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当地红会“拒捐”并非人手不够,而是欠缺慈善之心,而这已成了官方慈善的通病。官方慈善虽披着慈善的外衣,但却透出一身官僚作风,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的慈善注定倾向于冷漠的施舍。
年仅22岁的网友“小风”病危之际致电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却被接线员告知:“要不自己来填表,要不就不捐了,不提供上门服务。”经媒体曝光后,武汉市红十字会表示不上门服务因“人手不够”,目前,红十字会领导已到医院探望“小风”,并为其办理相关手续。 (本报今日A28版) 一名年仅22岁的青年在生命垂危时仍不忘回报社会,勇敢地捐献遗体,这份爱心感人肺腑。孰料,本应该最有慈善爱心的红十字会却抛出了冷冰冰的“拒捐”回复。在火热的慈善之心的映衬下,红会的冷漠让人心寒。 姑且不论这名青年是否有能力前去亲自办理,单就接线员那句“要不自己来填表,要不就不捐了,不提供上门服务”的回复,就足以令人心灰意冷。拒不提供上门服务的言外之意是“爱捐不捐”,似乎遗体捐献与工作人员毫无干系。殊不知,冷漠的回复不仅冷却了遗体捐献者的慈善之心,也断送了待受助患者的康复希望。 为撇清责任,当地红十字会祭出了“人手紧张”的说辞,这个所谓“人手紧张”的解释或许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人手紧张就足以成为“不提供上门服务”的理由吗?一个直接的质疑是,如果真是人手紧张到连为一个病危者送达表格服务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在媒体曝光后,就有红会领导迅速到场服务呢?为什么非要等到媒体曝光后,才见到领导的重视?透过这份迟到的人道主义关怀,民众看不出一丝善意,只看到一场道貌岸然的作秀罢了。 可见,当地红会“拒捐”并非人手不够,而是欠缺慈善之心,而这已成了官方慈善的通病。近日,安徽宁国县以“公平”之名叫停民间募捐,但却迟迟不肯伸出援手,一名患者最终因未得到及时治疗而一命呜呼。民间慈善之所以受推崇,在于其建立在慈善和爱心基础之上,以仁爱之心感受患者切肤之痛,才能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反观官方慈善,虽披着慈善的外衣,但却透出一身官僚作风,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的慈善注定倾向于冷漠的施舍。 慈善爱心变冷漠的红十字会,源于其行政单位管理机制,源于其高高在上的态度,而当地红十字要想重新树立信任,必须真正回归民间,回归慈善与爱心的本质。红会只有植根于博爱的民间土壤,才能真正成为解民之忧的慈善机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