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B07版:潍县东关的七楼八阁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改革风劲
 
标题导航
奎文耀武通济象征才略兼备往来顺达
2013年1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奎文耀武通济象征才略兼备往来顺达
  奎文门今貌。
  耀武门炮台今貌。
  耀武门外。图中城墙部分的最右侧为耀武门,最左侧为耀武门炮台。
  图中亭子系潍县城魁星阁。“魁星点状元”的传说源于此。



  潍县修筑东关坞时还在白浪河东岸沿岸设置了西南门、西偏北门和西北门。在东关西南门以西200来米并与之隔白浪河相望的潍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就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至1722年)的魁星阁。当地人对魁星老爷保佑本地文风昌盛、人杰地灵一直笃信不疑。东关坞也想沾上魁星老爷的一些灵气,于是,东关西南门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取魁星老爷的本来职能“奎星主宰文章兴衰”之意定名为奎文门。
  文才有了神灵保佑,还要展示一下武略。东关西北门因此而命名为耀武门。奎文与耀武的对应意义是文才武略、文武兼备,确保一方繁荣昌盛的象征。这样,东关坞七楼中只有东关西偏北门落单,它便取“往来顺达”之意称为通济门,因为这是“通济”的本意。
  围绕奎文门、通济门和耀武门发生具体历史事件的记载不多。它们都处在闹市,门外就是开阔的白浪河沙滩。因而一些民众广泛参与的地方民俗活动多在它们周围举行。

奎文门外放风筝,纸花如雪满天飞
  乾隆十一至十七年(1746至1752年)间任潍县知县的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自己的作品《潍县竹枝词》中这样描述潍县城一带的两大民俗活动:“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前一句是放风筝,后一句是打秋千。至少自清末民初开始,奎文门外白浪河东岸、西岸的沙滩上,就是本地民众进行风筝放飞的主要场所之一。
  放风筝是潍坊本埠由来已久的休闲娱乐活动。早在明代(1368至1644年)就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在传统上,当地民众放风筝的最佳时节在每年的元宵节到清明节之间,其他时节因为风力和风向的原因,就很难再看到风筝放飞者的身影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奎文门外的沙滩集市(位于今潍坊市奎文区奎文门以北、白浪河东岸及河床)上,在风筝放飞时节都要自发地形成风筝市场。当时,潍县城内还出现了唐家风筝铺(故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东风西街向阳路口以北,一说在该路口以南)、王家风筝铺(故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布政司街)等多家风筝专营店铺。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过后,奎文门外的沙滩空地就变成了人流集中的风筝放飞场。数百只风筝同时遨翔在空中,五彩缤纷,构成名副其实的“纸花如雪满天飞”景观。
  当时,潍县风筝按其扎制结构可分为串式、筒式、硬翅式、软翅式、板子式等五类。各类风筝在市场和专营店铺中都能买到。不仅如此,市面上的风筝还分为城派和乡派两大流派。城派风筝因为有文人和画家参与制作,具有精巧、细致的特点,质量上乘,产销量都不大。乡派风筝以潍县杨家埠(今潍坊市寒亭区寒亭街道杨家埠村)、南胡住(今潍坊市奎文区北海路街道南胡社区)和三里庄(今潍城区西关街道三里庄)为主要产地,是当地农民的一项季节性创收项目,产销量大,价钱低廉,属于受大众欢迎的普及性作品。另外,为数不少的市民都能够自己动手扎制成各类风筝,自己放飞,自娱自乐,其中不乏上乘佳作。少年学生自己动手削成薄竹条,绑成一个“干”字,糊上正方形毛边纸,尾部附上三条长短不一的飘带,风力适中时可以飞升到空中,这样的风筝俗称“挣子”。
  根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曾举办过三次风筝比赛活动,时间分别是1933年、1935年和1937年。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放飞地点都在奎文门外的白浪河沙滩上。

奎文门曾有战事,耀武门炮台闲置
  潍县城有魁星阁,而为东关西南门取名字的时候,“魁”字则变成了读音相同的“奎”字。
  其实,魁星的本名就叫奎星。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奎星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宿之一,也是传统的二十八宿之一。早在汉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就有“奎(星)主文章”之说的记载。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为天上的文官之首、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的神灵。后来,奎星演称魁星,目的是把作为神灵的奎星进行形象化包装。明、清时期,各地魁星阁中,魁星老爷的神像都是相似的:整体形象如鬼魅;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
