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栾淑莹 秋天的容颜 秋天,有双重性情,两幅面孔。 秋天温情而绚丽的一面别具意态。 你曾眯起眼睛久久仰望过秋日的湛湛长空吗?那是一方碧云天,碧得清纯,碧得通透,碧得高远无际。就是这方碧云天曾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情激发得飘扬天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你曾抚摸过秋日的阳光吗?那是抖落天地间的一幅柔软丝罗。这丝罗明丽的橙色如暖暖爱意包围着你;这橙色清且浅,纯净澄澈一如那一泓秋水。秋阳温暖舒爽的怀抱拥着万物,博大无比,慈爱无限。汉乐府中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句子,其实秋阳的恩泽又怎逊色于那三春晖?你看,秋日的暖阳下,红花灼灼,黄花灿灿,霜叶如火,果园似锦;湛湛长空中雁叫声声,清清池塘里红鲤游弋。秋色啊,绚丽斑斓又鲜活生动。 秋天冷峻而萧索的一面亦自有情韵。 你可曾驻足过秋日的池塘?“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这是《红楼梦》里因迎春将嫁而倍感伤怀的贾宝玉眼中的大观园紫菱洲池塘秋意。红藕香残,荷花的落英片片凋零,随水漂流而去,此情状此况味,较之暮春时节的花谢花飞红消香断,似乎更令人满怀悲凉:晚春的落红零落成泥碾作尘,日久不过随土化了,一抔净土尽掩风流,可萧萧秋风中这嫁与无情流水的荷花花瓣最终漂泊何处命归何方?深秋时节,残荷已无擎雨盖,虽如此,莫糟践,勿抛弃,留得残荷,好听雨声。秋窗风雨夕,风飒飒雨沥沥,熄灭灯盏,凝神倾听那残荷雨声吧。比之芭蕉雨声,残荷雨声更轻更幽更飘忽隐约,但若较之那低低、絮絮、密密的梧桐细雨,残荷雨声就倍显其悲壮苍凉之韵味。 我问秋天:你是脂粉红颜?是皎皎素颜?还是枯槁衰颜? 秋默然,唯见朗朗秋月,映照苍穹;秋无语,空有峭厉西风,凋尽木叶。
秋意满红楼 天凉好个秋。夜深时分,秋风爽快,朗月澄明,案头枕畔,《红楼》相伴。感时令秋韵,品红楼秋意,一时间,顿觉秋韵酣畅,秋意绵绵。 红楼秋意中弥漫着无尽悲凉。中秋月夜,荣宁二府女眷陪侍贾母在大观园凸碧堂赏月,桂花阴里传来笛声,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笛声凄清苍凉,响在耳畔,让人凝神屏气,感慨喟叹;笛声幽怨悲怆,响彻心底,令人销魂蚀骨,沉醉痴迷。闻此笛音,贾母年老带酒之人,不禁触动心事,竟至于泪下。 席散,众人簇拥贾母归去歇息,黛玉湘云二人却来到凹晶馆,开始了中秋夜即景联诗:“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忽然,一只白鹤鬼魂般在眼前掠水而过,二人虚惊一场后,湘云反因鹤而助诗情,吟出“寒塘渡鹤影”的佳句,黛玉不禁赞绝,随后对出“冷月葬花魂”一句,湘云亦赞不绝口。 曹公雪芹以这两句诗分别隐指预示了湘云黛玉将来的悲剧结局与苦涩命运,湘云黛玉二人的中秋联句,可谓一语成谶。“冷月葬花魂”,凄婉哀伤的氛围意境,悲情无限的红楼秋意。 红楼秋意中笼罩着无限凄楚。那是一个风雨秋夜,黛玉的居所——潇湘馆的院落中,风飒飒,雨潇潇。秋雨淅沥,滴落蕉叶竹梢,低低切切,如做悲声,轻轻絮絮,说尽心中无限事。风雨秋窗下,黛玉自叹身世自怜境遇,灯下翻阅《乐府杂稿》,见前人《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伤感一缕又萦绕心头。多年来养成的以诗文遣情怀抒感慨的习惯使她凝神沉思,随后展开诗笺,写下《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全诗中,黛玉共用了15个“秋”字,秋风秋雨,秋窗秋夕,真是秋意透心凉秋意彻骨寒。 红楼中更有萧杀秋意。“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书中第五回里关于香菱的判词。出身于书香望族、本名甄英莲的香菱,幼年走失被拐、命似飘絮浮萍、卖与薛家为婢、最后给薛蟠做了侍妾的香菱;容颜清丽脱俗、品格端方稳重、性情良善温柔、心地单纯天真的香菱;好学慕雅的香菱;拜黛玉为师苦心学诗终有所成的香菱;日常生活中有几分呆气的香菱,其悲情人生在薛蟠娶妻之后更加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两地生孤木”者,桂也,夏金桂也。