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在那偏远的小山村,他既是校长又是校园掏粪工
是校长又是校园掏粪工
2013年11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那偏远的小山村,他既是校长又是校园掏粪工



人物小档案
  刘相彪,男,出生于1960年,高密市阚家镇刘家沟村人,阚家镇姚家山甫小学校长。刘瑞梅,女,出生于1960年,高密市阚家镇姚家山甫村人,姚家山甫小学老师。1984年,两人来到偏远的阚家镇姚家山甫小学任教,1985年,两人经亲朋好友撮合走到了一起。为方便教学,他们开始了“以校为家”的生活。至今,他们已坚守30个年头,其中曾有11年(2001年—2012年)学校的教职工只有他们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30年,他们言传身教、呕心沥血,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为学生心中的至亲。
“我特别喜欢老师,他们什么都懂”
  10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高密市阚家镇姚家山甫小学,一进校门口,干干净净的校园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舒适感。记者注意到,和城区小学不同,这所学校总共只有4间教室,还包括小学和幼儿园,其中前面两间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室,后面两间是幼儿园的教室。站在校园里,一阵阵稚嫩的读书声透过粉色的教室墙面传到耳畔。
  53岁的校长刘相彪身着一身朴素的休闲装,他用憨厚的笑容和布满老茧的双手迎接着记者的到来。刘相彪的妻子刘瑞梅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瘦小的她站在讲台上显得有点单薄。刘瑞梅每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下面的孩子就会大声地读出来。记者走进教室时,整个教室的孩子一下子全站了起来,响亮地喊着“老师好”,让记者有些措手不及。
  记者注意到,在校园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刘校长自己写的,这也许就是他的心声吧。”陪同记者前来的阚家镇教育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白先生告诉记者,作为这所公办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刘相彪夫妇的奉献精神感动了他们每一个人。
  “我特别喜欢我们的老师,他们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两位老师那样神奇。”9岁的姚淑惠有点腼腆地告诉记者,她班上的同学不小心拉了裤子,老师都会帮他们换洗衣服。“我很喜欢听老师讲课,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7岁的姚晓琳笑着对记者说。
“孩子们安全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1984年刚来的时候我真的要哭了,这里乱糟糟一片,其中两间教室都已经坍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刘相彪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是教师,受父亲影响,他高中毕业后也一直想找一份教师的工作。“虽然那时条件都不好,但是眼前的这所学校当时真超出了我的想象,从没有想过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工作。”刘相彪说。
  刘相彪告诉记者,当时的小学正面临“黑屋子、土台子”式的综合改造,他们既要忙着给学生上课,又要帮学校收购当地群众拉来的坟砖、棺材板等,利用这些便宜的物资,校内原有的“土搭墙”房屋全部换成了砖瓦结构的校舍。“那时候坟砖比较便宜,我们也只能买得起那个,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每天上课、干活累得够呛,但是心里很恣。”刘相彪说。
  “30年了,这里看起来好多了,孩子们安全了,我们也就放心了。”刘瑞梅告诉记者,原来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进风,孩子们的安全曾是他们夫妻的一块心病。2011年,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新校舍破土动工,并于第二年5月建成,孩子们拥有了明亮的教室,她和丈夫感觉一切辛苦也都值了。
