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本真伪,他一眼就能识破 |
奇人张志亮痴迷碑帖研究多年,精于古画修复等 |
|
张志亮与乾隆玉玺合影留念。 古画修复前(沈周山水画)。 张志亮修复后的古画(沈周山水画)。 张志亮的青铜器立体拓作品。 壬辰冬月,我们走进张志亮在北京的工作室。充满古韵气息的金石拓本伴着幽幽兰香,让我们沉浸在这名副其实的芝兰之室。 受父母影响从小爱书画 张志亮,安丘人,1971年出生在庵上镇的赵家营村。受其父母的影响,从小便对书画有了最懵懂的喜爱。 在张志亮的记忆里,每当逢年过节,是父亲母亲最忙的时候,母亲忙着画画,用那种货郎卖的矿物质颜料画成年画,那栩栩如生的缠枝牡丹,那随手勾画出的蜻蜓蝴蝶,引人入胜。父亲就忙着写对联,不仅写自己家的,还要给左邻右舍写。 家庭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而庵上石坊的艺术之美则给了张志亮深深的震撼。他在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喜爱中有了第一次传拓的经历。那是十四五岁的一天,一次放学的路上,他又站在石坊前看那些美丽的图案和花纹,雄伟高大的武士,栩栩如生的梅兰竹菊……看着看着,他情不自禁地取出纸和铅笔,开始描摹起来。虽然年纪尚小,更没受过专业的训练,但他依然描摹的栩栩如生。拿回家以后,父亲非常高兴,当即就把它贴到了墙上。 1989年,18岁的张志亮应征入伍,离开家乡,来到河南洛阳。下连队第一天,他便做了一件让全连都刮目相看的事。当时连部的墙上有一面空白的黑板,张志亮看见后当即就去买了两张图画纸,从中间裁成四段,染成黑色的底子,然后用白广告色在上面画了一个“梅兰竹菊”四联画,并且给每幅画都题了一句诗。画完以后,就随手贴了上去。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排长看见这幅画,当时就震惊了,他立即把画取下来,带着张志亮就去了连长办公室。连长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连队还有你这样的人才,下来干文书吧。” 就这样,张志亮在连队干了文书,负责给连队出板报,办墙报。工作之余,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部队的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给他以后的碑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洗澡途中买下首本拓本 1992年,张志亮复员了。他选择留在河南洛阳,跟着一位装裱师傅学起了装裱。学徒三年,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却不要一分钱工资,只想能学到一手好技术。这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优秀作品,眼界大开。也是在装裱期间,碑帖开始走进他的生活。 1993年的一个冬天,张志亮和朋友一起去洗澡。路过一个旧书摊的时候,一本杂志里露出的一角拓本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仔细观看,发现这淡墨的拓本,斑斑驳驳的,有小虫打的眼,就好像是老家的门花。张志亮对它一见钟情,一番讨价还价后,囊中羞涩的他在恋恋不舍中离去。但去了澡堂以后,他根本无心洗澡,一直惦念着那个拓本,只洗了五分钟,便迫不及待地从澡堂跑了出来,直奔那个旧书摊。 买得这个拓本以后,张志亮如获至宝。回家后他连夜将它托裱到墙上。但是,他并不知道这张拓本上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于是他开始大量买书,去上海,奔西安,潜心研究。两年后,张志亮终于让拓本“开口说话”。原来这是北齐武平二年的一个造像题记,叫“僧道略造像题记”,碑现藏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此拓本系清中期拓。此后张志亮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碑帖的研究和收藏之路。 拓本的研究,专业性极强,而且需恶补古文字知识。张志亮经常要挑灯夜战,他阅读了唐史、魏书、汉书等大量书籍,因为很多人名、人物传记就在里面,如果不看书就难以解开其中的奥秘。 也许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去研究那么古老的东西?张志亮说碑帖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补正历史;其次碑帖应该是最早的印刷术,它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举足轻重;再者中国书法的传承也离不开碑帖支撑。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褚,他们的书法都是靠碑帖一点点传承下来的。
