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改革风劲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教你如何读懂三中全会公报 |
◎重点指出会议精神,透露出改革总体的思路和方向 ◎公报分开篇、正文和结尾三部分,重点突出用语严谨 |
|
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闭幕当日晚间发表了公报,这种新闻式的公报,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总体思路和方向。公报该怎么看?哪些是值得注意的表述?公报发布后,具体如何执行?综合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公报,带您读懂公报。 发布时间 会后均发布公报 公报是党和国家公开发布重大事件或重要决定事项的新闻报道性公文。公报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新闻性。 除了“公报”之外,一般党的系统还有“决定”、“决议”、“文件”,政府系统还有“工作报告”。 盘点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发现每次三中全会均在闭幕当天发布公报。如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12月22日闭幕,当天发布公报要求党的重点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98年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0月14日闭幕,当天公报提出,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公报看点 首届三中全会字最多 盘点8次公报,字数最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公报,约7650字。那次公报介绍,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同时,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达7000多字的公报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王文章副教授分析说,1978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折时期,在当时的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既要思想解放、平反冤假错案,又要进行改革开放,所以涉及面会比较广泛。 而此后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了历届以来字数最少会议公报,约520字。 “公报其实就是会议对外发布的新闻报道,将会议的主要信息向大家告知,所以在字数上会有所控制。从最近几届来看,一般为两三千字。”王文章说。 “三段论”重点突出 王文章说,历届三中全会公报一般分三大部分:开篇、正文和结尾。开篇通常包括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会议的基本信息,结尾一般是号召贯彻全会精神。 “公报正文部分是会议的主要内容,但公报并不会谈特别具体的问题,只是会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告知。如果涉及改革,就把改革的主要内容说一下,让大家心里有个数。”王文章说。 审议党的纲领性文件是三中全会的重要议题,公报正文中一般都有专门段落点出审议通过的重要“决定”。公报中会包括对政治思想理论的表述。会谈及经济形势和改革任务,除了肯定成绩,也可能会提及或流露出某些问题和不足。从公报内容可以预判出改革攻坚区。公报会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公报措辞一般也有严格意义,政改历来强调“既积极又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实施。如果文件只说“积极”或“稳妥”,将可能意味着某种方向性调整,引出复杂的解读猜想。 读“报” 公报分类 会议公报 是用以报道重要会议或会谈的决定和情报的公报。这种公报一般用于党中央召开的会议。 事项公报 党的高级领导机关用以发布重大情况、重要事件的文件。高层行政机关、部门向人民群众公布重大决策、重要事项或重大措施时有时也沿用此类公报。 联合公报 这是一种特殊用途的公报,用以发布国家之间、政党之间、团体之间通过会议达成的某种协议。 公报结构 公报包括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 1首部 包括标题和成文时间。 标题 公报的标题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直写文种《新闻公报》;第二种是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第三种是联合公报,由发表公报的双方或多方国家的简称、事由、文种构成。 成文时间 用括号在标题之下正中位置注明公报发布的年、月、日期。 2正文 包括开头、主体两部分。 开头 即前言部分。 事件性公报要求用最鲜明、最精炼的语言概述事件的核心内容,即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会议性公报要求概述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联合公报要求概述公报的来由,即在何时、何地、谁与谁举行了什么会谈或谁对谁进行了什么性质的访问等。 主体 是公报的核心内容,要求把公报的内容完整、系统、有序地表达清楚。常见的有三种写作形式:一种是分段式,即每段说明一层意思或一项决定;第二种是序号式,多用于内容复杂、问题较多的公报;第三种是条款式,多用于联合公报。 3尾部 事件性公报和会议性公报一般没有尾部;联合公报要在正文之后写明双方签署人的身份、姓名,签署的年、月、日期,并写明签署地点。 后期执行 社会各界参与其中 “公报发布后的一两天内,就会发出‘关于改革的若干建议的决定’,细化的改革在‘决定’里面有,接下来就开始执行了。”王文章副教授说。 新华社报道称,三中全会作出重要“决定”后,将由各届全会、中央工作会议、国务院具体落实。 王文章同样指出,实际上三中全会涉及改革面比较广,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之外,还有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具体执行时,除了国务院各部门之外,社会各界都会参与其中。 相关链接 解读十八届三中 全会三大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关键词使用次数统计:改革59次、制度44、深化30、社会主义28、人民23、市场22、民主12、领导11、公平11、中国特色9、权力6、自由4、监督3、平等3、中国梦2、腐败2、公正2、正义2、宪法1、法律1、人权1。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历次三中全会都是中国改革开放阶段性调整的风向标,此次三中全会最大亮点在于超越以往以经济改革为主题,为未来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需求,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五位一体”体制改革,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 胡鞍钢分析指出,此次三中全会《决议》起草阶段,不光是“请进来”,不仅是把专家学者请进中南海讨论学习;还有“走下去”,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走出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各方意见。 胡鞍钢分析指出,“全面改革”、“升级”、“与时俱进”是此次三中全会三大关键词,他认为,过去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追求效率,可能损害社会公正与生态效益,留下矛盾和隐患,此次推进全面改革形成制度互补优势,可消除单一体制改革遗留的弊端。 本报综合《法制晚报》、新华社等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