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日本控制下的坊子炭矿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日本人蜂拥胶济沿线搞调查
2013年11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本人蜂拥胶济沿线搞调查
  1914年9月2日,日本军舰从龙口登陆。
  1914年日军登陆山东半岛后,日本人编写出版的有关书籍。



  德国殖民者侵占胶州湾后,兴土木,建铁路,开煤矿。不几年,青岛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欧化的殖民城市;胶济铁路插向山东腹地,直抵省府济南;坊子、博山两大煤矿的煤炭源源外运……眼见德国人“经营”得风生水起,与山东半岛一海之隔的日本早已眼红。政府派遣、民间自发,不断有官员、专家、商人赶赴胶济沿线城镇调查。一战爆发,北京政府决定中立,日本借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对德宣战。他们打着要德国归还胶州湾的幌子,出兵强夺德国在山东占据的地盘和利益。德国人掠夺十数年的坊子煤矿,又被日本霸取。
日本政府派内阁书记官前来考察
  德国人的“经营成果”,日本人看得眼热。德占期间,日本政府就派官员赴山东,考察“德意志帝国殖民政策的施行情况”。
  坊子煤矿原称潍县煤田,德占时期称作坊子矿场,它是德国人在山东开发最早的煤矿,也是胶济铁路沿线两大煤矿之一。坊子矿场,自然成为日本人关注的重点。
  1907年6月,33岁的日本内阁书记官江木翼奉命赴青岛考察。回国后,他写出近10万字的考察报告,当年底由日本读卖新闻社出版发行,名为《胶州湾论》。
  《胶州湾论》“矿山”一节,对德国开掘潍县煤田的历史作了概述。其中写道:
  “1902年10月30日,运煤货车首抵青岛,当时官民高兴异常。在总督府工场试烧结果,与日本炭相比,具有火力大、煤烟少的优点。军舰试烧,完全能够满足舰只需要。此后,潍县煤田每天以五六百吨的产量生产。”
  在潍县煤田开掘之前,青岛租借地及德国驻青岛海军用煤,主要从日本进口。
  与现在的情况迥异,十九世纪末,日本煤炭业发展初期,并未意识到小小岛国上的资源是多么珍贵。借地利优势,日本煤炭通过本国及欧洲国家在华公司,运销中国沿海各大口岸,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市场;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煤炭,仅仅占有少量市场份额。
  这时,中国煤矿绝大多数为土法开采。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只有清廷洋务派支持开办的开平煤矿等少数几家,艰难地进行市场阻击。
  德国在胶济沿线开采坊子、淄川煤矿,将日本煤炭挤出了山东市场。
  当然,日本向中国大量输入的还有铜、棉布、火柴、海产品等。但是,仅仅靠贸易获取的利润还是太小,获益最大、最直接的方式是殖民扩张。
  1905年9月,长达一年零七个月的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根据《朴茨茅斯和约》,从俄国手中夺取了中国中东铁路南段(长春至大连)和抚顺煤矿等经营权。
  1906年,日本政府投资1亿日元,加上来自皇室、贵族、官僚等的1亿日元股本,创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中国经办铁路、开发煤矿、移民及发展畜牧业等。
  1907年,满铁迁往中国东北。从此,总部位于大连的满铁,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侵略活动的指挥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内阁书记官江木翼考察德国胶州湾殖民地,有着“借鉴经验”之目的。