  潍县城魁星老爷的神像也不例外。奎文门建成后不久,城市潍坊一带连出两位状元。一位名叫曹鸿勋,光绪二年(1876年)中状元,累官至陕西巡抚;另一位名叫王寿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状元及第,清末任湖北代理巡抚,1926年担任山东大学首任校长。无巧不成书,两人同在潍县西南关的一条巷子里居住,巷名为新巷子(已拆除,原址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南关街道西南关社区)。更巧的是,有心人发现:潍县魁星阁内魁星手中的笔尖正对新巷子东口。因此,便有了“魁星点状元”的美谈。因而尽管东关坞有奎文门,奎文门内不远处的凌云阁也有一处魁星楼,但主城池潍县城魁星老爷的笔尖点的却是相反的方向,故状元没能在潍县东关产生。当然,这些都是牵强附会的传说。
  历史上,奎文门曾发生过短暂的战事。1916年5月5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尹锡武(一说尹锡五,绰号尹大麻子)部围攻奎文门未克。而与奎文门相对应的耀武门则未见发生战事的记载。尽管为了突出耀武门的防卫职能,在耀武门北面的不远处就建有一处专守防卫的炮台。说来奇怪,虽然耀武门炮台在民国时期拍摄的耀武门外大石桥照片上清晰可见,但在民国时期编纂印行的潍县志书上却没有发现任何记载。相关记载仅显示升曦门、鸣凤门和游麟门各建有一座炮楼。本地文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中也未见提及耀武门炮台。它实际上不但没有派上任何用场,而且被遗忘了。直到2007年,潍坊市进行白浪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拆迁时,一些文史爱好者才发现了它。2009年,潍坊市在原址完成恢复性重建。
  现在,耀武门炮台位于潍坊市奎文区福寿东街大石桥东头北端的白浪河东岸上,人们可以随意参观游览。
通济门外立高柱,娇女秋千打四围
  清末和民国时期,每年的清明时节,一般都要在通济门外以南靠近东关坞西城墙的白浪河沙滩上,专门制作一副转悠千,供附近城乡年轻妇女娱乐和身怀武术技艺的青壮年男子们比试杂耍本领。
  转悠千,即在地面上竖起一根用粗壮杨树制成的、高达十多米的木柱,木柱顶端插上一面红旗,木柱上端楔入两三层形如倒伞状的木桩制成“老鸹窝”。木桩上拴挂八至十六个用粗长绳子串起的木坐板,柱底装上转盘,转盘上方用木棍为栅栏围绕那条高木柱撑起一座平台,平台与地面之间再搭上一道斜坡状的木板走道,供打秋千的人上下,一副专用的转悠千就做成了。在锣鼓指挥下,几个小伙子在平台底下的木栅栏里用力推动转盘,平台上早已坐上木坐板、双手紧攥着木坐板两端粗长绳子的十几个衣着鲜艳、插花戴簮的年轻妇女,就围绕高木柱慢慢转动起来,越转越快,勾勒出郑板桥竹枝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城市潍坊一带所说的悠千,就是秋千。悠千是对打秋千活动状态的形象描述。秋千,一种说法起源于汉武帝时,皇宫里为祝祷皇帝“千秋”而发明的一种游戏。当时就叫做千秋,后人演称秋千;另一种说法,秋千是古代山戎人用于练习身手的军训项目。春秋时,齐桓公(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为援救燕国出兵攻打山戎后,从山戎人那里学来的。两种说法都足以说明秋千的悠久历史了。
  清明节打悠千是城市潍坊一带传承已久的民俗活动,名声最大的就属于通济门外白浪河沙滩上的转悠千了。白浪河沙滩上的转悠千从清明节的前两天开始,到清明节那天为止,连转三天,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是附近城乡的年轻妇女唱主角,小伙子们服务。清明节那天,转悠千就是身怀技艺的青壮年男子们的天下了。一年一度的“拔旗”和“打故事”,把转悠千活动推向高潮。
  清明节那天,负责指挥转悠千的锣鼓一停,年轻妇女们便退下来。紧接着,一帮有武术功底的青壮年男子上阵,攀登木柱争夺插在顶端的红旗。主持人一声令下,骁勇矫健的青壮年男子们,争先恐后迅速攀登,拔下红旗者为获胜者,获胜者有奖励,这叫“拔旗”。有人考证,民国时期潍县梨园村(今奎文区梨园街道梨园社区)锔锅匠(锔艺匠人)刘化兰、刘长盛等都曾从木柱顶端拔下过红旗,并得到了数吊钱的奖励。
  “拔旗”获胜者还要在木柱顶端做各种表演,如双手合十“童子拜观音”,腹部贴在柱顶上、两手向外、双脚分开“鸭子浮水”……其他参与者也在各自的位置上做“旱地拔葱”、“张飞卖肉”、“二郎担山”、“魁星点状元”、“猴子坐大殿”等各种造型,赢得在场的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都叫“打故事”。
  转悠千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城市潍坊一带远近闻名的民俗娱乐项目,那热闹欢腾的盛况,在省内各地也是少见的。
