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改革风劲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未来世界水漫京城,您信吗 |
◎美国《地理杂志》绘制海平面上升后新版世界地图 ◎专家称地球具备我自调整功能,不会出现类似情况 |
|
如果所有冰川融化,地球将会是什么样?7日,美国《国家地理》绘制的一张“新世界版图”让所有人惊呆了。“英国东部大片地方、丹麦大部分国土、整个美国东海岸以及孟加拉,都将被淹没在海底。”英国《独立报》称。从地图上我们看到,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将被淹没,包括潍坊在内的山东省多个城市也将沦为泽国。 冰川融化致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暖加剧,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对岛国及沿海都市构成威胁。”《国家地理》杂志就模拟了一旦全球2084万立方公里的冰层全部融化,届时将出现犹如电影《后天》的情节:各大洲的沿海城市可能都会被淹没,改写各国海岸线。 英国《每日邮报》称,“新世界版图”就指出,如果地球上冰川融化并流入大海,海平面将上升66米。报道称,尽管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所有冰雪消融还需要至少5000年的时间,但假如碳排放继续增加,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12℃,可能让地球时隔3000万年再次出现一个没有冰雪的世界。
许多城市只剩历史记忆 亚洲 中国6亿人口居住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将被海水淹没(辽东半岛、华北华东大部分、江浙一带);有着1.6亿人口的孟加拉国几乎全部沉入海水;目前的绝大部分印度沿海地区将消失;东南亚湄公河流域肆虐的洪水将使柬埔寨西南部绵延数百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豆蔻山脉变的只剩下一座“孤岛”。 南美洲 北部亚马逊流域和南边的巴拉圭河流域将成为大西洋新的入海口;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拉圭沿海地区、巴拉圭的大部分地区将被彻底摧毁;遍布于加勒比海沿岸和中美洲的多山地区幸存。 欧洲 英国伦敦,这座城市将只留下历史记忆;意大利美丽的威尼斯将被亚得里亚海“收回”;在这个数千年后的大灾难剧“脚本”中,荷兰将被海水吞没、丹麦大部也将不在;与此同时,东部地中海的涛涛海水将漫过土耳其海峡,让黑海和里海面积大幅扩张 非洲 不同于其他大洲,非洲的海岸线似乎将“幸存”下来;不过,地球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让非洲变得更加不适合人类居住;南地中海的海水倒灌将淹没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两座历史名城。 大洋洲 持续干旱的澳洲大陆将出现一片新的内湖,不过澳大利亚大陆边缘狭长城市带将消失。 南极洲 过去100年的气温变化已经在改变南极的海岸线。南极洲东部覆盖着巨大的冰盾,其面积占到地球全部冰雪层的80%。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更积聚来大量水汽,让南极东部成为大雪纷飞的世界;而南极洲的西部,自从1992年以来,西部漂浮冰盾已经开始融化,每年失去6500万吨冰。如果温度持续上升,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上的冰盾一样将完全消失在海中。 ◎解读地图 存在变量 地图并不“非常精确” 8日记者采访了《国家地理》高级图片编辑Jason Treat,揭开“新世界版图”的可靠性。 记者:为什么绘制这一地图?科学依据是什么? Jason Treat(简称JT):我们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告诉读者,在所有冰川都融化后,各地海岸线会是什么样。 记者:这是否就是未来地球的模样? JT: 这张地图呈现的结论,其中也存在很多变量(例如地球反弹作用、在炎热气候下海水扩张等),它并不是非常精确的。因为地球冰川怎么融化,当中确实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 记者:这样的结果会在多少年后发生? JT:这只是一幅探测性的地图,并没有得到共识。但如果回看地球演变的时间线,你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地球上是没有冰川的。再结合气候变暖问题,我们并不认为,现在地球上的所有冰川是稳固的。
地球能自我调整 城市不可能淹没 8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明英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家地理》杂志绘制的“新世界版图”是种假想,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准确。而“如果增加碳排放,地球表面平均气温上升12℃,海平面上升66米”,这种说法偏激且片面。“我认为这也是绝不可能出现的。”张明英说。 张明英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沧海桑田”,这说明地球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但地球可以被看做一个生物,像人类一样,有健康也有生病的时候,会有自我调整过程。 正是地球所具备的自我调整功能,使得其不可能出现因为碳排放增加,而致使地表温度无限制上升,也不会出现海平面上升66米,更不会存在全世界多个城市被海水淹没,进而消失的情况。 ◎治理新招 给海洋施铁肥 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们正考虑一项对付气候变暖的计划——向海洋里倾倒数百万吨铁以改变海水的化学成分。科学家们相信,铁可以充当“肥料”,刺激浮游生物生长,吸收周围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浮游生物死后会沉到海底,将碳元素永久锁在海底。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浮游生物”公司在太平洋卸下100吨铁粉,成功令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肯·比塞勒说,研究人员进行了十几项科学试验,有的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两年前,他带队在太平洋卸下铁粉,并研究了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比塞勒发现铁粉的确引起了浮游生物激增,但最后锁在海底的碳元素数量差异很大。 在一个海域,约一半的浮游生物死后沉到弱光层,将碳元素锁在海底;但在另一个海域,将碳元素带到海底的浮游生物只有百分之几。 本报综合《法制晚报》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