两家日本财团详细调查坊子矿情
  胶州湾为德国所占,日本煤又被挤出山东市场,日本人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在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他们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贸易战。
  最初进入青岛市场的日资商业,主要从事杂货、餐饮服务等小本生意,对德商并无多大威胁。1909年,日本最大的财团三井洋行(全称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入鲁,正式设立青岛营业所。
  以青岛为根据地,三井洋行在铁路沿线重要城镇撒开大网。胶州、高密、岞山、黄旗堡、塔尔堡、坊子、潍县、昌乐、益都……在这些市镇,他们开设收买庄,雇派店员到当地收购花生、棉花、牛脂等土产品。
  三井洋行急剧膨胀,其纺织品贸易独占鳌头,下设的杂货、船舶、粪肥、煤炭、机器、保险六部业务十分兴旺,包括德国洋行在内的欧洲公司难与其匹敌。
  操刀三井洋行山东市场拓展的,是年轻的上仲尚明。1900年,上仲尚明被三井洋行派往上海留学,作为公司的后备人才培养,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筹办三井洋行青岛营业所期间,上仲尚明将这里的情况摸了个透。他于贸易业务之暇写作的《胶州湾详志》,1909年底脱稿。
  《胶州湾详志》对德占潍县煤田情况记载颇详,包括各矿井的简况、1902年至1908年的煤产量、潍县炭的品质及销售分析,等等。
  1912年,满铁派遣矿业部矿业课技师浅田龟吉,到中国各地主要矿山巡视。在山东,浅田龟吉先后到坊子、淄川等矿考察。
  山东之行结束后,浅田龟吉据其考察所见,参阅已有的德文资料,编成12万多字的《山东省矿业资料》。
  《山东省矿业资料》分“石炭矿业”和“一般矿业”两编。在第一编“石炭矿业”中,最先述写的便是坊子煤矿。
  该章标题为“潍县炭田(坊子炭坑)”,包括11小节:位置及地形,矿区及矿业人,地质及炭层、炭质,沿革及现状,既采及残存炭量,采掘情况,税厘,雇员、苦力、物资及通用货币,资本、消费及运输,附属设备情况,结论,共计1.5万字。到此时为止,这是关于坊子煤矿最详尽的资料。

各类介绍坊子煤矿书籍争相出版
  一些学者、记者、作家等,也借旅游观光之名踏足青岛,沿胶济铁路进行考察。
  1914年2月,日本自由作家田原天南赴青岛考察,短短半年多时间,写成皇皇千万言的《胶州湾》。
  此书名为《胶州湾》,内容却涵盖了整个山东,其用意显而易见。
  该书不仅记录了德国侵占胶州湾的过程、经营青岛以及胶济铁路的历史,而且介绍了山东省的资源情况,附录中还收入了山东行政区域表、名镇大村表、文武职员表等,俨然一部侵略山东指南。
  书中关于坊子煤矿的介绍,虽然不及浅田龟吉的《山东省矿业资料》详细,但有些内容是浅田龟吉所著尚未涉及的。
  田原天南又名田原祯次郎,系法学博士,精通中文、德文,是研究中国、德国的专家,著有《中国的研究》、《列强与中国》、《德意志农村研究》等大部头专著。
  《胶州湾》正在写作之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田原天南加快了写作速度。
  日军9月2日登陆龙口后,一方面分陆、海两路包围青岛,一方面向西夺取胶济铁路。9月25日,日军占领坊子、潍县车站;10月6日,占领济南车站;10月31日,日军总攻青岛;11月7日,青岛德军投降……
  日军占领青岛,田原天南的书稿也即将杀青。12月10日,《胶州湾》由设在大连的日本满洲日日新闻社出版。仅仅过了半个月,《胶州湾》又再版。
  与《胶州湾》如出一辙,日本对德宣战、出兵青岛的消息传出,关于青岛和山东的书籍争相出版。
  上仲尚明1909年脱稿的《胶州湾详志》一直没有付梓,1914年11月出版。其序言仓促于10月31日写就,文末注明“青岛攻围军第一总攻当日作序”。
  栗田元次的《胶州湾:德国之经营》,1914年初完稿,11月出版;阪口新圃的《支那著名炭坑》,也抢在年底前出版。
  居于上海的日本东亚同文会,利用多年调查的资料,匆忙编成《山东及胶州湾》,于12月出版;日本支那研究会凑成一部《山东的资源》,于10月付印;日本的一个地方机构——神户商业会议所,也仓促编了一本《青岛》,10月15日出版。
  而日本富山房编辑局,则加紧翻译了一德国人1913年在山东旅行小册子,以《山东半岛》之名于12月出版。
  这些书籍,无一例外对坊子煤矿进行了或详或略的介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