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他们曾经是新闻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报道
 
标题导航
最会按快门的“摄手”
2013年1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希钧:
最会按快门的“摄手”
  《昌潍大众》部分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一为陈希钧。
  晚年的陈希钧。



  岁月如歌,时光似箭。仿佛眨眼之间,五十个春秋就已经匆匆而过。那段难忘的记者生涯,依然清晰地印在年已83岁的陈希钧老人的脑海中。11月2日,记者来到高新区的十甲花园小区见到了陈希钧,他表示即使过了五十多年,那些经年的往事,却历久弥笃,挥之不去,如陈年的老酒,不经意间就散发出醉人的芬芳。“一周时间跑完了,周六回到报社,找一间屋,拉上帘子充当暗室,自己冲洗放大,编好图片说明,交到夜班制版,这一周的任务算是完成了。”陈希钧回忆起自己当摄影记者时的生活时说。
收藏老报纸希望捐赠有关部门
  1958年,昌邑县报创刊,陈希钧到报社工作。昌邑报社只有十几个人,规模很小,两三天出一期。后来,由于经济困难,各地的县市报几乎连正常出版报纸的纸张都没有,多数县市报陆续停刊,昌邑县报1959年9月停刊,前后共出刊151期。
  1960年,陈希钧调入《昌潍大众》,1963年春天报纸停刊。从1960年到1963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陈希钧在这份工作过、生活过的报纸上,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他与这份报纸结下了深深的情谊。时至今日,他还精心保留着当年出版的整套《昌潍大众》。
  陈希钧介绍,报纸停刊时,为了给大家留作纪念,报社统一印刷了一套报纸,从创刊号到停刊,全部精装,人手一份。“这些报纸存在我的老房子里,虽然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了,但是保存的相当好。现在,我想把这份报纸捐赠给有关部门,希望能有用处。”陈希钧说。
  整个报社四五十个人,专职的摄影记者就只陈希钧一个,他的装备是鲁来福来(德国名字音译)反光机120-胶片相机。在数码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这种老掉牙的机器只能在博物馆里供人们参观,但在那个时代,却是非常先进的摄影设备。依靠这部相机,陈希钧完成了大量的摄影报道。

