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李仁廉,有着农民儿子特有的吃苦精神与稳扎稳打作风,在《安丘大众》《昌潍大众》担任记者期间,李仁廉深入基层,经常骑着辆自行车带着铺盖卷儿就前往一百里远的地方采访。如今,回想起那段四处采访的日子,李仁廉仍然记忆犹新。作为早期的一名老报人,李仁廉对如今潍坊的报纸充满期待。11月1日,记者前往李仁廉家中,听他讲述了那段在艰苦岁月里以做记者为乐的故事。
腹有诗书的青年当上了记者 今年78岁的李仁廉出生在安丘一个农村家庭,在那个很少有孩子上学的年代,李仁廉7岁的时候,便在父母的支持下前往学堂念书。念书时期,李仁廉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是班里最用功的学生之一,每天最大的乐趣便是读书。 等到李仁廉17岁高小毕业的时候,便被分配到当时的安丘县新华书店,负责图书宣传的工作,这份工作一干便是四年。在这四年里,李仁廉看了许许多多的书,有国内的,有海外的,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各个领域。现在回想起来,李仁廉告诉记者,正是这四年的书店工作,为他以后从事新闻行业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 “那个时候,书店每进一批书,打开包后第一个读者就是我,读书就是我的工作。”李仁廉笑着说,当时每批新书来了,他都废寝忘食看得如痴如醉。看完书后,李仁廉负责写出《图书简介》,印发宣传材料,将图书信息登广告牌。“因为这个原因,必须得认真看书,所幸读书是我的爱好,所以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李仁廉告诉记者。 1956年,李仁廉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时,他的心情格外激动,当晚在日记本上写下一首小诗:久有入党意,今日终变实,决心跟党走,至死志不移。由于思想进步工作积极,1957年,安丘县委成立安丘大众报社后,李仁廉被调到那里当记者。 李仁廉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那会儿我们做记者,条件可不比你们现在,出去采访都要自己打着铺盖卷的。”原来,当年记者外出采访时,采访部门一般不接待,记者只能在农民老乡家里打地铺或者县招待所的空床上凑合一晚。那时候,每个地方一般都没有多余的铺盖,于是,李仁廉每次遇到需要过夜的新闻采访,便得自己大包小包打着铺盖前往。 一开始的时候,李仁廉都要将枕头、被子、褥子一起打包,又沉又麻烦。在外采访过夜的次数多了,李仁廉自己发明出了一个“小窍门”,那就是怎么简便怎么收拾。“为了方便,我干脆弄了个充气枕头,睡觉的时候充上气,平时放了气随身携带,很方便。”除了枕头以外,李仁廉干脆将被子和床单、褥子缝起来,自己发明了一个“被褥卷”,每次睡觉的时候,只要将这个“被褥卷”一打开,便又有被子又有褥子了。“有了被褥卷,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铺了褥子还要铺床单,太麻烦。”谈起以前的经历,李仁廉记忆犹新。 骑行一百多里地后下乡采访 李仁廉告诉记者,当时外出采访没有什么像样的交通工具,大部分都是靠双腿走着来走着回。后来,安丘县委有了一辆公用的“国防”牌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于是,当遇到比较远的采访时,李仁廉便会骑着这辆自行车前去。 对待这个心爱的座驾,李仁廉分外呵护。“遇到水的时候,不舍得让自行车沾了水,我都是扛着自行车,遇到一些有点难走的路,我也不舍得骑自行车,生怕把自行车糟蹋了。”李仁廉告诉记者。 自行车在许多采访中出了大力,李仁廉回忆道,有一次他前往安丘一个小麦生产基地采访麦收进度,整整100多里地,骑了好几个小时才到。采访完后,连夜在老乡的炕上写完了稿子,天一亮便又骑着自行车回到了单位。“要是没有那辆自行车,真不知道怎么完成那个采访。”李仁廉说。 1959年,李仁廉被选调到昌潍大众报社担任驻昌乐县记者,当时报社给驻县记者的任务是每月七篇见报稿件,一篇“内参”材料,同时还要辅导农民通讯员写稿子一篇。这种机制促使记者十分紧张忙碌,通常情况下,都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子,有些特别急的稿子采取电传的办法发给报社编辑部。“那个时候,经常晚上12点以后能睡觉,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儿。”李仁廉说。 李仁廉至今仍清晰的记得,1960年秋季,他前往乔官、鄌郚等公社采访农民抢收抢种的新闻,等采访完的时候,就已经晚上了。连饭也没顾上吃,便连夜写稿子,不知不觉写到12点,又连夜将稿件电传到编辑部。等到第二天,报纸上便大篇幅刊发了这篇文章,并且被评为了“红旗稿”。“当时红旗稿是每个季度评一次,能评上是很大的荣誉,虽然当时很辛苦,但是感觉一切都值得。” 开荒种地填饱肚子的苦日子 在《昌潍大众》做驻县记者的时候,正值自然灾害时期,人人都吃不饱穿不暖。1960年,上级明确指出,允许机关干部到农村开荒种地,搞生产自救。当时县委照顾他,送了他一部分胡萝卜,他埋在办公室前面,用砂锅煮着吃。但是,吃饱还是非常困难。于是,李仁廉夫妻二人前往方山林场开荒种绿豆、地瓜。 上山开荒可是个体力活,先要消除杂草,挖掉石头,整好地,李仁廉记得很清楚,当时自己用一斤的粮票到粮管所换了一斤的绿豆种子。由于天气干旱,所以他俩推着小推车往山顶上送水,累得满头大汗,呼哧呼哧喘气。“即便如此,待到秋后收了半袋子绿豆后,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吃着比现在的八宝粥还好。”李仁廉说。 李仁廉告诉记者,在《昌潍大众》担任记者期间,正是他最艰苦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不说,还遇上了自然灾害。即便如此,由于从事了自己喜爱的文字工作,所以他仍然苦中有乐,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 《昌潍大众》停刊后,李仁廉一直在党政机关负责宣传工作,直至退休。如今,已经78岁的他,每天仍然要拿出固定的时间看报纸。“现在生活好了,工作条件好了,你们更要好好从事新闻工作,干好记者,把咱们潍坊本地的报纸越办越好。”临走前,李仁廉对着记者殷殷嘱咐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