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6版:诸城读本·人物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梅香伴茂腔,一晃一甲子
2013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梅香伴茂腔,一晃一甲子
  李树梅表演诸城茂腔动作“看”。
  1962年赴济南演出留念,第一排右五为李树梅。(资料图片)
  今年李树梅(中)登台表演《白蛇传》的剧照。(资料图片)



70岁诸城茂腔名家李树梅仍坚持登台
  说起诸城地方文化就不得不说诸城茂腔,一提诸城茂腔,就不得不提李树梅。她是诸城茂腔名家,虽然今年已经70岁,但是精神头儿十足,一生的茂腔功底让她现在表演起茂腔来仍是唱腔圆润、身段标准优美,深受诸城人民的喜爱。
  2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艺术团小区的李树梅家中采访,刚一进家门,茂腔的旋律便扑耳而来……
说历史 百年前“周姑调”演变而来
  李树梅见到记者到来,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先将诸城地方戏曲——诸城茂腔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
  诸城茂腔是在诸城及周围邻县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茂腔传统剧目以“四大京”、“八大记”为看家戏,特别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等传统剧目,久演不衰。
  早在160多年前,诸城一带流行着一种“周姑子”腔调,是由一周氏尼姑哼唱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有一个还俗的丁氏尼姑来诸城落户,善唱“拉魂腔”,且与诸城“周姑调”(本周姑)融合到了一起,使“本周姑”形成了下句尾音翻高八度的唱法,被群众称为“打冒”或“打鸣”,“本周姑”也被改称为“冒周姑”;后来冒周姑艺人吸收了京剧、梆子的优秀成分,丰富了冒周姑的艺术表现力;解放后,各地相继成立职业剧团,使“冒周姑”得以普及和发展。为谐原音,取“茂盛”之意,“冒周姑”改名为“茂腔”。
  诸城茂腔早期以家庭戏为主,班社有“顺和”“春和”“共和”等;建国后,李玉堂等在高密组建了“群力”业余茂腔剧团;l955年,该团划归诸城,成为“诸城县茂腔剧团”,所演剧目多次获奖。
  李树梅向记者详细讲解道,茂腔是由民间小调逐步发展而成的板腔体。它唱词浅显易懂,平白如话;唱腔质朴无华,亲切动人;因以女腔发达,给人悲凉哀怨之感,表达了旧时妇女的心声,深受妇女喜爱,故有“栓老婆橛子”之说,如《张郎休妻》、《王二姐思夫》等。
  《诸城文化志》记载,其台词唱词取当地方言俗语,如“回过头来转过面,叫声妈妈我的娘”,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绝无矫揉造作之情。演唱时采用满口嗓,句句入耳。同时演员可自由发挥,乐队能即兴伴奏,易听易懂,易学易唱,妇人、小孩都能来上几句,其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令人倍感亲切。
忆经历 练功和演戏再苦也坚持
  李树梅第一次登台是儿时七岁的时候,虽然那时表演唱腔还稚嫩,也未受到过专业培训,但是受村里老人唱茂腔的影响,从小就耳濡目染,所以那时就在台上演一些小戏、表演一些小角色,如小书童之类的角色。
  “我之所以打小会茂腔是由于我哥哥李树林的教导。我哥哥长我十岁,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一名艺术爱好者,在村里成立了茂腔业余剧团,经常组织排戏,表演诸城茂腔剧”,李树梅回忆起小时候哥哥在艰苦条件下教授自己茂腔表演的点点滴滴。在李树梅小的时候,村里没有电视,连放电影的都没有,一到了冬天李树林就把那家中棉被的被里拆下来挂在炕上充当幕布,把炕当做戏台,手把手的教李树梅怎样上台下台、从幕布后边怎样出来、怎样甩袖等茂腔表演。
