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读本·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83岁“技术达人”忙绘古景芝
2013年1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83岁“技术达人”忙绘古景芝
  杨老手持其绘制的景芝“北阁子”图与笔者愉快地交谈。
  杨老发明的“棘轮带电作业剥皮器”。
  杨老留下来的部分奖章。
  杨老留存的会议出席证、代表证等。



老劳模杨福俊一生倾心技术攻坚,正为恢复景芝古城绘蓝图
  近日的一个大清早,笔者来到位于商场路中段的安丘市工业公司干休所,拜访了当年安丘工业战线赫赫有名的离休干部杨福俊老人。杨老是原安丘机械厂的创始人之一,1959年的全国劳模,他组织的技术团队,有着12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成就,他出席过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政贸易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曾是山东省的10位拔尖人才之一。
  笔者的“随手礼”是今年第二期《渠风》,这也是安丘市政协王培范秘书长特意嘱咐带去的,上面有纪念老红军朱玉坤的文章。恰巧杨老跟朱玉坤曾是战友,同在沂山军区(鲁中军区三分区)孙继先将军(注1)身边工作、生活和战斗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同出席过很多会议,彼此很熟悉。杨老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热情豪爽开朗健谈,不曾谋面、事先未约、冒昧打搅的笔者,受到了热情接待,一番长谈,我们竟然全都忘记了吃早饭。
  交谈中,笔者了解到,杨老1930年4月出生,今年83岁,属马,是安丘市景芝镇镇东人,12岁时到青岛做机械学徒工,吃苦耐劳,勤奋好学,13岁就学会了制造轻机枪,这也为他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及军工生涯奠定了基础。
  杨老1945年8月参加革命,曾给当年的三分区孙继先司令员当过警卫,至孙将军干到四师师长。莱芜战役时杨老与单洪司令员(注2)一起负伤,被炮弹炸得遍体鳞伤,包扎时只露出了一只眼睛,伤好后身体极度虚弱并患了严重贫血,于1948年4月8日,从华东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退伍,回地方疗养准备痊愈后随军南下,杨老至今保留着当年的退伍转业证。全国解放后杨老回了安丘,1950年先是到老家淮安县委党校(县政府驻地景芝)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土改政策以及一些进行经济建设的必备知识,结业后于1951年分配到淮安县工会任搬运工会组织委员,1952年到淮安县建胜铁业社负责党务工作。
  1954年,红光烘炉、莲子屯造铸社等五家单位组建安丘修配社(机械厂),是全县唯一的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后逐渐建各个分厂,发展为今天的电机厂、农修厂等。一千多人的一个县属大企业,杨老任机加车间主任、技术科科长,多年担任设计组组长。他尊重知识,一开始就在厂里倡导组织了技术学习小组,自己首先拜师刘乐善(注3),详细学习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和金属工艺、钳工工艺,他注重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很快成为学者型领导、技术尖子,并被评为“山东省技术革新能手”称号。担任厂领导后他继续组办技术学校,配有专门技术干部任教,他自己也参加讲课,同时组织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活动,使厂里的大部分手工操作实现了机械化,后来被提拔为副厂长、厂长。笔者见到了他1960年1月1日的厂长任命书。
  杨老以“干活猛、野”、不知道休息、能到忘我的境地出名,曾有七八个月不到办公室里去的记录。他白天黑夜地忙在车间里、工地上。有次是在改造“龙门铣”时,被机器伤断了手指头,他让卫生员别缝针,并着指头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又回到车床上忙。过了一段时间后,两个指头长在了一起,动用了剪刀,好歹才分开,至今他的伤指还伸不直。还有一次是去县上开会,一位领导看到他脖子上一层黑东西,顺手捏了一把,是些虱子,放到桌子上,县长看后掉了泪,令其脱掉那件用旧手套织的上衣,丢进热水盆后竟然漂了“顺白”一层。苏联“老大哥”卡咱中国“脖子”时,没油了、积碳了(一段时间国产油品不合格,柴油机、汽油机都趴了窝),杨老绞尽脑汁反复试验了几天,终于找到了给机器加合适温度再加酒精化解积碳的办法,解决了汽、柴油机的洗缸问题。安丘机械厂的机器都转起来了,杨老的美名传开了,最后是全省取经,都解决了汽、柴油机的停转问题。
  杨老为安丘机械厂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能与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成为一时的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杨老回忆说,在京期间,十大元帅他见了九位,还参加过周总理组织的十几次便宴,饭后是观看全国各地名剧团进京慰问大会的节目演出,包括梅兰芳等四大名旦的表演,马连良那个时候还刚从香港回来,杨老有幸一睹了其演艺风采。周总理当年有指示,全国劳模要进大学,因此组织上安排杨老于1960年起,到山东机械厅主办的山工大(后改为山东工学院,今并与山东大学)边工作边学习了近两年,取得了相当于大专的学历。
