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诸城读本·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放鹤园里畅想“曲水流觞”
2013年1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鹤园里畅想“曲水流觞”
   目前陈列于诸城市博物馆的 清“杨涵画竹”石刻。 在放鹤园遗址,周围都盖上了房屋, 张崇明指着这片小树林说这里曾是园 内张家祠堂所在地。



探访普庆村放鹤园遗址,相传“张氏四逸”常在此吟诗会友
  在诸城西边潍水之滨的枳沟镇普庆社区普庆村,曾有一处美丽的放鹤园,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是“诸城十老”中张侗、张衍兄弟的庭院。院内景点众多,有放鹤亭、放鹤台、石刻等,也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10月29日,记者来到普庆村,虽然如今放鹤园已荡然无存,但站在遗址边,在村中老人的讲述中,昔日的园中盛景慢慢浮现在眼前。后记者又前往诸城市博物馆,观摩了放鹤园遗留的文人石刻。
听村中老人讲述历史 昔日放鹤园如现眼前
  普庆张氏在普庆村占有80%的人口,自元朝末年来普庆定居,到现在已有二十五代了。相传张氏始祖张泰,于潍河之畔网住一白鹤,见鹤翅悬一银牌曰“元至正二年再放”。张泰为它换了一个牌子,写上“明正德十二年三放”,并在放生白鹤的地方建园,取名“放鹤园”,园中建放鹤亭。普庆村也曾一度改为放鹤村并一直延续到清初。
  记者来到普庆社区,询问社区工作人员后得知,他们工作站的大爷张崇明了解放鹤园的历史,于是就把他请了过来。
  张崇明今年66岁,一直都参与普庆村张氏家谱的编写工作,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一提放鹤园,他笑呵呵地找出平日里积攒的资料。张崇明说:“放鹤园是明朝所建,1947年我出生时,正逢诸城二次解放,放鹤园内部分建筑被改建为小学教堂,1954年起我在那里上过六年小学。1978年左右村里规划盖屋,放鹤园没了,变为了村民住房,没有了原来的一丁点儿模样,现在就只有一小块地方,成了小树林。”有关放鹤园的故事除了张崇明自己小时所见,其原始的模样他是听喜好研究文化的爷爷---张氏家族第19世的张云条所说的。
  据张崇明回忆,爷爷的旧宅仅与放鹤园一墙之隔,在其西边。当时,放鹤园大门朝南,前院即放鹤亭所在地,亭前匾额上有“放鹤”二字,后匾额上又题“长者停车”四个大字。放鹤亭的四个石柱是方形的,柱侧刻杨涵书写的隶书楹联,朝南两柱分别为“片石留仙迹,全家读鹤经”,朝北两柱则分别是“龙卧松云坠,鹤鸣桐月高”;中院为祠堂,中间五间,两边各三间,祠堂门联曰“祠对季孙城,村临诸葛庐”,即祠堂对着季孙城,临着诸葛故居,祠堂内曾陈列有张氏始祖的牌位、石碑等;后院有一土台,即为放鹤台,台长20余米,宽约15米,高约1.5米,台上有放鹤碑。后来放鹤园被改建为学校之时,仅保留了放鹤亭,祠堂被改为教室,而一度作为当时村里人表演茂腔戏台的放鹤台也被整平,并在其上建了四间教室,如今,连放鹤亭也找不到了。
  讲述完放鹤园的历史后,张崇明带记者前往曾经放鹤园所在地。昔日美丽优雅的放鹤园如今已经变为了成片的村庄住户区,全然不复当年景象。“放鹤园原先很大,这几户人家的房子就是在原先的放鹤园院内所建。现在只剩下这一小片树林了。”张崇明指给记者看。小树林处为原来的张家祠堂所在地,由于是祭拜祖先的地方,所以村里人没在此处盖房屋居住以示尊重,而是在这块地上种上了树。后张崇明带记者来到小树林后方第二排房屋的菜园围栏中,指着一块长长方方的石凳说:“这块石头是从前放鹤台一侧的石头来着。”
张氏四兄弟德才兼备,常聚园中吟诗会友
  提到普庆村与放鹤园,又不得不提曾居于此的诸城著名文士——张侗、张衍兄弟,当时远近的文人名士常聚园中结社赋诗,泼墨挥毫,其中不乏佳作。在普庆村,张氏侗、衍、傃、佳叔伯兄弟四人称“张氏四逸”,通经史,善诗文,工书画。张崇明告诉记者:“张衍、张傃和张佳是亲兄弟三人,这三兄弟和张侗是一个爷爷,故为叔伯兄弟。”
