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安丘读本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兄弟进士”屡主科举不徇私
2013年1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兄弟进士”屡主科举不徇私
明清安丘曹氏两对兄弟入朝为官,勤政清廉,竭力为朝廷选贤



    曹一麟像。
    曹贞吉所写的这部《珂雪词》 
    在《四库全书》中作为压轴出现。
    反映曹申吉在云南被捕情形的连环画。

  安丘市石堆镇大莲池村,明清时期曾出现“兄弟进士”。据民国22年修订的《安丘曹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讳德从山东曹州迁到安丘莲池里(今安丘市石堆镇大莲池村),世称大莲池曹氏,尊讳德为一世祖。后五世祖曹讳滕一支从大莲池村迁入安丘东关,(后又有迁至安丘担山、辉渠,潍坊等地的)以儒起家。八世曹一凤和曹一麟是兄弟进士,十二世曹贞吉和曹申吉也是兄弟进士。在安丘的百名进士录上曹姓的进士有8名。安丘曹氏可谓是:官宦世家,声誉在外。
曹一麟 全力督交赋税却遭革职
  安丘曹氏自明代初年移籍山东以来,兴盛于明清两朝,科举仕宦人数众多。据统计,至道光年间,其族得甲第者8人,乡举者8人,明经34人,国学103人,乡学150人,出仕者23人,就职者25人,不仅政绩显赫,而且家风严谨,治学深厚,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文学成果,在山东文化世家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典型性。
  曹一麟,曹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字伯祯,一字伯礼,号瑞岩,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吴江知县。
  明时吴江形势正与国运相同,多权贵豪族,兼并土地,逃逸赋税。曹一麟到任后,消除弊政,每日端坐衙堂,听讼民事,以少有的气魄,惩治了奸黠、依势之辈数十人。自此,诉讼双方哗然,吴江境内奸滑者不寒而栗。
  吴江为南北都会,万货鳞集,富甲一方,一邑之赋,常至数十万。前任官吏因动用税款被解职者比比皆是。曹一麟到任后,选年老晓农事的人担任社长,每逢征税日,社长至公庭议事,逾期拖欠者,则以一定刑法惩治,于是数年的积赋为之一清,羡余缗钱积累不下数千。而曹一麟毫无所染。与此同时,曹一麟又多处修桥、筑城、铺路,凡事务求以民为本。据《江面经略·吴江县城池考》记:“嘉靖三十三年岛寇为患……三十六年知县曹一麟复陶甓覆其(即城墙)面,由是城益完固。”曹一麟也由此被称为“江南治行第一”,数十次被上官举荐。
  正因为曹一麟廉政精干,时任苏州总理粮储兼巡抚的赵忻请他代督邻县未交及逃脱的赋税。督交赋税在明代中后期一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明史·张居正传》曾言及:“张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这其中的“贵豪怙势”自然会为了自身利益谋划应对之策。因为曹一麟执政严格,不媚权贵,最终被中伤罢官。同时因吴中赋税一事遭遇中伤贬谪的还有苏州总理粮储兼巡抚赵忻、松江府同知刘敏政。《郑端简公秦议·参巡抚赵忻等疏》的疏文记:赵忻、刘敏政、曹一麟三人因督责赋税之过,最终“赵忻、刘敏政各降三级外任用,曹一麟革职为民。”   当时嘉靖皇帝已基本将朝政托付给了权相严嵩,不问国事,朝中无人敢出面申救。
  曹一麟离任之日,吏民恸哭,拥车前后数万人,致使车不得发。而曹一麟怡然自适,面无难色,徐徐对众人曰:“事久自明,此何足蔑吾为!”此后,曹一麟绝意进仕,虽有出仕机会,但终能恬淡视之,返回安丘家乡以造福乡邻为乐事。

曹一凤  勤于政事操劳过度而亡
  曹一凤,曹一麟的弟弟,字伯仪,号翔宇,嘉靖十三年(1534)十一月生,隆庆元年(1567)九月卒。崇祀乡贤祠,乡谥端简先生。  其生而体貌凝厚,资性敦笃,自幼看上去像是迟钝笨拙,又患耳疾,因此其父曹汝勤曾一度只授课给他的哥哥们,而放弃了对曹一凤的教育,但几年后,曹一凤的耳疾痊愈,人也变得警敏异常,书一过目即能诵读讲解。
  曹一凤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举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二甲33名进士。初授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主事,历本部员外郎,礼部精膳清吏司郎中,诰授奉政大夫,升河南按察司副使。
  曹一凤奉命督赋于湖湘间。湖湘民贫,曹一凤到任后,多方区划,以文德告谕代鞭扑刑罚,不苛不纵,很得民心。后曹一凤升吏部考功司郎中。吏部是掌官文职官员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的官署,下设四司,其中吏部考功司掌管文职官员的处分及议叙,并负责定期考核京官。
  曹一凤在考功一任,更是外修庄重的仪容举止,内修端方不苟的品行,言语谨慎,行为检束,志图远大,无时不以国计民生为己任,终至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隆庆元年擢河南副使,命未下,而以疾卒。时年仅三十四岁。终其一生,以勤政为要,“长逝之日,言不及私”。其尝曰:“吾生平之行无以逾人,非其力不食,非其知不为而己。”曹一凤“在任勤习吏事,讲求时宜,不肯少休,惟正是守,思以功名事业表现于当世,不欲汶汶于流俗而已者。”