多年研究练就火眼金睛 因为对古文化的炽爱,张志亮在研究碑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并非科班出身的他凭着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在圈子里的名气越来越大,2011年秋,他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讲学。在北师大,他为学生讲解了碑刻中的篆书,并用自己收藏的近百件原拓当场示范,讲解鉴定与欣赏,当时,张志亮丰富的收藏让学生们吃了一惊,也大开眼界。 因为常年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究,张志亮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对于拓本的识别已经达到了“一眼定真伪”的程度。他经常被拉去各种场合做鉴定,比如说被当地的电视台请去做一些鉴宝之类的节目。 有一次,一个洛阳的朋友得到了一卷绢本写经,因为年代久远,经卷已经很难打开。因为知道张志亮曾经有十几年的古画修复经验,朋友便把这个难题抛给了他。在此之前,他已经成功地修复过刘墉、王铎、沈周、余集等的残画。但是,这一次,张志亮遇到了挑战。因为本身是绢本,并已经炭化,需像做手术一样,将其一点点的剥离开。从晚上八点钟开始,一直到午夜零点,四个小时的艰苦工作,他终于将残缺的经卷一点一点打开。打开到最后落款的时候,他激动地发现,原来这是一卷隋代的梵文经卷。三个月以后,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来到洛阳,朋友将这件宝物呈上,获得了专家极高的赞誉。 这几年,张志亮除了研究碑帖、去大学讲学,也不忘去大学继续充电。2011年,张志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读书,最后的结束课上,在书法院副院长李胜红的推荐下,他给班里的同学讲了碑帖的鉴定,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拜得名师立体拓技艺高 张志亮酷爱碑帖,也喜欢挑战。如今的张志亮,又开始研习青铜器立体拓。 在古代,为了能够广泛的欣赏到青铜器,智慧的中国人在照相术出现之前,便发明了以墨传拓青铜器全形的方法,这就是青铜器立体拓。立体拓是一种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特殊技艺,要求拓技者具备素描、绘画、裱拓、剪纸等多种技法,乃碑帖传拓的最高境界。张志亮得以拜周佩珠先生为师。周佩珠是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马子云先生的高徒,得马子云先生全形拓真传。张志亮说他要把全型拓技艺从周老师那里继承下来,传承下去,精益求精,发扬光大。 在研习中鉴定,在鉴定中收藏。从洗澡途中得到的第一个拓本开始,张志亮的收藏如今已经达到上千种。在这些收藏中,有号称碑中之冠的清拓泰山铭。十三米长,五米五宽,它是李隆基泰山封禅的时候写的,一千字,字非常大。 研究碑帖,鉴定碑帖,收藏碑帖,张志亮的名字在圈里叫的越来越响。2010年,洛阳市碑帖研究会成立了,张志亮被推举为会长。 2011年3月,受一家公司的特聘邀请,张志亮从河南洛阳来到北京,负责古籍善本的鉴定征集和研究。在研究之外,张志亮还写了很多关于碑帖研究的论文,刊登在《东方艺术》等多家专业杂志上,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反响。2011年9月,张志亮应邀到香港,传拓清乾隆皇帝所用太上皇帝玉玺,玉玺呈圆柱形,底部阳文刻“太上皇帝”四字,顶部刻双龙及乾、坤、八卦符号。圆柱四周刻乾隆御制诗文。因为是刻在玉石上,线条很细腻,要求拓全印文及诗文并顶部。传拓难度很大,张志亮接到任务后,先自己刻制了一方类似此形式的印章,反复练习,积累经验。到香港后他很顺利完成了任务。 采访即将结束,张志亮心情激动地谈起老家。他说,如果有机会,他想回家乡办个人收藏展,让故乡的年轻人,接触一下碑帖和古文化,为更好的弘扬中华国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李风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