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短信半年超2000亿条 |
◎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发《2013上半年垃圾短信报告》 ◎广告推销类最多,诈骗类危害最大已造成3000万元的损失 |
|
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近日发布了《2013上半年垃圾短信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垃圾短信总量超过2000亿条,广告推销类垃圾短信最多,诈骗类短信危害最大。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上半年,诈骗短信就给全国手机用户造成了超过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上半年有两千亿条 这份报告以中国大陆地区9800万条用户举报的垃圾短信为分析样本,整理出垃圾短信的现状、趋势、类别、号段特征等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针对危害性最强的诈骗类短信做了深入分析。 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垃圾短信总量超过2000亿条。按内容分类,广告推销类垃圾短信最多,占总量的59%,其次为电信业务推广、房产销售、保险和理财等。诈骗短信所占比重最少,为1.5%,但危害最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上半年,诈骗短信就给全国手机用户造成了超过3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京上广”成重灾区 通过对数据的长期观察,发现在一周内,垃圾短信的发送量有明显的周期规律,从周一开始逐步增加,到周五达到高峰,随后又在双休日迅速下降。 关于垃圾短信的发送号段,106开头号段,是工信部发放给SP(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持有,专门用于短信群发的号段,每个SP持有的106号段均有备案。一方面此类企业会给用户群发广告信息。另一方面,在“彩铃、彩信”等SP主打业务逐渐没落后,这些SP将号段出租或出售,用于各类广告促销短信的群发。 垃圾短信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对较多,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上海、湖南、江苏、河南、天津、吉林这些地区的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接收超过2条以上的垃圾短信。辽宁、江西、广东的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接收1条垃圾短信。 专家建言 服务器与客户端拦截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信息安全处副处长朱文君表示,当前,治理垃圾短信过程中,“伪基站”问题日益突出。“其可以不经过基础电信网络发送,并伪造端口或伪造手机号码,在人流、车流密集的地方就可以实现发送。”朱文君说,“调查、取证、打击都很困难。” 此外,专家介绍,很多垃圾短信的发送者采用加入干扰字符、采用竖型排版、低频发送等方式,逃避有关部门和运营商的治理和监管。比如,有的垃圾短信插入很多特殊符号、谐音字或繁体字,而将广告信息等隐匿其中。 此外,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还提出,应该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建立一个不允许发送垃圾短信的“红名单”制度,若公众将自己的电话号码放进红名单,就说明其不愿意接收广告,要对其提供保护。
加强对运营商管理 周汉华表示,垃圾短信之所以泛滥,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三大运营商难辞其咎”。“垃圾短信的利益链条很长,发送者、运营商、出卖个人信息的中间商等都能从中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各个主体都对其乐此不疲,这是导致垃圾短信泛滥最主要的原因。”周汉华说。 此外,周汉华还认为,垃圾短信涉及的链条虽长,但我国在通讯管理上只有中央一级和省一级,各级电信主管部门在治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手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对治理垃圾短信的执法甚至处于虚置状态。 专家强调,电信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不能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不履行职责开脱;同时,政府要切实扮演好监管与执法的角色;运营商则要培养长久经营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饮鸩止渴。 出台反垃圾信息法 专家认为,治理垃圾短信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对消费者和手机用户合法权益的保护。 周汉华说:“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但是到目前还没有配套的法规,总体来说,打击垃圾短信的法律依据不足。” 专家表示,现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有专门的法律,为不同主体明确行为规范,为受害人寻求法律救济提供相应依据,我国应该加快制定和出台反电子垃圾信息法。 此外,与垃圾信息密切相关的还有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就表示,个人信息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商业价值,使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驱动下,采取种种手段非法获取、买卖,并且形成了黑色产业链。 据《北京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