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潍坊文史界,提起今年93岁的谭先民,业内人士无不竖起大拇指,那是泰斗级的老人。他从退休后开始从事文史研究,深挖尘封史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孜孜探寻,几十年的精心耕耘,为地方文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潍县解放前,他曾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记者,他亲历了《统一日报》短短两年的历程;作为一名读者,他见证了潍县解放后第一份报纸《新潍坊报》出版的前前后后。 一波三折从教员转行干记者 抗战胜利不久,国民党第八军在潍县主办了一份报纸《统一日报》,谭先民在里面做记者,潍县解放前报纸停刊,他也随之结束了短暂的记者生涯。 谭先民介绍,1946年1月,国民党第八军在美国舰队的护送下,由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行,进驻了潍县城。第八军政治部“鉴于本地久沦敌区,对我政府施政情况多有隔膜,现为传达政府功令及领导民众起见”,决定组办《统一日报》。关于报纸的命名,是因“抗战胜利以后,建国工作千头万绪,而先决条件厥为和平与统一……”故定名为《统一日报》,1946年2月7日,《统一日报》创刊。 谭先民当时是一名小学教员,在那个战乱年代,他在闲暇之余非常喜欢写稿子,由此与报社结缘。自己的第一篇见报稿件总是记得特别清楚,直到现在,谭先民还清楚记得自己的“处女作”,文章写的是一个不幸夭折的女孩,稿子投到了《统一日报》,被采用了。这让他很受鼓舞,写作的动力更加足了。 后来随着见报稿件的增多,谭先民引起了报社的注意。有一天,报社一位叫徐行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言谈之中想请他到报社工作。谭先民喜欢写稿,就欣然同意了对方的要求。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他给教课的学校找了一个代课教师后,才辞了职。不想报到之后,报社又提出一个条件,在《统一日报》工作得参加军籍,挂军衔。 条件有些出乎谭先民的意料。他喜欢写作,却不愿意参加军队,于是第一次去报社就不了了之。他教课的小学校长听说后,又把他请了回去,让其继续干起了老本行。 1946年暑假,徐行又一次找到谭先民。告诉他说,经过研究,报社可以把他当作地方上聘用人员,不算军籍,来去自由。就这样,1946年秋天,谭先民来到了统一日报。先做副刊,不久让他做了记者。 潍县解放结束短暂记者生涯 《统一日报》是国民党军办的地方报纸,对国际新闻报导主张“中国应力谋生存之道,跻于列强之林”,对国内新闻则有鲜明的反共政治立场。同时,也曾表达过“宣达民隐,服务社会”的愿望,甚至还搞过“建设新潍县”征文活动。 谭先民负责的是地方新闻的采访,时常到潍县各个机关单位采访,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新闻记者“跑口”。关于军事报道,则由驻军参谋处提供。他在《统一日报》工作期间,报纸上曾报道了许多引起轰动的大事儿。像潍县人称“活阎王”的地方军阀秦三之死、潍县名士丁叔言之死的报道等均是轰动一时。秦三在地方上杀人如麻,当地百姓对其又恨又怕,最终被处决时,报纸上以《“活阎王”见阎王》为题进行了报道,题目生动活泼、言简意赅、望题明义,当地百姓闻之无不拍手称快。 更为轰动的是报纸上曾刊登的两封书信,国民党第八军来到潍县城后,1947年,中共胶东军区司令许世友曾给第八军军长李弥写了一封劝降信。像这样两军高层领导之间的通信联络,普通群众是不可能清楚的,但这封书信加上后来李弥的回信,却一齐刊登在了《统一日报》上,情况也随之大白于天下。 谭先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那天是1947年3月22日,这两封书信,一封是许世友的劝降信,另一封是李弥拒绝、表示反共到底的复信。两封书信在一版用整版的篇幅刊登,报社在发表以上两封信的同时,还加了相当于现在报纸上常见的编者按的“编者识”,点明此举的意义:“不独希望该匪军从速悬崖勒马,且望阖军民体恤李军长忠党爱国忧时恤民之心。”说得倒是冠冕堂皇,其实是借此捞取政治资本。这件新闻,在当时潍县城引起了轰动。 