  刘相彪说,那时校园里一到下雨天下雪天就全是泥,加上孩子们走土路过来,到学校后一双双小鞋又湿又脏,让人看着很心疼。“我们就让孩子们准备两双鞋,一双干净的放在学校,孩子们到教室后就换上,放学后再换回来时的鞋子。”刘相彪说,由于孩子们小,不注意避开泥泞的地方,换下的鞋多湿漉漉的,沾满了泥巴。“孩子们上自习时我俩就把他们的鞋子用火炉烤烤,抠掉泥巴。现在好了,都是水泥路了,孩子们的鞋也很少像以前那样了。”刘相彪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从1985年起,刘相彪就自掏腰包组织学生到高密市区观光,开阔视野。在他的带领下,很多农村孩子第一次看到了公园,认识了火车,走进了令他们非常吃惊的新华书店。刘相彪夫妻疼爱学生的程度不亚于疼爱自己的女儿,遇到中午没地方吃饭的孩子,他们总会把他们领回家吃饭;为学生理发、洗脚、洗头、换洗衣服的次数,多得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
姚家山甫小学见闻
  几多艰辛
没有休息时间,夫妻俩身兼数职
  刘相彪介绍说,1984年他来时,学校当时有5个年级,7名教师,150多名学生。“后来老师们都走了,都不喜欢在这里待着,学生也由原来的五个年级调整为两个年级。从2001年到2012年,这11年整个学校只有我们两人。”刘相彪说,那时他和妻子教着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五门课程,在讲台上一讲就是一上午和一下午,没有人可以替他们的班。“有时候看着黑板头都疼,但是没办法,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再苦再累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刘瑞梅说。
  2012年9月1日,刚毕业的大学生刘丽来到此处协助教学,给这个“夫妻学校”带来了新的血液。今年9月1日,刘丽调到镇上的小学去了,新来的邢丽又接起了刘丽的担子。“他们能留下就好了。”刘相彪说。
  在刘相彪狭小的办公室里,仅有两张破旧的写字台和一个老式的书橱,墙角处还放着一个油漆桶,里面装有钳子、锤子、钉子等,刘相彪告诉记者,这是他用来修理门窗用的。为了省钱,身为校长的刘相彪几乎什么事都要自己做,校园里的杂草是他除的,墙上的励志标语是他写的,屋子坏了是他踩着梯子修的,厕所堵了他自己去掏粪坑……每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教室里总会出现刘相彪夫妻忙碌的身影。
  “掏粪坑这种活,老师都没干的,更不用说校长。”今年62岁的唐宜忠在这个学校干保安已经4年,说起刘相彪他打心底里佩服。
  几多酸楚
绑着女儿去上课,没见父亲最后一面
  在这所“夫妻学校”中,曾经有这样一幕:一个才1岁多的小女孩被父母绑在房间的窗棂上,任她无助地哭闹,却无人问津。生活再清贫,刘相彪夫妇都乐在其中,让他们难过的是愧对女儿。刘相彪夫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在已工作,小女儿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是他们30年中最难熬的日子。
  “那段时间,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孩子刚满月我就上班了,父母身体不好,孩子没人管,我只能把孩子放在床上去上课,课间回来喂喂奶,很多时候抽空跑回家一看,孩子哭得特别惨。”刘瑞梅说,看到孩子哭,她也忍不住落泪,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瞅一眼继续去上课。后来孩子会爬会走了,他们又不得不忍痛将孩子用绳子拴在窗棂上。
  2010年10月16日,刘相彪87岁的父亲去世了,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眼,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其实那天我们都知道父亲快不行了,但镇上通知要召开紧急会议,等我开完会想回家陪父亲的时候,家人告诉我父亲走了,当时心都碎了。”说起父亲,刘相彪眼圈红了。“我是兄弟四人中年龄最小的,那时我每周回去一次,俺爹总说‘你忙,不用一周回来一次’。可每到周末,他就会到村头等我。老人啊,总是嘴上说让儿女忙,心里比谁都盼着孩子回家。”刘相彪说。没有休息时间,夫妻俩身兼数职
