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全面深化改革带给百姓什么 |
专家解读改革将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一轮改革将给百姓生活带来哪些新亮点? 1 民主 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 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现状: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标志。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展望: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全会公报提出了“三个更加”的目标:“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今后国家会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公众有更多表达的机会和舞台;用法制约束权力运行,将减少权力侵犯百姓利益的现象发生。 2 文化 让精神生活更丰富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现状:国家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但我国的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好的作品。高昂的票价和书价,让一些百姓对买书、进电影院、看演出“望而却步”。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通过让百姓享受快乐健康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形成社会主流风尚,防止道德滑坡,迫在眉睫。中央已对此明确作出部署,百姓期待着身边不仅有电影院和图书馆,而且有更多既能吸引人又能弘扬正能量的好作品。 3 安全 让百姓放心工作生活 全会提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现状:中国已经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完整灾难预案体系。但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各类事故死亡达数千人,经济损失超过4000亿元;危害百姓安全的极端公共事件仍时有发生。 展望:许光建教授剖析说,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的社会基础、保障条件还比较薄弱。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犯罪、恐怖事件、疫病疫情等的发生,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成为百姓迫切盼望的事情。全会首次将此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重头部署,公众有望今后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加安全和放心。
4 收入 让老百姓钱袋更“鼓”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现状:我国2004年开始酝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但至今不同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低等问题仍持续存在,已成为我国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 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常凯指出,公报回应了百姓对提高收入、共同富裕的期待,但需要具体政策落实。预计国家将会更加注重劳动者权利,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让百姓通过劳动和财富能获得与经济发展增长水平相一致的收入。 5 生态 还碧水蓝天于民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现状:大范围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等时有发生,损害着公众健康。近年国家逐步采取了严格的环保措施,但环境质量现状仍处于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的状态。 展望: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认为,公报出现新名词“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等,意味着谁对生态文明负责、怎么追责,将由法规、制度来约束,污染者将付出代价。 6 农民 过上“城里人”生活 全会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现状:我国目前留在农村的很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全国多数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不足,2.6亿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却很难被城市接纳,按户籍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 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中央已指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大方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是农民合法的财产权利,“更多”就是要更加充分而有保障。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完善城镇化建设。 7 司法 为百姓伸张正义 全会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现状:2008年以来,人民法院每年受理案件都在1000万件以上,新类型案件、复杂案件越来越多。一系列冤假错案引起社会各界呼吁防范冤假错案,加强司法公正。 展望: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胡建淼说,公报把司法体制改革方向定位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一个新提法。百姓很多纠纷要靠司法解决,若判决不公,或者官司一打好几年得不到解决,会令百姓生怨。落实公报的战略部署,今后会更注重司法公正性和便民性,更好地为百姓伸张正义。 ◎外界解读 对中国改革有信心 也需要有耐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已经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讨论,海外经济学家和观察家纷纷在第一时间发表看法。不过,与会前较高的论调相比,国际分析人士对会后公报的解读存在分歧,还有人认为公报内容不够具体,不及预期。 其实对中国来说,无论是“不虞之誉”还是“求全之毁”,都是其经济重要性的反映,应以平常心对之。国际社会对这次会议前前后后高度关注的现象本身,也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要深入理解三中全会公报所释放的改革信号,需提防两种误判倾向:其一,是不切实际地希望中国全部改革难点能在三中全会“毕其功于一役”;其二,是在未获取全面信息的情况下过于草率地对中国改革失去信心。 在会前,海外分析普遍将关注焦点集中在金融、土地、户籍、国企和财税等领域,并期待三中全会能立刻拿出具体明确的改革措施。由于公报对金融、户籍等领域的改革着墨不多,引发部分猜疑。例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年后,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确立。 然而,这种预期本身就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误解。从过往看,三中全会一般只做纲领性部署,鲜会涉及具体改革措施,通常只是开启一系列改革的大幕,而不会将整套具体改革措施“和盘托出”。 因此,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公报未包含细则,不应被视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美国一位知名中国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迪也认为,公报已指明了改革方向,公报中的纲领将有待更多具体内容来填充。 虽然海外舆论反应存在分歧,不过总体上对中国改革前景依然乐观。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就认为:“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推出强力改革措施非常令人鼓舞。”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