《统一日报》发行量不过2000份,沿胶济铁路在坊子、大圩河、朱刘店、昌乐、益都等地设有分销点,在潍县城关批发一部分给报童零售,订户是送报到门。 谭先民介绍,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和解放军的进攻,铁路交通时常中断,报纸发行范围日益缩小。1948年4月2日,潍县战役打响后,《统一日报》发行范围逐步压缩。到4月中旬,城内极端慌乱,印好的报纸狼藉堆叠,无法发行。4月20日以后,只能用电台收抄重点新闻印发简讯,军事消息则由城防指挥部驻军的参谋处,直接送到报社。 潍县解放前几天,攻城炮火越来越猛,电台及印刷厂均已不能工作。解放前一天,报社院子里落起了炮弹,谭先民等报社工作人员已经无法工作,全部躲到院子里的地下室内。看到这个情况,报社负责人无奈地说,“算了吧,在这里很危险了,各人找个安全地方吧!”报社的工作人员一哄而散,谭先民回到了潍县老家。那一天的晚上,解放军攻破了潍县城,《统一日报》走完了自创刊到解散两年多的历程。 以读者身份见证新报纸发展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为宣传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和城市政策,并为待解放城市提供经验,中共华东局决定创刊《新潍坊报》。并从大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和进城干部中抽调得力人员,组成新潍坊报社,为中共潍坊特别市委机关报。 谭先民介绍,《新潍坊报》出版用的还是当年《统一日报》印刷厂的设备。《统一日报》当年筹备时,印刷厂设在报社院内北面原“郭氏家庙”的五间大厅里,非常宽敞。印刷用的柴油机、平板印刷机、八面印刷机、铸字机、各种型号的字模等全部设备,均是由潍县“和记印刷局”调用的。 当时的潍县“和记印刷局”设备齐全,印刷精良,全省驰名。由于其开办人曾干过日伪潍县维持会长、县长、区长,日本投降后,“和记印刷局”被查封,部分设备为统一日报社使用。 潍坊特别市成立后,有关负责人又找回了原来的印刷厂工人,负责《新潍坊报》的印刷,这些印刷报纸多年的工人,非常熟悉印刷流程,为《新潍坊报》的快速出版创造了有利条件。潍坊特别市成立的第四天,在原来统一日报社院内,一份崭新的报纸《新潍坊报》诞生了。 谭先民并没有到新报社去工作,随着《统一日报》的停刊,他也结束了自己的记者生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以一名读者的身份见证了《新潍坊报》的发展过程。他介绍,《新潍坊报》的读者对象是工人、店员、知识青年、工商业者及街、乡以上的工作干部和市民。报纸要求以重要篇幅报道和刊登群众的活动,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决定政策与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 《新潍坊报》的版面编排,创刊初期为四开两版,后又改为四开四版,同时为了充实版面内容,使之系统化、群众化,除了新闻版面外,又增加了文艺副刊,并且地方版和时事版都设有若干专栏,如地方版专栏包括批评与建议、社会服务、言论等,积极与群众互动,这些专栏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在通讯报道方面,《新潍坊报》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新闻佳作。1948年5月13日四版发表了《一个女孩子的生命》,报道了潍城东北关保安街“义聚福”商号经理傅延龄的小孙女解放潍城时被解放军营救的经过,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通讯曾被几家报刊转载。 谭先民介绍,后来《新潍坊报》又从统一日报社的院内搬到向阳路的新地址。进入1949年,解放军已进入全面进攻阶段,一座座城市相继解放,急需大批新闻工作者参加新区开辟工作,加上潍坊的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中共华东局决定撤销《新潍坊报》。1949年2月16日,这份出版不到一年的《新潍坊报》停刊,业务并入山东省《大众日报》。 在谭先民的记忆中,虽然《新潍坊报》停刊,但是从新潍坊报社走出去的那些编辑记者,后来很多成了全国赫赫有名的新闻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