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版:青州读本·人物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图片37
八旬翁自创路子铸铜印
2013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旬翁自创路子铸铜印
  右图制作铜印用的蜡模。左图各式各样的铜镇纸作品。



以蜡制模创作出72种铜铸作品,主题时代感鲜明
  铸印是一门极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方寸之印却能涵盖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经历史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我国的印章历史可从秦汉说起,匠师们因材施艺,形成各种流派。然而现代社会,用印者渐少,而专注铜印铸造的手工艺人更是寥寥无几。11月25日,记者寻访青州专注铜印铸造艺术的手工艺人张孟和,87岁的他无师自通,自创了一套制作铜印的方法,创作出72种铜铸作品,作品时代感鲜明,很受欢迎。

离休后迷上铸铜文化 摸索着创出自己套路
  11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张孟和老人家里。一进家门,老人先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在讲述中记者发现,张孟和从事的都是创造性的工作,比如说发明开罐头的水果刀,自己制作电焊条,炼焦炭,创办地毯厂……
  随后张孟和向记者讲起了铸造铜印的经历。今年87岁的他上世纪80年代离休后,在家无事可做,于是就整天考虑“如何度过晚年,干点啥”。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依靠自己掌握的技术“搞铜文化”。
  “我先从狮子铜印章干起,因为我觉得青州书画家多,印章都用得着,而铜质的有收藏价值。”张孟和告诉记者,铸铜印的难度很大,没有老师,也没有书本讲解这门工艺,所以前两年里做出来的铜印都“不成东西”,后来受到牙医倒牙模和钳子保护皮的启发,他开始铸造蜡模,制作铜制品开始逐渐顺利起来。从此,镇纸、印章、云门大寿寿龟一块做。“文人们都说好,我就来了劲,以青州佛寿文化为主题,做了很多。”张孟和笑着说。
  这样光滑锃亮、泛着金色光泽的铜作品居然是在家庭作坊里完成的,真是不可思议。张孟和地给记者演示起每道工序。
  “先做蜡模,抹上石膏粉,再割好,就看出‘方’来了,‘方’要扩出半公分,磨平,把蜡模放上,装时看看前后脚,再涂起来,然后高温煮,就像煮水饺似的,里面的蜡模就化了,漂出来,石膏里就空了。蜡必须要化完,否则倒铜水时石蜡一着火就什么也做不成了……”张孟和先在自己的工作台前拿着已做好的蜡模介绍道。
  接着,他又带记者来到院子里。院子俨然就是个小型加工厂,北面是煮锅,南面是化铜炉,西面是刨光机。张孟和的煮锅是用电磁炉改造的,化铜炉也是自己制造的。“这就是化铜炉,要先将里面清理好,添上新焦炭,上面留下10.5厘米高的空间放干锅,一定要放到中间,周围培上小焦炭,化成铜水以后,用这个大钳子夹着取出来,炉左边是一个架子,放着石膏模,这时,我要找个人帮忙,我端着模子,他管着浇,动作必须快……”
  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只见张孟和把抛光机插上电,粗糙的作品在高速旋转的抛光片下不一会儿就变得细腻无比。一件件铜制品就此诞生了。
山东省“非遗”项目——潍坊铸铜印
  所谓“铜印”,也就是铜制印章,相比木印、石印、塑料印,铜印更加坚固耐用,且不易仿制,它是刀刻艺术与冶炼技术的有机结合,极具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铜印,始于商周,盛于秦汉,自隋唐以后,日趋微衰,元代所押的印章,还有一点儿古印遗风。从明朝开始,石印兴起,更由于木质便于刻制,于是石印木章逐渐取代了铜印。到清代,铜印技艺即宣告失传。
  潍坊铜印工艺的产生、继承和发展,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文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值清朝光绪初年,陈介祺发现了城南大胥家胥伦精于仿古铜印,对其十分器重,并将自己所收藏的秦汉古印,供胥伦研究观赏,并教其书法,使胥伦逐渐成为了一位能雕、善刻、会铸的全才,并由此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潍坊铜印艺术。
  随后,陈介祺将胥伦推荐到北京为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等人治印,时值皇宫孝钦后六十大寿,一大臣将胥伦铸成的“六十甲子”奉上,因该印皆钟鼎文字,古意盎然,宝光焕发,孝钦后览之欣奖。胥伦之名因此誉满京城,潍坊铸铜印工艺由此走向全国。
  潍坊铜印以黄铜或紫铜为原料,仿汉印翻砂法,以沙土制模,然后熔化紫铜铸造,每一枚铜印的铸成,都要经过70多道工序。
  潍坊铜印,印皆中空,故体质不重,字划清晰,壁陡、字深、底平、经久耐用,不易仿制,其印钮无论是狮子还是其他动物,皆玲珑而精致。
  2009年,潍坊市的铜印铸造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制作工艺繁琐、工序复杂,很少人能够完全掌握这门技艺。目前在潍坊,只有庞希文和王昌年两人至今一直传承着这门技艺,他们是第五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花博会中国梦成主题 推陈出新极富时代感
  交谈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这句话既是张老的思想支柱又是张老的座右铭。
  虽说张孟和已经87岁高龄了,但他的铜铸作品总是紧跟时代步伐,做完了佛寿文化,他就围绕青州花博会作起了文章。
  在他的工作台上,有一幅镇纸上刻了这些字:“东方花都花多花旺花遍地,国际花厅花香花美花世界”。这是他为庆祝青州举办花博会而自撰的对联。此外,他还为花博会制作了仙客来印章等6件作品。
  一个为花博会设计的仙女模样镇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做这个‘仙女’可是绞尽脑汁啊!《仙女散花》的画要放到镇纸上,必须缩小到3厘米,可一缩小,脸比高粱粒还小了,怎么办?我又不会电脑,只好仔细琢磨,指导着别人打印纸样,让他将身体和头部分开做,再拼起来,结果脸变大了,也没有影响画面的和谐。”记者看到,仙女裙裾飘飘,超凡脱俗。
  在别人看来,一位87岁老翁创作出72种铜铸作品已是小有成就了,然而他却觉得微不足道。具有敏锐眼光的他又瞄上了更高的目标——中国梦,他要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成为追梦人。
  “那么您对‘中国梦’是怎么理解的?”记者问道。“有的人不理解‘中国梦’,觉得梦就是幻想,这是错误的。”张孟和激动起来,起身取出打好的铜板版样说:“我要把‘中国梦’三个字放在正面的铜版中心,背面用图解表达出‘中国梦’的内涵,让人看了都能激发出自己的梦想,共同为实现‘中国梦’加油。”
  张孟和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他首先为自己确定短期目标:活到一百岁。“只有健康长寿,我才能完成我的‘中国梦’,看到国家‘中国梦’的实现!”
  但张孟和也有忧虑的事儿:苦于找不到传承人。曾有几个上门学艺的,都嫌工艺复杂、不好学、来钱慢而放弃,所以他迫切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年纪大了,把这门手艺发扬出去是我的意愿,如果有人愿意学,我愿意免费带徒。”张孟和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