  “三线重点建设”时期,杨老因政治、技术等各方面条件符合,于1965年3月被组织挑选安排到9314厂(厂址在五莲)任书记兼厂长等职,主要研制生产航弹和8号火雷管。后者当时在我国国防施工、矿山采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是一种急需的爆破器材,在全国是短线,杨老组织了四千万发8号火雷管自制设备的设计和施工,节约了大量资金,当年形成生产能力,当年投产。“文革”前期,杨老的全国劳模背景让其屡屡蒙难,1967年“造反派”派人来安丘抄他的家,搜集他的“黑材料”,也就是在那时,周总理签发的国宴请柬,他的一些证件,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山东省委主要领导的合影照片等珍贵资料全部被抄走。多亏了当时军委对军工企业有“保持稳定”的政策规定,杨老才能坚持工作在一线,因此受到了五机部的嘉奖。1970年5月至1975年10月,杨老在昌潍地区高戈庄铁矿任党委成员、副主任。
  杨老的军功章、纪念章,留下来的任命书,出席各级会议的代表证、纪念照等甚多,见证着其辉煌的革命工作生涯,他的气节、人品也同样使笔者钦佩、敬仰。杨老生性耿直,又是技术干部出身的他,常常埋头业务,醉心倾情于技术、生产革新。
  离开高戈庄铁矿后,杨老一门心思研究汽车课题,个人要求与组织部门的工作安排意见大相径庭,并表示坚持自己的意见,因此回安丘时的档案结论是“不提安排意见”,关系挂在安丘工业局,后落实为副局长,主要分管技术管理工作和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工作。笔者看过他的两份任命书,分别是1982年任安丘县工业局副局长、1984年改制后任安丘县工业公司副经理。
  1985年退休以后,尽管没有什么高级职称(1988年县里才开始的高级职称评定),但浑身是技术的杨老,想闲也闲不住。当时,安丘县木器厂从日本进口了先进设备,没人能够看懂资料更别提安装了,急坏了的厂领导,登门请老局长出山,杨老二话没说,凭着几十年的过硬技术功底,一举解决了设备安装调试投产等所有问题。牟平、淄博、潍坊等地机械业内,慕名前来聘他为技术指导的更是多得很。杨老讲了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多少年几乎没涨过工资,当时退下来的他,人家来聘,张口出手就是2000元,全干休所的人发的工资加起来才1600元。他搞技术指导服务不要钱,人家就来送礼品,有次拉来了一汽车礼品,二十多个礼盒摆满了干休所的小篮球场,非议、舆论之声真是闹翻了天。当时的刘德仕县长等领导鼓励他该干就干,甭怕什么“红眼病”,但杨老很快还是“收心了”,没再去干什么“礼拜六工程师”的活,发挥余热主要为县属企业服务。
  后来,他注册成立了安丘市电力工具研究所,在家潜心科研。杨老有多项堪为专利的成果,但因为没交费、申请,才没那个“名份”。像手动的“带点作业电力工具”、“棘轮带电作业剥皮器”、能做各种汽车板簧的“曲型线淬火机”等等,都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批量生产效益甚好。杨老80岁那年,因眼睛不好,还进夜校学习了电脑,如今已能娴熟地使用电脑进行机械加工制图。
  杨老领着笔者来到他的二层楼上的几个工作室,他特意介绍了目前在为有关部门做着景芝古城原貌的图纸绘制任务,并表示能为安丘文史工作做点事而甚感欣慰。能够找到的古今景芝城图摆满了大大的案桌,有光绪年间的,也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总参测绘局的。杨老详细介绍了俗称“北阁子”的老景芝玉皇阁情况,并绘了图,他的“景芝古城图”的绘制不日即将完工。
               辛宝祥
注:
1、孙继先(1911——1990)山东曹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2、单洪(1914——2002),原名单昭洪,山东新泰人,历任新泰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二团长,山东鲁中军区泰南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沂山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二师师长,济南警备司令部参谋长,中央军委后勤学院战史教授委员会主任,北京林学院副院长等职。
3、刘乐善,杨福俊的朋友,可以称之为“民族资本家”,上世纪20年代留学日本、英国,学习机械制造,是民国时期胶济线上的技术权威、名家,抗战期间在今安丘市郚山镇马朗沟、泥沟等村创办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轻机枪,支持国共两党抗战,因之与山东八路军八支队马保三司令有深交。建国后他曾被杨福俊聘为安丘机械厂的技术教师。

致读者
  安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为充分挖掘安丘的人文历史,弘扬安丘文化,《潍坊晚报·安丘读本》特开辟人文专版,专门刊登介绍安丘文化名人、安丘风物或者与安丘历史文化相关的文章,字数要求在4000字左右,三至四幅图片。欢迎文史专家及文史爱好者赐稿!投稿邮箱:wfwbaqdbfk@126.com。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