曹贞吉  一生清廉诗词编入国史
  曹贞吉(1634--1698),字升六,又字升阶、迪清,别号实庵,著名诗词家,少年即有文采声誉。在其弟曹申吉中进士后,勃然奋励,于清康熙二年(1663)乡试第一,康熙三年(1664)第3甲第83名联捷进士。授内宏文院中书舍人,升江南徽州府同知,庚午科江南乡试同考官,累升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甲戍科武会试同考官,丙子科广西典试副主考,升湖广提学道按察司佥事,入郡志文学传。
  曹贞吉中进士后,授中书舍人,期间因为吴三桂叛乱,时任贵州巡抚的曹申吉被执于黔中数年无消息,被朝廷误认为是投降了吴三桂,这直接影响了曹贞吉的升迁,在中书舍人一任滞留十余年之久。一直到五十岁(1684年),曹贞吉出任徽州同知。这期间,他政绩显著,表现出过人的政治才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曹贞吉在徽州同知任上兼任祁门县令,废除苛捐杂税,百姓作《却金歌》赞颂他。新县令上任,曹贞吉嘱托其勿扰民,但新县令不听他的告诫,贪暴无度,激起民变。百姓围署罢市,县令自缢而死,郡太守请求上官说,非曹贞吉不能定此乱。他一到,苛政立除,百姓随即安定。
  曹贞吉到安徽青阳任后,以往横征漕运之税的宿弊为之一清。后又至安徽安庆府办公,其廉洁的官风令“一时僚幕诸贤、六邑大令,咸凛凛奉法,无敢陨越焉。”康熙辛未年之秋曹贞吉又至贵州办公,贵州百姓德其清廉,“比其返也,黔人争置旗匾,以荣其行。朱彩迷离,照耀川谷,数十里不绝。”康熙戊辰(1688)冬,曹贞吉被提拔后在原官衙检点行囊,身无长物,惟有摺叠扇数十把,而且是自己出俸金购买的。
  曹贞吉曾多次主持科举考试,在安徽任职期间,曾在安徽青阳办公,主持童生试,曹贞吉不借幕宾之手而是亲自批阅考生试卷,使“一县孤寒,有奖拔之感”。他淡于名利,为官三十余年,“所至屡空,不识阿堵为何物。”
  曹贞吉的诗作气清力厚,情感真挚,以壮语粗犷著称。词作以南宋为宗,气韵淡雅,格调清高。作品主要有《珂雪诗》《珂雪词》《鸿爪集》《黄海纪游》《黄山纪游诗》《朝天集》《十子诗集》等。其中《珂雪诗》和《珂雪词》入四库馆并编入国史。

曹申吉 八岁下笔成文政绩卓越
  曹申吉(1635---1680),字锡余,别号澹余,曹贞吉弟。他天资聪颖,八岁能下笔成文。
  曹申吉更是卓异的政治人才,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成进士后,即迁庶吉士。庶吉士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层次,朝廷在新科进士中选其“才资英敏者”入翰林院深造叫庶吉士。庶吉士受到国家的特殊礼遇,在清代被给予七品俸禄,是朝廷的后备人才。曹申吉治政“循卓而尤长于听断”。司献牍山积,公不俟终日,裁决当可,奏对之际,人主属目,故能声最著于廷尉,任吏部右侍郎期间,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剔獘釐姦,诸胥吏莫不侧目。”
  在贵州巡抚一任,曹申吉悉心筹划,所上疏奏,俱得允行。贵州有苗民爆动,诸将想为邀功请求搜剿,而曹申吉力主安抚,百姓遂安。贵阳士多不知学,曹申吉为士子们购书,讲学,多方奖诱,自此,黔地学风为之一变。
  不幸的是康熙十二年(1673)冬,吴三桂乱起,贵阳沦陷,曹申吉被羁留黔中七年。康熙十九年(1680)夏,曹申吉“蜡书赴阙,密陈机宜,且阴养死士,期得当以报。”不幸机密泄露,为吴三桂叛军所杀,就义于云南双塔寺,年仅四十五岁。
  其清廉为官,以民为本,刚正不阿。曹申吉于康熙二年(1663)撰《安丘曹氏族谱序》,以族训口吻告诫曹氏族人为宦原则曰:“学而有用者,有司举之则仕,仕不期大官,毋欺君,毋怀利,毋伐功,毋挤僚辈,毋党上官而草视庶民”。
后人 尊崇前辈延续清廉之风
  安丘曹氏家族成员在仕宦过程中多人次担任各级考试的主考官,他们摒弃营私舞弊,公允取士,为国家拔擢了许多优秀人才。曹申吉于康熙巳酉(1669)年复核各省乡试,此前任职官员,处理类似事情的时候,常因诸多细节的失误,导致非议纷纷,而他悉遵法典,人无异辞,此后官吏仿而效之。
  曹一麟、曹一凤、曹贞吉与曹申吉等作为曹氏家族进入仕途较早的族人,他们的为政态度直接给后辈族人树立了榜样。
  曹贞吉之子曹涵任扬州知府,上任之日,一进官衙,见一切铺陈器用,无不完备,询问属下因由,属下说这是沿例所备办,向来如此,曹涵闻言立刻命令尽数发还,不留一件。平日里的家常柴薪蔬菜,都是给现钱命家人置买,不取百姓一丝一粟。
  安丘曹氏十四世家族成员曹锡田,勤于恤民,在巴东知县一任,他因为时常担忧会有老百姓因交通不便等原因,而使冤情不能上达,于是曹锡田常在江水的诸岛之间把小木筏连起来,设幕受理百姓的诉讼,号称“帆下琴舫”。
  曹氏后人著述,少有刻本,主要原因是曹氏为官清廉,宦橐如洗,致使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刊刻文集。据悉,清中后期,大莲池曹氏为展示在外为官者的清廉风尚,曾在村东建一莲花池,人称“莲池”,谐音“廉池”,用“大廉池”以励后人。         曹宗堂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