  “张氏四逸”首推张侗,字同人,一字石民。壬午之变(1642年)清兵入侵,其家遭兵燹,财产荡尽,无钱买笔墨,常以炭习字。长大之后,才华出众,诗、书、画冠绝一邑,亲作《放鹤亭记》,以昭示子孙,还与兄张衍扩建放鹤园。张侗平生著述甚丰,有《鲁论言外集》、《大学解》、《放鹤村文集》等。
  张衍,字溯西,号蓬海,他与叔弟张侗同庚,入塾同授于一师,还共同扩建放鹤园,开辟卧象山谷,建设家庙,课教子孙,二人形影不离,称名于乡里。张衍善写墨菊,每到一地即在石崖、墙壁上用浓墨画菊,行路过之,不闻禾香闻墨香。他还在放鹤园广植名菊,常在夜间携酒一壶,花荫弄影,仰偃菊花前。张衍亦作工诗,留世甚多,著有《渐山阁草》卷,此外还有墨菊画卷、菊花石刻等。
  张傃,字白峰,岁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常与诸兄及友朋吟哦于放鹤园、九仙山等地。他仪表轩昂,性喜读书,至老不倦。又好工诗,诗跌宕,诸兄皆不及,著有《一柳堂诗集》。
  张佳,字子云,少孤。张佳稍长,读书塾中,塾师命题“今之孝者”,张佳挥泪属文,试卷尽湿。张佳亦工诗善书,日与兄衍、侗、傃及诸友,赋诗放鹤园等地,以90岁高寿而终。

观放鹤园留存六石刻 思当年吟诗作画情景
  张崇明告诉记者:“放鹤园内文人聚集,如李澄中、杨涵等远近闻名的文人常来这里,和张侗、张衍兄弟一起吟诗作画,后张氏兄弟选其精品,勒石为志,置于园中,留传于世。”在1978年左右,村里规划时,放鹤园荡然无存,没有保留下来原先的庭院,但却留下几块石刻陈列在诸城市博物馆内。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昔日放鹤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情,记者于10月29日下午来到诸城市博物馆,寻找存留的放鹤园石刻。
  据《诸城文化志》记载,放鹤园石刻共15块。记者在市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馆内西北角寻到了其中6块。
  记者看到的第一块便是清“杨涵画竹”石刻。石正面刻悬崖竹,跋为:“癸亥春末过鹤亭作,云峭”。石背面刻张衍所画菊花及题诗。第二块“云山梦思”石刻。石中间横刻“云山梦思”4字,落款为“云峭”。背刻隶书体《放鹤诗》,款为“丁亥秋夕鹤园作,杨涵”。
  第三块为“授剑图”石刻。正面刻有二老人授剑图。右上端有跋:“此图乃渠丘郭浯滨先生手迹,隆万间客鹤园时作。年久恐有陨越,爰寿诸石。放鹤园后学张衍摹刻。时康熙三十六年嘉平之吉”。背刻李澄中草书“鹤亭灯明”四个大字。
  再往北边便为“允素草书”石刻。石刻为草书文。跋“五山张先生趵突泉上诗,伊时绅士拜为仙笔。明崇祯间手书于放鹤园,清康熙年因勒之石”。背刻卧象山龙湫重新光明藏碑记。张侗撰文,楷书体。
  “允素草书”石刻右边陈列着“古槐歌”石刻。李渭清撰文,杨涵隶书,清康熙二十二年撰。跋云:“张氏古槐堂,渭清先生作歌识之。又七年,予过鹤亭,蓬海昆仲命书之石,时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夏六月也,云峭杨涵识”。石刻背面下端为张衍所绘菊花,题跋:“闲写黄花思话古,鹤亭如笠雁声初。蓬海”;上端刻“东航先生小像及传记,张侗题”。
  在石刻艺术陈列馆北部靠中间的位置还陈列着一方“祷雨龙湫灵应诗并序”石刻。南池罗廷璋,康熙五十九年二月勒石。
  据张崇明回忆,除以上石刻外,还有“皇清侍赠张孺人张氏墓志铭”石刻,志为张侗之母张孺人记事;“草诀歌”石刻,石为长方形,边刻覆莲状,似利用旧石刻而刻成的,题名“草诀百韵歌”,小跋“长洲文征明集,琅琊吕一奏临”。刻草体书,边刻小字释文,上下五组。
  放鹤园是文化的园林,历史的载体,观摩着这些古代石刻字画,思绪不禁飞往昔日的放鹤园,想象着文人们吟诗作画的情景。
  文/图 本报记者 岳锡玉 实习生 张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