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他们曾经是新闻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报道
 
标题导航
为报社选材的“伯乐”
2013年1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曲芳洲:
为报社选材的“伯乐”
  《昌潍大众》部分人员在当时的办公大院里合影,从左到右分别为副总编于振海、第一副总编吕田、副总编张谦林、总编办主任曲芳洲。
  《昌潍大众》创刊号。
  曲芳洲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看报纸。



  对来自烟台栖霞的曲芳洲来说,潍坊便是他的“第二故乡”,因为自他年轻时至今,便一直在潍坊工作生活。作为早期一名有代表性的报人,曲芳洲曾在《高密县报》、《昌潍大众》等党政机关报工作,工作期间,他不仅仅精于报纸业务,而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养出了一批有能力的新闻业务人员。同时,他还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报社员工,得到了报社员工的尊敬。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曲芳洲,已经把看报纸当成一天当中最大的乐趣,一天不看报纸的话,连吃饭他都吃不香。11月2日,记者来到曲芳洲的家中,听这位八旬老人讲述了他对报纸的深厚感情。
随遇而安,扎根潍坊干事
  今年88岁的曲芳洲是烟台栖霞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曲芳洲身体仍然十分硬朗。曲芳洲告诉记者,他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在班级里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42年,曲芳洲被推荐到栖霞当地的学校教书,此后的七年时间里,曲芳洲一直在三尺讲台上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老师的工作,让曲芳洲不仅能够教育学生,同时也能不断丰富增长自己的知识。1949年,曲芳洲被分配到当时的滨北地区(现属潍坊)工作,这也是曲芳洲第一次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潍坊。曲芳洲告诉记者,当时与他同一批的人员中,有的被分配到青岛,有的被分配到烟台老家,还有的就像他一样被分配到了百废待兴的潍坊。“当时,不同的分配差别特别大,那时候有句俗话是这样说:去青岛的蹦跶着走,去烟台的笑着走,去潍坊的哭着走。”由于潍坊刚刚解放,各方面都不完善,所以有很多同事都不愿意前往潍坊工作。
  与别人不同,年轻的曲芳洲却愿意到条件相对艰苦的潍坊锻炼一番。兴致勃勃来到潍坊后,曲芳洲便深深爱上了潍坊这片土地。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潍坊成为了曲芳洲的“第二故乡”。
知人善任,挑出出色记者
  1958年,当时的高密县委成立了一份县委机关报《高密县报》,曲芳洲被调往《高密县报》担任副总编一职,这也是曲芳洲首次接触报纸行业。曲芳洲回忆道:“《高密县报》是高密解放后的第一份报纸,一共有七八个人,人手并不算多。”
  虽然只有七八个人办报纸,但是当年的《高密县报》在同期的各县级报纸中,办的还是比较有特色的。初次接触报纸的曲芳洲,工作起来十分认真。“那时候正逢大跃进时期,白天我们下乡选拔先进单位和典型材料,晚上加班写稿子,经常一写一个通宵。”曲芳洲说,那时候自己经常打夜班写稿子。
  正在《高密县报》逐渐走上正轨之际,根据上级要求,县级报纸全部撤销,1959年秋,《高密县报》停刊。对此,曲芳洲感到十分可惜,好几天心里都不是个滋味。“那时候刚刚感觉到好不容易办起报纸来了,连准备成立的党支部名单都确定好了,突然停办了,心里很难受。”如今,谈起《高密县报》,曲芳洲仍然充满了感情。
  1959年,《昌潍大众》创刊,曲芳洲被调往《昌潍大众》,担任编辑部办事组组长一职(后为编委、总编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与各县级记者对接。曲芳洲告诉记者,当时《昌潍大众》在潍坊的每个县都有一名驻县记者,这些记者很多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当时我挑选记者的标准主要是思想活跃,政治可靠,文字基础强。”
  曲芳洲在挑选记者的时候,经常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曲芳洲说,当时《高密县报》印刷厂的一名员工责任心强,在与曲芳洲偶然接触几次后,便为曲芳洲提供了好几次新闻线索。于是,曲芳洲便感觉该员工虽然学历不高,但是新闻敏感较强。在之后的接触中,经过曲芳洲的有意观察发现,这名员工做事认真仔细,自己的工作很少出错。于是,曲芳洲便破格选拔该员工成为了《昌潍大众》驻高密县记者。而之后的工作也显示,该员工在记者位上干的非常不错,这让曲芳洲非常欣慰。
雪中送炭,同事感恩至今
  《昌潍大众》办报期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所有的物资都是国家计划供应,吃饭要靠粮票,买糖要靠糖票,做衣服要有布票,总之,什么东西基本上都要有票,没有的话,即便有钱也买不到。
  1960年的冬天特别冷,曲芳洲每个月能分到二三百斤煤票取暖。当时,曲芳洲已经上有老下有小,这些煤票勉强够用。但是,当时《昌潍大众》的一名员工,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所发的煤票不够整个家庭使用,一家人经常在寒冬里冻得瑟瑟发抖。曲芳洲在了解情况后,私下里将自己的部分煤票送给了这名员工。“当时给他的时候,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让他安心工作,别总担心家里。但是直到今天,那名员工见了我总是拉着我的手感谢我。”曲芳洲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一次馈赠,却带给了这名员工难以忘怀的温暖。
  由于《昌潍大众》夜班办公室经常有员工值班,一值班最早也得到凌晨,许多员工一到那个时候便已经饥肠辘辘,了解到这件事后,曲芳洲向报社提议,为值夜班的员工准备一顿夜餐。“那个时候,很多员工值夜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能吃一顿夜餐,虽然不是多好的饭菜,但是他们都吃得非常香甜。”曲芳洲说。
  1963年,《昌潍大众》停刊后,曲芳洲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但是,早年的办报经历却让他对报纸有着特殊的感情。近年,曲芳洲离休在家后,每天最大的乐趣便是翻阅各类报纸,曲芳洲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拿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看报纸,一天不看报纸的话,饭菜也吃不下去。
  在曲芳洲的书桌上,有一大摞厚厚的潍坊晚报《人文潍坊》,按照时间先后被整整齐齐的排了起来。曲芳洲说,这是他最爱看的报纸,每一期的《人文潍坊》对他来说都是珍贵的文史资料,每篇文章都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过瘾。“希望《潍坊晚报》能继续把《人文潍坊》这个副刊做大做好,这是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一份刊物。”曲芳洲说。
  除了爱看《人文潍坊》,曲芳洲还爱看《潍坊晚报》每一期的A2评论版,曲芳洲说,这个评论版的文章非常开阔眼界,很多不懂的问题看了之后便能顿悟。“与我们当年办的报纸相比,潍坊现在的报纸是越做越好了。希望现在的报纸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越来越有深度。”曲芳洲对潍坊目前的报纸表达了自己的希望。
  B3-B7版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B1版资料图片由潍坊市档案馆协助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