  1957年正式成立“诸城县茂腔剧团”,团址设在北关教堂西院。“1958年,这个茂腔专业剧团招考,我就去考试了,结果就被录取了。那个时候我才13周岁,上了不到五年学就到了诸城县茂腔剧团专门学习茂腔去了。”李树梅告诉记者,进了剧团就住在了剧团,专心致志地学习茂腔表演,虽然艰苦,但那却是李树梅最宝贵最多姿的一段时期了。
  李树梅告诉记者:“刚进剧团的时候虽然要求七点开始练功,但是我们这些学员一般都是早上还有星星的时候就起床到扶淇河旁边的树林子里练嗓子,练到快七点再回剧团,回到剧团接着再练两个小时的功。”练功先从基本功练起,练压腿、踢腿、下腰、翻身、跑圆场等等唱念做打声情并茂,饰演一些丫鬟等小角色。后来慢慢练起了水袖组合、花旦组合的动作,表演更加细腻,也慢慢演起了大角儿。
  由于李树梅基本条件不错,也肯吃苦,便被剧团视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得到王仙梅老师的真传,“那个时候,诸城流传着一句形容王仙梅老师表演茂腔技艺高超的话,‘三天不喝水,也得看看王仙梅’。王仙梅老师对我特别好,我就是跟她学的青衣。”1962年7月,诸城县茂腔剧团全团赴济南向省作汇报演出,李树梅出演《双凤冤》里的张彩凤,受到副省长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那个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顿饭是在早上练完两小时功后的九点钟。剧场就在现在西关大街与广场路交叉口国美家电那个位置,吃完饭有午戏的就化妆给群众演戏看,没戏的就排戏练戏,到下午四点再吃第二顿饭。”李树梅回想说那时一个月才发16块钱,到食堂打饭用粮票、菜分,每顿饭都得算计着吃,比如早上那顿只吃半个馒头,等到晚饭的时候只买一个馒头,再加上早上剩下的那半个馒头当一顿饭。另外,因为家人都在农村,生活困窘,她还省吃俭用,每月剩下几块钱带回给家里用。
  在诸城县茂腔剧团的日子里,全年有一半时间是下乡表演。“剧团用一辆小推车推着锅碗瓢盆,我们每个人用扁担挑着自己的铺盖去住在老百姓家中,但是不吃百姓家中的一口粮。”李树梅讲到这突然笑了起来:“下乡表演时没有自行车,我们得挑着行李走很远,还得给老百姓表演茂腔,消耗得多,所以就饿肚子。路边有豆角,我们就趁团长不注意偷偷的摘点吃。”
  1965年地方剧团取消,到了1978年诸城剧团茂腔队二次成立。1978年李树梅调到了诸城市文化局工作,由于茂腔队演员人数和专业水平欠缺,便将李树梅借调到了茂腔队进行指导。三年后,李树梅又调回到了文化局工作,直到退休。
思未来 望更多人关注学习茂腔
  现在,老一批的茂腔演员退休了,也就没有了专业的茂腔剧团,但是由于诸城茂腔是源于本地、深受本地人喜爱的地方戏曲,所以目前在诸城活跃着约十几支茂腔业余剧团。李树梅退休后经常被业余剧团请去排戏,指导茂腔演员表演。
  李树梅谈起诸城茂腔的传承来,皱起了眉头,对诸城茂腔的传承有着担忧。9月30日,在诸城市青少年宫会议室举行了“2013诸城茂腔研讨会”,参会人员对诸城茂腔的发展现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诸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王聚培告诉记者,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要发掘年轻艺术人才,在剧目和唱腔旋律上更要推陈出新,创造出有地方特色又有现代韵味的新旋律,才能将诸城茂腔更好地传承下去。
  李树梅告诉记者,自己年少时吃的苦就是出于对诸城茂腔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不觉苦,自己这一辈子一直都对茂腔充满着热爱,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支持诸城地方戏曲的发展,“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所学、所知、所悟教授给后来者,为诸城茂腔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承下来。”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岳锡玉 实习生 张婧(署名除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