碧霞宫里拜孙膑,耀武门外发老牛
  耀武门内曾建有一座道教庙宇碧霞宫,建于什么时候未见记载。这座碧霞宫里不但供奉碧霞元君(即俗称的泰山老母、泰山老奶奶、泰山娘娘等),还供奉着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生卒时间一说约在公元前378年至前302年)的神像。见诸记载的是民国时期,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不少民众都要到碧霞宫参拜孙膑神像,并在耀武门外大石桥西端的河滩上发老牛。这也是一项地域特色明显的民俗活动。
  在传统民俗中,农历正月十六在城市潍坊一带是新婚妇女回娘家的日子。后来演化为举家探望妻方的父母,并一起聚餐,主食仍是水饺。正月十六过后,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
  而在正月十六拜孙膑、发老牛的民俗活动中,腿脚有病的民众是更积极的参与者。当然,也有不少腿脚健康的参与者。
  孙膑的真实名字不详。
  相传,孙膑早年曾经与一个名叫庞涓的人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但庞涓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派人把孙膑骗到魏国。后来庞涓用诡计陷害孙膑,剜去孙膑的膝盖骨,在孙膑额头刺上字,让孙膑在魏国有了抹不掉的罪犯身份。庞涓的目的是把孙膑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埋没起来。剜去膝盖骨的刑罚当时叫膑刑,孙膑的名称也是这样得来的。
  孙膑后来在一位使者的帮助下偷偷逃到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孙膑也在诸侯混战中为齐国屡立奇功。后来孙膑在马陵(一说在今莘县境内)之战中用计谋引诱庞涓上当,让庞涓死在了乱箭之下。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在城市潍坊一带流传很广,民众敬爱孙膑的仁厚,痛恶庞涓的奸佞。当地相传孙膑受膑刑后,常以一头独角黄牛作为代步工具。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民众在农历的正月十六竞相参拜,并以纸扎黄牛敬献给孙膑的神灵。当地还传说孙膑因为自己受过膑刑,成为神灵后特别怜悯腿脚患病的人。这样的人在这天敬献纸牛,病患就能够顺利痊愈。因此,每年都有不少参拜敬献者。每年也都有热心人出面张罗,将大家敬献的纸牛堆放在大石桥西端的白浪河滩上,并专门扎制一头特大纸牛,在这天的正午时分一并焚烧发送给孙膑的神灵,同时燃放特大火鞭。火光与鞭炮声历久不息,也算是民众共同给欢度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风筝小姐奎文门入城,风筝盛会增添新内容
  2004年4月19日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这天下午,在奎文门外的白浪河畔,世界风筝小姐入城仪式开始举行。仪式上,希腊选手阿曼达作为代表得到了入城钥匙。
  自1984年起,每年4月都要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这一古老的民俗器具也逐渐作为潍坊的象征和品牌名扬海内外。城市潍坊一带的市民也与时俱进,放飞风筝的时段由仅限于传统的元宵节-清明节区间到基本全年不间断。这个改变与多年来通过与世界各地广泛交流,不断改进风筝制作技艺、不断引进国内外不同风筝品种以及市民们拥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密切相关。
  2004年的第二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市在创新风筝文化内容上推出了新举措。这年的风筝会召开前,就进行了世界风筝小姐初赛活动,并从国际风联会员国及国内相关地区选拔出136位世界风筝小姐进入复赛。
  在4月19日的世界风筝小姐入城仪式上,礼炮齐鸣,五彩气球冉冉升空。进入复赛的世界风筝小姐选手踏上鲜红的地毯,满含着灿烂的笑容,在喧天鼓乐、笑语欢歌中步入修葺一新的奎文门。在众人瞩目中,奎文门朱红色的城门缓缓开启,手拿各式风筝的复赛选手们步入奎文门,象征着进入了潍坊这座古老的城市。然后,她们分别登上十辆花车,在欢乐的人海中缓缓前行,开始了巡游活动。她们被潍坊人民的热情和欢乐所感染,一边挥手致意,一边弯下身来,与拥上前来的人们紧紧握手。头发和肤色各异的异国佳丽们更是人群瞩目的对象,欢呼声如潮水般涌动。花车沿潍坊市奎文区友谊街-四平路-东风东街-北海路完成巡游后,到达潍坊富华大酒店,入城仪式才告结束。 
  随后,世界风筝小姐复赛于同年4月21日至23日举行,86名选手胜出。在参加各阶段选拔赛期间,选手们还先后进行了活力装、泳装、晚礼装表演展示和才艺展示,参加了北京登长城风筝放飞活动、鲁台经贸洽谈会开幕式及庆典晚会、游园、购物、献爱心等活动。8月29日至30日举行了世界风筝小姐决赛,产生了冠、亚、季军,决出最佳上镜、最受传媒关注、最佳身材、最佳才艺、最佳气质、最佳容貌、最佳观众印象共7个单项奖,还决出了优秀选手奖、世界风筝小姐荣誉奖等奖项。来自斯洛文尼亚的朱利娅获得冠军和6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