  刘相彪介绍说,1984年他来时,学校当时有5个年级,7名教师,150多名学生。“后来老师们都走了,都不喜欢在这里待着,学生也由原来的五个年级调整为两个年级。从2001年到2012年,这11年整个学校只有我们两人。”刘相彪说,那时他和妻子教着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五门课程,在讲台上一讲就是一上午和一下午,没有人可以替他们的班。“有时候看着黑板头都疼,但是没办法,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再苦再累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刘瑞梅说。
  2012年9月1日,刚毕业的大学生刘丽来到此处协助教学,给这个“夫妻学校”带来了新的血液。今年9月1日,刘丽调到镇上的小学去了,新来的邢丽又接起了刘丽的担子。“他们能留下就好了。”刘相彪说。
  在刘相彪狭小的办公室里,仅有两张破旧的写字台和一个老式的书橱,墙角处还放着一个油漆桶,里面装有钳子、锤子、钉子等,刘相彪告诉记者,这是他用来修理门窗用的。为了省钱,身为校长的刘相彪几乎什么事都要自己做,校园里的杂草是他除的,墙上的励志标语是他写的,屋子坏了是他踩着梯子修的,厕所堵了他自己去掏粪坑……每天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教室里总会出现刘相彪夫妻忙碌的身影。
  “掏粪坑这种活,老师都没干的,更不用说校长。”今年62岁的唐宜忠在这个学校干保安已经4年,说起刘相彪他打心底里佩服。
  几多艰辛
  几多酸楚
绑着女儿去上课,没见父亲最后一面
  在这所“夫妻学校”中,曾经有这样一幕:一个才1岁多的小女孩被父母绑在房间的窗棂上,任她无助地哭闹,却无人问津。生活再清贫,刘相彪夫妇都乐在其中,让他们难过的是愧对女儿。刘相彪夫妇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在已工作,小女儿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是他们30年中最难熬的日子。
  “那段时间,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孩子刚满月我就上班了,父母身体不好,孩子没人管,我只能把孩子放在床上去上课,课间回来喂喂奶,很多时候抽空跑回家一看,孩子哭得特别惨。”刘瑞梅说,看到孩子哭,她也忍不住落泪,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瞅一眼继续去上课。后来孩子会爬会走了,他们又不得不忍痛将孩子用绳子拴在窗棂上。
  2010年10月16日,刘相彪87岁的父亲去世了,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眼,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其实那天我们都知道父亲快不行了,但镇上通知要召开紧急会议,等我开完会想回家陪父亲的时候,家人告诉我父亲走了,当时心都碎了。”说起父亲,刘相彪眼圈红了。“我是兄弟四人中年龄最小的,那时我每周回去一次,俺爹总说‘你忙,不用一周回来一次’。可每到周末,他就会到村头等我。老人啊,总是嘴上说让儿女忙,心里比谁都盼着孩子回家。”刘相彪说。
  几多清贫
俩屋用一盏灯,时钟都是自制的
  刘瑞梅告诉记者,虽然她和刘相彪是同一年来的,但此前他们并不认识,更没有想到两个人会一起在此坚守30年。1985年,两人结婚后,为方便教学,他们便开始了“以校为家”的生活。
  记者走进刘瑞梅夫妇住的房子,里面的一切仿佛将记者带回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进门是一口老式的大铁锅,已被磨得发亮的风箱诉说着这对清贫夫妻30年的艰辛劳苦。一个小煤炉是刘瑞梅夫妇冬天取暖的法宝。记者注意到,煤炉中铺着一些白色的石灰状的东西。“这样垫着虽然温度上不去,但能省下不少煤。”刘相彪说,大人怎么都能过去,留着炭给孩子们取暖,别让孩子们冻着。记者看到,两间屋子中间的门框上挂着一盏灯,而两间屋里居然都没有灯,原来刘相彪夫妇就是靠这一盏灯为两间屋照明。屋里最高档的电器便是一台只能收4个台的老式电视机。更有甚者,连墙上挂着的钟表都是刘相彪自己用废旧的锅盖做成的。“你对对时间,这个表很准的。”刘相彪笑着说。
  说起刘相彪夫妇的节俭,白先生笑谈他们颇有感受。“我们其他工作人员来这里,刘校长给我们烟我们都不敢抽。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你半年前来他递出来的是这盒烟,半年后还是这盒烟。”白先生笑着说,其实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6000多元,本可以过得很不错,但他们过得这么节俭,把钱都用在孩子们身上了。
  几多忧虑
如今最放心不下的是留不住老师
  刘相彪告诉记者,其实在这30年的坚守中,他动摇过。“同学朋友都建议我到更好的地方发展,我也多次有被调到镇上、城里教学的机会,但是没办法,我的心被这里的孩子们牢牢绑住了。”刘相彪说,“2005年,家里托关系获得了一个可以让我去镇上教学的机会,镇上的房子买好了。可是要走的那天,孩子们拉着我的衣角、裤子,抱着我的腿,一直跟到我村头,哭着闹着不让我走,看着他们泪眼汪汪的样子,不忍心啊,所以我也就做了最终留下的决定。”现在刘相彪夫妇已年过半百,在镇上买的房子他们也没有去住过。校园里这两间唯一没有改造过的危房成了他们真正的家。
