不偏私),知足,不辱,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这一句句金玉良言,如电光石火一样穿石裂云,镌刻在心头,又如暖阳,如泉水,如嘱托,温暖,滋润,抚慰着每一个无助的人。让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建筑坍塌了,几百几千年的历史横陈在面前,支离破碎,一片狼藉。那些曾经照亮过我们生活,指引过我们生活的东西,被后人弃之如敝屐,直到我们一无所有。著名作家阿来说过,文明的进程常常是这样,一个地方,一种文化,曾经是创造力勃发的,曾经让各种生产技艺日益精进,曾经是把美当作内在的蕴含与外在的形态来追求的。可到了某一天,这样的东西起身离开了,连留下的遗迹人们都会熟视无睹。这样的时代,是人们的心灵堕入麻木与粗鄙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众生似乎只是陷于求生与求富的挣扎。可喜的是,今天,我们又迈入了历史的另一个关口,又重新捡拾起我们曾经丢弃、废弃过的东西,又擦拭一新,重新看待那些感动过我们、抚慰过我们的东西。它毕竟熔铸进我们的骨骼肌理,扶持着我们走到今天。它所维系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度,曾是华夏儿女身上历经千年风雨不蚀的钙质。
  在游览过程中,柘山镇党委的马敏副镇长全程陪同并导游。这位戴眼镜的儒雅又健谈的年轻镇长,让我们感到可敬。他曾深入地走进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条街巷,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眼前的山水和人民。从他深情的目光里,传达给我们的是更为广远的思索。他介绍这里的风物和过去,还用他富有诗意和鼓动性的淳朴话语描摹它们的未来,把他内心澎湃的声音传达给我们,感染着我们。旅游的间隙,他说自己以前很喜欢写诗,曾在地区的日报专版发表过诗歌,他的表情让我相信,他能用心的投入自己热爱的每一项事业。
  一天的行程,我们看到的这几年柘山镇日新月异的新发展:老子广场的建成,山货一条街的繁荣,开工或正在建设的大型企业红红火火,柘山正由僻远荒蛮走向山清水秀,物阜民丰。以及围绕老子这文化徽标,老子文化馆、中国花生展览馆、中国柘山原生态摄影大赛的举行,让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小镇不断的提高着自己的知名度和含金量。柘山花生,柘山小笨鸡,林林总总的柘山山货,这些乡里人们的寻常物产,都应是原生态的代名词,是这里所富有的,是外面所缺少的。这一切都是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的慷慨赐予。我们的担心正是柘山党委领导班子所深谋远虑的,他们不仅要让这里的人民富起来,还要呵护住这片硕果仅存的灵山圣水,将它传给子孙后代。
  游览结束了,柘山纯情婉约的夕阳显得别样的热情,这是一片孕育了古圣先贤的土地,摘月山上,齐长城遗址历历在目,逶迤连绵,烽火远去,宁静宛然。摘月山西行三公里处,就是石埠子召(音绍)忽村所在地,埋葬着春秋名臣召忽的灵柩。更远处是孔子学生兼贤婿公冶长读书治学的书院,两棵从春秋走来的银杏树,经风沐雨,茂盛依然,见证着历史的盛衰。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万物同时生长,我看着你们轮回。他把自己超拔到宇宙空间的高度来俯视我们的人生,居高临下,一览无余。老子说的有高度啊。他以一部万余字的《道德经》便涵盖了人类思想的精华,举重若轻,博大精深。他就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高出芸芸众生之上,鸟瞰世间百态。这片被他注视的、孕育了久远历史的土地,同样也定能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它的能量来自这片深邃厚重的大地,恩荫万世的不朽文化就是它不竭的源泉。
  我们一天的行程就是最好的诠释。如阿尔卑斯山谷中公路标牌上的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我们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关注着它,看它慢慢长成一棵子实饱满、风光旖旎的大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