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A01版
潍坊晚报01 |
第A02版
新闻评论 |
第A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家长会上难觅爸爸的身影。 |
|

|
|
◎调查采访中多数爸爸把缺席的原因归咎于忙工作 ◎专家称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易致孩子性格缺失 近期,随着湖南卫视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这个堪称“80后育子样本”的节目让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升温。爸爸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11月26日、27日,记者走访了城区多家幼儿园、小学后发现,在接送孩子、参加家长会和一些亲子节目中,爸爸往往缺席。记者采访了解到,“工作忙”成了爸爸缺席孩子成长过程的主要理由。
事件 不少爸爸不懂育子 电视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没有妈妈的陪伴,爸爸和孩子要进行72小时的单独出行挑战,这种形式的活动,不仅让观众看到父子间的亲情互动,也体现了爸爸们各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爸爸去哪儿》火了后,关于怎样当一个好爸爸、父亲该如何与孩子相处等教育问题的讨论热度也“水涨船高”。已经做爸爸的市民刘涛告诉记者,之前整天忙着挣钱,平时都把教育孩子的事扔给妻子,看了这个节目后感触颇深,表示以后一定不再缺位。 “看了这个节目后,不仅让我看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冲突与矛盾,还看到了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许多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所缺失,不懂得如何育子,其实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父亲的性格能在一个孩子身上有所体现。”刘涛说。 调查 家长会成为“妈妈会” 11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城区新华路南首的世纪之星幼儿园,园长张女士告诉记者,之前他们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幼儿教育中,妈妈的参与程度远远超过了爸爸,近七成的爸爸未能经常参与幼儿教育,只有33%的爸爸经常和孩子共同阅读、讲故事。 “10月18日,我们幼儿园曾组织了一次公鸡下蛋的亲子活动,主要也是想通过这个节目让爸爸们陪孩子做做游戏,增加一次彼此互动的机会,结果活动现场只来了一位爸爸。”张女士说。 该幼儿园一位王姓老师表示,在幼儿园定期召开的家长会中,大多是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到场,爸爸不足三成。为了加强爸爸与孩子的交流,学校也曾多次建议爸爸来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记者了解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直至中学,家长会成了名副其实的“妈妈会”。 “我们一般一个学期组织两次家长会,中间还有观摩课,但来的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家长。”张园长表示,老师们都给家长发短信,希望爸爸也能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可惜收效不大。为什么父亲疏于教养孩子呢?“忙。”不少爸爸的回答都不约而同。 临近学生放学时,记者在奎文区早春园小学看到,接孩子放学的除了妈妈们就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很少能看见爸爸们的身影。“现在孩子上学、放学基本上都是我来接送,他爸爸忙于工作,很难抽出时间去做这些事情,为了孩子,我也辞职在家全身心地照顾孩子。”一位在早春园小学门口等待孩子放学的妈妈告诉记者。 “孩子父母结婚时贷款买的房,除了还房贷外,还要留一部分钱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也不是很宽裕,所以把我跟孩子的奶奶从农村接过来照看着孩子,他们两个忙着工作,所以由我们每天来接送孙子。”一位宋大爷说。 原因 爸爸缺席怨“工作忙” 采访中,不少爸爸也表示了无奈,他们普遍反映缺席学校组织的活动,主要是由于工作忙。市民张学平表示,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出差,儿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妻子照顾。他也想多陪陪孩子,但是身不由己。 在福田雷沃重工工作的迟守宝有个4岁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小班了,为了让家人生活更优越,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每天都要加班,或是去应酬。每天接送孩子和开家长会的任务都交给了妻子。 “我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八点才回到家。”家住早春园小区的赵亮说,自己回家就很晚了,孩子都准备睡觉或已经睡觉了,根本就没时间和孩子多沟通。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6年多的马霞老师表示,不少爸爸事业上很成功,但这些成功的人往往只有很少的时间陪陪孩子,也很少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其实这样的爸爸是不合格的,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在很多孩子的眼中,爸爸成了赚钱的工具。 提醒 影响孩子性格发育 潍坊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潍坊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主任、潍坊阳光心理发展中心负责人刘艳菊说,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父亲的作用是很大的。“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 同时,刘艳菊告诉记者,在一个家庭中,爸爸的缺席可能会导致男孩子性格趋向于女性,缺少了男性的豪放、果断、勇敢、富于冒险等特质。对女孩子同样也有影响,女孩子从爸爸身上可以学习如何与异性交往,还可以学习到勇敢、自信和勇于创造的精神,而这些特质对孩子适应社会有很大帮助。 “爸爸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尤其是在孩子12岁之前。”刘艳菊建议,爸爸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每周至少和孩子沟通两次,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快乐和烦恼。作为父亲也不妨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与家人每周运动或出行一次,增加与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机会。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郑波 本报记者 韩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