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读本·文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超然台,昂首历春秋
2013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超然台,昂首历春秋



 □曹宗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千古绝唱,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它的诞生地超然台,未必人人皆知。近日,安丘市作家协会组织文友赴诸城观超然台,让人生出无限大的敬重情怀。
  超然台是诸城(原密州)的一处重要名胜,坐落在县城西北的城墙上。它原为一处建于北魏的废弃土台。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将其重新修葺,增建了楼宇殿堂,使它成为一处登临游览之所。其弟苏辙依据庄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文意,将台命名为“超然台”。从此,苏轼便常与好友一起,登台远眺,观光赏景,谈诗论文,对酒放歌。他的一些传诵千古的诗词名篇,就写于超然台。
  何谓“超然”?苏轼的超然又表现为什么?
  文学意义上的超然是高超出众,超出尘世之意;苏轼表现的是“物我无尽”的超然之情,是一种人生处世态度。据说,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在蒙蒙细雨中登上超然台,见风吹柳斜,春水繁花,千家烟雨,秀色醉人。忽然想起远在千里外的故乡亲人,不禁唏嘘长叹。可是思念只能增加痛苦,怎能郁郁沉湎其中?还不如趁着春光未老,借诗酒赏春自得其乐……于是,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便油然而生: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一缕揪心伤魂的乡愁,转眼化成舒心畅肺的坦然。大诗人的旷达胸襟,不能不令人钦佩。不知不觉,春也老了,夏也睡了。送走了绿肥红瘦,又迎来了寥廓清秋。这年中秋之夜,苏轼又登上超然台,饮酒赏月。在这明月当空、万家团圆之时,不由想起多年不见的弟弟苏辙,挥笔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常言志,诗更抒情。苏轼是浪漫的,也是现实的。他有“飞上天宫”的崇高理想,但更看重现实人生。尽管人生并不完美,但他坚信只要能长久地活在世上,总能寻找到美好和快乐。这一超然达观思想,成为他终生挑战艰苦生活的法码,也使他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历数古今,文人多矣。有谁能像苏轼那样,遭遇那么多打击迫害,却依旧那般潇洒不羁?
  其实,人生的快乐并不遥远,有时就在身边眼前。苏轼脚下的超然台,就是他心灵的栖园,创作的摇篮。他深爱此台,专门写了《超然台记》一文,来表达自己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醺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他认为一个人如能超然物外,任何事物都能带来快乐。相反,若局限于事物之中,不能自拔,那就只会带来悲哀:“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他以自己为例,从天堂般的杭州来到贫穷偏僻的密州,生活条件一落千丈,但他并未因此而悲观消沉。尤其在超然台上,他获得了更多快乐:“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高台冬暖夏凉,友朋来此风雨无阻。在院子里种种菜,在池塘里钓钓鱼,喝自酿的米酒,吃自种的米粮,这是何等的快乐,真可谓“天天桃花源,悠然见南山”!
  他这种知足常乐的坦然自适,让在济南任掌书记的弟弟苏辙也大为感动,特意写了《超然台赋》一文,对他超然的人生态度大加赞赏……
  当然,人生总难免悲欢离合,但苏轼却是终生坎坷,合少离多。他在密州只生活了两年时间,就又接到调令,于熙宁九年底动身到徐州赴任。从此,超然台沉寂了许多,也黯淡了许多……直到十年以后,这里才又出现了一次短暂的欢乐。
  元丰八年(1085年)十月的一天,苏轼赴任登州途中,路经密州小住,知州霍翔在超然台上设宴招待他。故地重游,苏轼是多么兴奋!他把无限感慨凝聚于笔端,挥笔写下《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一诗。诗中,他跟父老乡亲别后重逢的情景是那样感人:“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
  而重登超然台,更是他梦寐以求的夙愿。站在台上,他凭吊旧迹,饱览熟悉的山川风物,不胜今昔之感……不过苏轼故地重游,并不单单是为了怀旧。他时刻关心的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是如何发展生产。因此,他虽已是“外来人”了,仍无所顾忌地向现任知州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愿公谈笑作石埭,坐使城郭生溪湾”。他希望霍翔利用现有的水力资源,筑坝修渠,在城郭周围形成一个便于灌溉的湖湾……这就是“当官”的苏轼———跟百姓鱼水情深,为民谋利不计得失……自古文人当官者众,但官当到这个份上,也就无愧于天地人心了。
  苏轼在密州作短暂停留后,重又踏上了潜伏着倾轧、迫害、流放的漫漫征途,再也没有回来。他心爱的超然台也历经沧桑,日渐衰败,终于在解放前夕毁于战火(现在的超然台为2009年底重建)。只有他写于超然台上的那些诗词华章,承载着历史风雨,饱含着世情悲欢,从宋代一直唱到当今,永远魅力四射,历久而不衰!
  苏轼一生经历“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三次在朝,十二次外任,八方太守,三次贬居”,即所谓“三起三落”的过程。苏轼的一生,在坎坷与逆境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抒发了“物我无尽”的超然之情,都是人类、人性中最普遍、最真实、最美好的思想感情。掩卷体味,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  
  与文友立于超然台,瞻读《重修超然台记》碑文,不免想起苏轼在密州时的不朽治绩,以及他的恤民之情和“超然”精神;也常为他在超然台饮酒时所作的《明月几时有》等传世名篇激奋不已。
  又不禁想起臧克家先生在《仰望苏东坡》里说过:“我对东坡的创作、才华、人品是大为景仰的。”因此,当我们“仰望”超然台的时候,总会觉得,它其实是一座穿越历史时空的丰碑,必将永远巍然矗立于我们的心坎上!
  归来之路,不免吟诗曰: 
  风范超然台,自古雄姿在。昂首历春秋,日久动心怀。
  今人常论道,清风大步迈。若为中国梦,时光不我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