用半麻袋胡萝卜救急填饱肚子
  《昌潍大众》作为地委机关报,报纸需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根据地委意图进行报道。版面设置上,一版为国内外要闻及社论;二、三版为本地生产建设消息、通讯、文教动态和副刊;四版为时事。当时新闻报道虽然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样讲究图文并茂,讲究美观大方,对于重点稿件、重点题目,要求都要配上图片。陈希钧的工作,就是根据一周的出版计划,到各地采访,为这些题目配上片子。
  “一周时间跑完了,周六回到报社,找一间屋,拉上帘子充当暗室,自己冲洗放大,编好图片说明,交到夜班制版,这一周的任务算是完成了。”陈希钧说,下周一,再出去完成下周的报道计划,回来冲洗,周而复始。“那时候经常下县,周边的县市区全部跑遍了。”
  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交通非常不便,更不用说需要随时随地外出采访的记者了。记者的出行,“近了跑步,远了乘车,没有车的地方就骑自行车。”他说,“到了县里,还可以让宣传部的人帮忙协调自行车采访。”
  有一次,他到昌邑南部某乡镇上采访高级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四五十公里的路,他骑自行车当天来回,当天完成采访,交上稿件,“一点儿也不觉得累,有个自行车骑就不错了。”他说。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物资短缺,群众生活非常困难,报社的人也不例外,陈希钧在潍坊市(十笏园附近)当驻地记者时,曾用两斤粮支撑了一周的时间。
  当时在城市工作的干部职工实行的是供给制,每月定量供应,陈希钧一个月定量24斤粮。到了这一年12月底,还剩下一周的时间,他却仅剩下2斤粮票,看当时的形势,这一周实在是不好过。
  恰好,他写了一篇通讯报道,报道的是坊子某村一位军嫂的故事,军嫂是村党支部书记,总编室要求再补充、充实。午饭后,他从潍坊上火车,到坊子站下车,步行五六公里来到村里,采访完成时,军嫂大队里正好出胡萝卜,社员给她送过去,在院里摆了一堆。
  走的时候,军嫂问陈希钧,要胡萝卜不?陈希钧说,我怎么敢要你的。“不要紧,这是队里分给我的,你就按我们分的价钱给我钱就行。”就这样,陈希钧扛回了半麻袋胡萝卜。
  那时,陈希钧两地分居,妻子还在昌邑。为了照顾他生活,报社分给他一间房子,秋冬时节,还给安了一个生铁炉子取暖。胡萝卜有了,他用仅有的两斤粮票,到市委食堂买了一斤小米、一斤白面。生上炉子,把胡萝卜一洗,切成小块,放到铝饭盒里,捏上点儿小米、一点儿白面,加上点儿水,放到炉子上,一边咕嘟着,他就在一边写稿,饿了吃上一盒子。小米和面粉太少,不大充饥,写完稿子再吃一饭盒,结果一上午就吃了三顿。就这样,那半麻袋胡萝卜、二斤粮,救了陈希钧一星期的急。
屡屡想法子敷衍领导拍照作秀
  在那个“大跃进”、“浮夸风”盛行的时代,产生了许多明显悖于常理的事,虚报产量、万斤粮更是屡见不鲜。作为一名记者,陈希钧在采访中切身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一些荒唐人和荒唐事儿。
  有一年秋天,正是播种小麦的季节,陈希钧还在昌邑县报。昌邑某地有个青年突击队,小麦还没有种上,就已经提前抛出了高产卫星。陈希钧前去采访,“你们这个小麦预计亩产能有多少?”他们说“亩产十万斤”。“多大的‘碗’啊?”面对这根本不可能的事儿,陈希钧故意问。青年突击队长闻之一楞,反问道:“你这个记者怎么搞的?”这件事现在看来或许是件小事,但在当时却是可以上纲上线的大事。为此,青年突击队还专门向县委进行了汇报,虽然县里没有直接批评陈希钧,但也让他好一阵子担心。
  县里有一位领导,好搞形式,喜欢作秀。每次去农村走访、考察,都要装模作样让记者摆拍:小车往地里一推、小车一抬,就让记者给他拍照;铁锨往地里一插,记者就给他拍照片。回去后,洗出照片给他一看,就非常高兴。天天如此,浪费好多胶卷,陈希钧十分心疼,他觉得实在没有必要。
  累似的事情多了,陈希钧摸准了他的脾气,“他只要到田地里把小车一推,我就上去一照;铁锨一拿,我就相机一举。看我照完了,他就放下道具,吆喝着再去另一个地方。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有拍,也就是作了个样子。”第二天领导找人问陈希钧要相片,“昨天推小车那个镜头怎么样?”他就说照坏了。再一次,“那天跟群众见面的相片怎么样?”他说有了毛病,没有冲好。可是时间长了,这样糊弄了几次,也就被发觉了。幸运的是,陈希钧并没有因此而惹上麻烦。
  1963年春天,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关于创办〈大众日报农村版〉和调整地(市)县和专业报纸的报告(草稿)》,昌潍大众停刊,前后共出版1024期。
  昌潍大众报停刊后,陈希钧先后到昌潍专区党总支、地区物资局、木材公司工作,1991年离休。陈希钧爱好广泛,读书、看报、练书法、打门球,样样拾得起放得下,离休后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记者节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但一直没有确定具体日期,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国务院于2000年8月1日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同意11月8日确定为中国“记者节”。
  虽然早已不再是一名记者,但记者节仍然让他这位曾经的记者激动不已,“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已经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的节日,值此记者节来临之际,衷心祝愿潍坊的记者朋友们节日愉快,祝愿潍坊晚报越办越精彩!”
  B2、B8版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中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