薛蟠娶妻夏金桂,见有香菱这样一位才貌俱佳的侍妾终日不离左右,不由妒火中烧,立意灭之而后快。宝玉曾亲睹夏金桂之妒妇面目,甚为香菱担忧,纠结于内无法释怀,遂至天齐庙问王道士可有疗治女人嫉妒的膏药,于是“王道士胡诌妒妇方”。夏金桂的嫉恨妒忌最终使香菱“香魂返故乡”。可怕的妒妇之心,萧杀的红楼秋意。 红楼中亦不乏温馨之秋意。“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大观园中姐妹叔嫂各取雅号,燃香为限,咏白海棠。众人皆冥思苦想搜索枯肠,“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直至香将燃尽时,黛玉方提笔蘸墨,运转素腕,一气呵成——“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黛玉这诗是佳酿一壶,是美酒一杯,令红迷读者饮一回醉一回,品一回痴一回。风流别致的襟怀情肠,不落窠臼的文采辞章,清奇新雅的格调韵致,一挥而就的敏捷才思。潇湘馆主人黛玉,大观园里才情不凡的天才诗人。 接下来是菊花赋诗。诗题是宝钗和湘云夜里拟就的,“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一个虚字,一个实字”,既咏菊又赋事,可谓独出心裁独辟蹊径。这次咏菊诗会,黛玉以《咏菊》、《问菊》和《菊梦》三首诗而当之无愧地再夺魁首。随后,宝钗咏螃蟹的诗句也令人赞叹叫绝:“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曹公雪芹借宝钗之手,以螃蟹小题寓政治大意,讥刺现实黑暗政治中丑恶人物的横行霸道与心怀叵测,堪称绝唱。秋日里的大观园,秋风送爽,秋阳艳丽,白海棠皎如冰雪,金菊花灿然开放,螃蟹宴笑语喧哗,闺阁笔墨才气纵横。诗意风雅的大观园,温馨祥和的红楼秋意。 人间秋色正好,红楼秋意亦浓。静观人间景致,细品红楼韵味,身为凡俗寒微一小女子,能把人生这般来过,亦不为虚度,亦不枉躯体里流淌奔涌着的一脉相承的汉文化血液,亦不枉心底深处纠缠萦绕着的终生难舍的华夏人文情结。
斑斓秋季叶斑斓 上午上班不久,秋雨淅沥中,独自撑一把伞,去南校区送档案。 雨滴在伞面奏鸣着,我听得出,那音律里的秋韵。 送下档案,出校门,步步走着,满目秋色入眼来。校门口那一大片红叶小檗,茎秆红得浓艳,至于叶子,有的已是泼红流丹,有的依旧青翠。红绿错落,煞是好看。 校门东侧是一个小花园。我撑着伞,怀着一腔绵绵情愫,在小园花径上独自徘徊。 秋天的花园,鲜花寥落,难觅芳踪,园中可观可赏的,惟有秋叶。黄叶在树,与同树的绿叶交相辉映,相衬相托,静默于绵绵秋雨中,自有一种别样之美。秋风吹过,黄叶飘飘,散落在红色方砖上,我低眉凝眸,不忍踩踏,刹那间,“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句子涌上心头。 花园边上,是一排樱花树。樱花树叶在悠长的秋意里,由苍绿渐渐黄染,如今,黄色未褪,酡红又染,仪态万方,妙不可言。我摘下一片细细端详,这秋叶之上,竟然有绿、黄、红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交织着,融汇着,几乎是难分难割浑然一体了! 凝视着它,我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年近不惑之女子,其仪容风华,其情态意蕴,其心境情怀,恰如这秋叶啊。 遥想当年,女子于妙龄之时,怀揣美梦,双眸熠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纯似水,天真烂漫。那时节,女子是枝头的花朵,鲜妍娇媚,馥郁芬芳,生机无限,活力焕发。然花季仅一季。花季逝去,接下来,是火热的人生盛夏。 而今,盛夏已过,秋意正酣,人近中年的女子,正是那片因沐过秋风浴过秋雨而秋色斑斓的秋叶。 秋叶之美,美在它的经历。它受用过春风的温婉、春雨的甘沁,忍受过骄阳的炙烤、炎夏的雷霆,亲历过秋风的萧瑟、秋雨的凄楚,最终,历练成一片美轮美奂的秋叶,绚丽而斑斓。秋叶,那种沧桑的美丽,自有春花无法比拟之神韵;那份苍凉的芳华,自有春花无法替代之凄美。正如人近中年的女子,在尝过凄楚与悲苦,历经艰辛与无奈之后,反而焕发出成熟的魅力和睿智的光彩。这份丰美,是岁月的厚赠;这份绚烂,是生命的积淀。 手里握着几枚秋叶,信步走来,任思绪在绵绵秋雨中驰骋飞扬,不觉间已走到自己的办公室。那一枚枚秋叶,上面还沾着雨滴,擦干,夹进书页,然后提笔写下这篇文字,写下这斑斓秋季里,秋叶有多斑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