  由于长期的劳累,刘相彪夫妇都患有严重的职业病,刘相彪有高血压,刘瑞梅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和贫血,好几次都晕倒在讲台上。刘瑞梅告诉记者,她最轻的时候只有90斤,比刚来时瘦了近30斤。
  如今,最让他们放心不下的便是学校后继乏人。“学校里陆陆续续来过一些年轻老师,但总是待上几个月就走了,我们这更像是一个老师培训基地。”刘相彪说,年轻人没有愿意留在这偏僻地方的,年纪大的人更深知这里没有发展空间,也不愿来。“现在最让我们放心不下的就是等我们教不了了,孩子谁来照看。”刘相彪夫妇叹息道。
  为表谢意送来咸鸭蛋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时有学生在课间来找老师玩,记者发现刘瑞梅老师也是个闲不住的人,看着学生衣服破了,就给学生缝缝衣服;头发乱了,就给学生梳梳头发;脚脏了,还会给学生洗洗脚。“时间长了,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了。”刘瑞梅一边为9岁的姚仁丽洗脚一边对记者说,仁丽父母都是智障患者,她69岁的爷爷姚中奎既要照顾智障的儿子儿媳,又要照看孙女,很不容易。
  “刘校长他们是好人,他们给俺孙女交学费不说,还给她理发、洗衣服,我没什么能报答他们的,就把自己腌制的50个咸鸭蛋拿来送给老师,当时老师收下了,我心里也踏实了,没想到晚上刘校长又给我送回来了。”说到这里,姚中奎眼角有些湿润,“我一只眼睛看不到,家里又没条件带孙女去理发,有一次我给她剪头发,把孙女都给吓哭了。我年纪大了,眼神也不好,从那以后,都是刘校长给仁丽剪头发,他们像我们的亲人一样。”
让人心里感觉暖暖的
  学校的同事谈及刘相彪夫妇,无不心存感激。“刘校长夫妇没把我当外人,平时做什么好吃的都会叫我过去一起吃。晚上刘校长批完作业后也常常过来看看我,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说实话,让人心里暖暖的。”学校保安唐宜忠告诉记者,他来这里工作已经四年了,这四年里,他每天都会看到刘校长忙碌的身影。“刘校长啊,闲不住,这会儿看见他还在扫树叶,下会儿再看到他的时候,他又踩着凳子开始钉窗户了。”唐宜忠笑着说道。
  今年9月份刚过来的一年级老师邢丽告诉记者:“我刚刚来的时候很不情愿,但是了解了刘校长和刘老师的事后,感觉这份工作瞬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刘校长夫妇对我很好,平时我身体稍微不适,他们比我还着急,对我十分关心,而每当他们自己身体疲惫不堪时,我让他们休息休息,他们总是笑笑答应着,该怎么忙还怎么忙。”邢丽说,每当下班遇到阴雨天时,刘瑞梅老师总是给她送来雨衣,让她非常感动。
只希望老师身体健康
  虽然教学条件很艰苦,但30年来,学校的两个班级在全镇的学期统考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刘相彪夫妇辛勤的付出感动着一批又一批走出去的孩子们。“毕业的学生中有军官、医生、公司高管……他们每年都会来看我,我的这间小屋子都坐不开,那时是我家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说起自己的学生,刘相彪如数家珍。据刘相彪介绍,在他教学的这30年中,从他学校毕业的1000多个学生中,有300人考入大学。
  “我家就是姚家山甫村的,平时只要回家,总忍不住去看看两位老师,30年了,他们真的很不容易,我上学那会儿学校一共有7位老师,现在其他老师都走了,只有他们两个还坚守在那里。”现在在高密市人民医院当医生的姚灵玺告诉记者,他现在担心的是两位老师的身体,“平时没有时间,只有过年能过去看看他们,感觉他们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了,我现在没有什么别的愿望,只希望老师的身体可以好好的。”姚灵玺说。
  现在在济南做保险工作的刘世强告诉记者:“刘老师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亲人,小的时候上学条件很苦,学校也很破,每天看着刘老师给我们钉窗户,修板凳,真盼望自己快点长大,也像老师一样什么都会,现在自己长大了,老师却老了。”刘世强说,上学的时候老师一到冬天就给他们烤鞋子,小的时候不懂事,没啥感觉,现在长大了,想想那时老师为他们做的点点滴滴,心里暖暖的,很感动。  A4-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李早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