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活到老学到老,看这精气神 |
30多考大学,40多考导游,60多学书法,李兰生成励志人物 |
|
特殊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他高中毕业后与大学失之交臂,然而,时隔十二年后,而立之年的他又凭借自己的努力重新踏入大学校门,毕业后留校做了一名大学教师。不惑之年,他开始学习英语并如愿考取了导游资格证书。年过花甲之后他又拜师学艺专习书法。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李兰生,10月27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安丘传奇人物,了解了他的传奇人生。 20岁 高中毕业后成为教师 1947年10月,李兰生出生于安丘市官庄镇西利见村,他是家中长子,从小就很听话,放学回家经常帮母亲干活,母子间的交流也就在这个时候显得格外频繁。有一次放学回家后,李兰生正在帮母亲烧火,母亲就问李兰生今天学到了什么,然后他就把当天学的语文和算术告诉了母亲,母亲又问到明天要学什么,李兰生却答不上来了。 事后,李兰生很受启发,从那以后,李兰生就有了提前预习书本知识的习惯。正是因为这次不经意的母子交流,使李兰生很小就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不管是上初中还是上高中,李兰生的学习成绩总是在学校里名列前茅。“这几十年来,只要是学习,不管学什么,我都会提前预习,通过预习,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李兰生说。 然而,1966年爆发的“文革”取消了高考制度,成绩优异的李兰生高中毕业之后只得回到只得回到家乡,担任了一名教师 在两年的教学生涯之后,1968年12月,李兰生应征入伍,服役6年之后于1974年又以三等荣誉军人身份退伍回家,重新成为朱家庄中学教师。 30岁 而立之年终圆大学梦 多年的教书生活并没有减少李兰生对理想的追求,他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正是有了这种理想和信念,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录取,并被通知去做了体检。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苦苦等待却一直没能等来大学录取通知。村干部说:“他要是去上学,他的老婆孩子谁养活?”当时村干部的权力很大,无论当兵提干还是考学,都是村里说了算,就这样李兰生与大学失之交臂,令人惋惜。 不过李兰生并没有灰心,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他决定再考一次。课本找不到了,也没有复习资料,他就凭着记忆自己编写复习提纲,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紧张复习。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1978年8月,李兰生冲破重重阻挠,再次参加高考并被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化学系)录取,如愿以偿地踏入了青岛海洋大学的校门。 那年李兰生31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40岁 不惑之年学英语考导游 在交谈中,李兰生时不时地来上一段流利的英语,让在场的年轻人都惊叹不已。李兰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安丘方言口音很重,普通话讲的不是很好,所以在大学课堂上他一般都用英语给学生们授课。 说起英语,李兰生给记者讲了他考导游证的故事。他说,以前虽然学过英语,但学的都是一些“哑巴英语”,很少能够真正地与人进行口语交流。真正学习口语还得追溯到1989年,“记得当时学生们整天忙着游行,学校里的教室空荡荡的,老师想教也没有学生听。”李兰生说。成天闲着的李兰生很忧虑,盼望这样的局面快快结束,学生们能够回到学校上课,工人回到工厂做工。 一次他在栈桥上徘徊时,在栈桥入口的左边看到一个约50岁左右的校外英语爱好者正在带领大家练口语,当时他就被大家认真的态度感染了,不自觉的加入到了这个队伍。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他的英语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因为是一名大学教师,很多人都非常乐意和李兰生用英文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青岛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沈洪高就建议李兰生去报考英语导游,李兰生心想闲着也是闲着,考出导游证来做个兼职导游也不错。于是欣然采纳了沈洪高的提议。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备考,考试如期而至,最后一关考口语,虽然有三个旅游景点作为考试地点,但是这三个旅游景点的导游词却早已被大家背的滚瓜烂熟,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流利的背诵能够赢得考官的认可。 轮到排在第四的李兰生了,和前三位应试者不同,当时他的导游词不再是讲述青岛的美和青岛啤酒的闻名,而是一边攀登小鱼山一边讲述青岛的历史。当讲到中国的民族文化儒释道时李兰生正好看到一幅壁画: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位神仙的壁画,李兰生灵机一动就给考官讲起了八仙过海的故事,“当讲述到铁拐李时,我就说了句‘He always was back on the donkey!(他总是倒骑驴),’听到这句话之后,考官饶有兴趣地问:Why?(为什么?),我就对他用英文说了句‘因为他与众不同’。看到老外考官对这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我就继续给他讲附近其他景点的特色之处。”李兰生告诉记者。 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李兰生被录取了,而且可以在中国青年旅行社接团,虽然待遇不是特别好,但小费却十分丰厚,一次小费就相当于他一个月的工资。 60岁 花甲之年拜师学书法 认识李兰生的人都知道,他能够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谈起书法艺术,那得从李兰生的干爹和二大爷说起,他们都是一等一的书法好手。每年春节村里的人都来找他们写对联,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李兰生就负责为大人磨墨牵纸,尤其是对那些大大的福字特别欣赏,不断地揣摩、比划,念念不忘,总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写出那么好看的字。 上学后学校要求用毛笔写作文,李兰生自是高兴地不得了,在半厘米见方的小方格中,耐心耐性,练习毛笔字,一直写到六年级,他写的小楷是全校最好的,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李兰生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来没有因为任何理由间断过。军旅生活、大学讲堂不仅给他的人生注入了鲜活的内容,也为他日后的书艺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60岁以后 作品曾经被赠送海外 2009年,年过六十的李兰生拜欧阳中石为师,并且研读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其书法师古二王、欧、柳、颜、赵、米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011年,李兰生成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他还是中国海洋大学第一届书法协会主席。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东坡和乔木故里书法展览中分别获得金奖,在十笏园全国书法展览中他的小楷获得全国一等奖,作品也被十笏园收藏,他的作品还曾作为中国海洋大学礼品字赠送到韩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退休之后的李兰生除了偶尔做些课题之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书法上。他遵循欧阳中石先生“老老实实学做人、老老实实写书法,练字先练人”的教诲,不追求名利,从传统中感悟书法的优美。 现在的李兰生经常回家乡安丘,还担任了安丘墨缘书画院院长、安丘市教委文联聘为客座教授等职,为安丘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玉芳 本报见习记者 刘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