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新报告病例同比增31%,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到全部病例的96.1% 2013年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活动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11月29日,记者从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我市艾滋病疫情依然保持低流行态势,但经性传播途径感染比例继续增大。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呼吁广大市民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倡导健康的行为方式,一旦发生高危行为,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艾滋病抗体筛查,以免引起二代病例传播,延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
我市累计报告病例情况 异性性接触传播占50.4%,同性性传播占27.9% 注射吸毒占3.4%,既往外省市单采血浆占1% 既往输血占4.7%,母婴传播占3.9% 其他及传播途径不详占8.6% 病例男女之比为2.4:1 权威发布 同性传播同比上升147.4% 11月29日,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当前我市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市处于低流行状态,但艾滋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我市继续保持了艾滋病低流行状态,但是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按照现住址统计,2010—2012年疫情报告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尤其是2013年,全市疫情出现较大浮动,新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比较增长了31%。 二是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广泛,分布不均。截至10月底,全市16个县市区、开发区均有病例报告,但县市区之间分布不均。 三是传播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同性性接触比例上升明显。1—10月,全市新报病例传播途径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6.1%,其中异性性传播占34.2%,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同性性传播占61.8%,较去年同期上升147.4%。从病例报告情况看,性传播比例逐渐增高,尤其是男男性接触传播人数近几年明显增多,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等血源传播途径几乎消失。 四是艾滋病病例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累计存活病例逐渐增多。随着全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面的扩大,抗病毒治疗随访管理工作的加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现。患者生命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艾滋病病例的存活寿命较既往8—10年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同时,随着每年新增病例的不断出现,累计存活病例越来越多,全市存活病例近五年的年平均增速达到28.2%,给我市艾滋病病例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压力。 五是职业分布多样化,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不均衡。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例中男女之比为2.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4岁之间,占全部病例的81.2%,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73岁;职业各行各业,以农民为最多,其次是工人,两者占全部病例的59%。 强制实施 孕产妇免费检测艾滋病 母婴传播也是感染艾滋病的途径,潍坊市妇幼保健院健康教育科负责人倪瑞芹告诉记者,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医院里每年都会检测出几例艾滋病新生儿,这就是母婴传播造成的。为了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我市早在多年以前就开始强制实施孕产妇艾滋病检测,以她们医院为例,每年至少有6000位孕产妇进行检测。 倪瑞芹说,这种强制性检测都是免费的,孕产妇在第一次来医院做检查时即可进行,只检查一次。假如新生儿是艾滋病患者,她们会在第一时间上报卫生部门进行第二次检测,一旦确诊,医院里会免费向孕产妇发放药物,阻断母婴传播的途径,确保孩子的安全。所以说,广大孕产妇不要回避,为了宝宝的健康一定要做艾滋病检测。 随着我市开放程度的增加和人口流动性增强,为有效防控艾滋病,从2006年开始,市民政局、计生委等部门就下发文件,要求来潍坊的外来妇女在结婚、生孩子之前到疾控部门免费进行艾滋病项目检查。 据了解,现在每年我市检测的外来妇女有2000人左右,来自云贵川地区的大约有三四百人。2006年到2010年,每年检测出来的外来妇女感染艾滋病者都有十几例,2010年以后,每年新增患者都以个位数增长。2012年,全市共检测外来妇女2055名,其中HIV呈阳性有3例。随着艾滋病宣传工作的大面积开展,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逐渐加强,很多找了外来媳妇的人在结婚前都会主动走到疾控部门做检查。 市民误区 怀疑得“艾”三天两头检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有过不良性行为的市民或普通市民都会恐惧艾滋病,这种过度焦虑的表现,被称为性病恐惧症,这种心理疾病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一般胆小、神经焦虑、内向者比较容易得。 市区一家医院的护士小顾就是其中一位,小顾说,今年艾滋病日前几天,她在工作过程中不小心把自己的手背划破了,当时没多想,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又想起这件事,联想到即将到来的艾滋病日,她认为很可能感染了艾滋病,越想越恐惧,第二天就去做了检测。虽然知道自己不会得病,但还是恐惧,这种心理调解了好几天才有所好转。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日常的工作中,遇到过不少这种恐惧艾滋病的患者,曾有一名中年人因酒后一次不良性行为,之后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三天两头来做检查。这次危险的不良行为让他患上了心病,身体一旦有一点点变化也会跑过来询问是不是发病了,这种症状持续了大半年之后才有所好转。 建议这部分患者听专家的意见,同时要相信检测的结果,如果实在克服不了恐惧心理,可以考虑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因为这也是精神功能障碍的一种。一旦出现了不良的性行为,或有其他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可以立即检测一次,如果没问题,三个月时再检测一次,如果还没问题,一年以后再查一次。如果这期间再没有不良的性行为或其他可能感染的行为,经过这三次检查,一般人都可以诊断为没有感染。 人物 酒吧中一杯“罂粟”酒 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小莉(化名),神情明显很消沉,尽管被查出已经一个多月,但她仍对今年夏天的一次夜店经历后悔不已。 2012年9月,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希冀,19岁的独生女小莉在我市某大学内开始了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初入大学,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好奇,加之学业比较轻松,因此,在其后的时间里,生性活泼的小莉经常受邀与同学一起出入歌厅、酒吧等地,对身边的男人毫无戒心,艾滋病在小莉心中更是一个遥远的话题。 2013年一个夏天的夜晚,小莉再次与朋友结伴来到酒吧,玩闹累了之后,她独自一人前往吧台休息。这时,一名中年男子主动前来搭讪,酒吧中的人向来都比较热情,也未多想,小莉便与男子攀谈了起来。交谈甚欢,男子主动提出请小莉喝酒。“加冰百威,入口时没感觉有什么不同。”在市疾控中心内,小莉神情黯然地这样说道。当时,涉世未深的她,脑海里根本就对坏人、对酒中下药、对艾滋病等没有一丝形象的认识。但是,那杯“罂粟”啤酒喝下去后,小莉慢慢地感觉不对劲了,头脑发沉,昏昏欲睡,后来就逐渐失去了意识。 醒来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小莉发现自己只身在一个陌生的房间内,衣物被扔了一地,下身疼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小莉连忙穿上衣服赶回了学校,担心同学心生误会,对于前一晚的事小莉只字不提。“虽然可以猜得到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沾染上艾滋病。”说到这里,小莉再次泪流满面。惊梦发生在三个月之后,市疾控中心在校内组织了关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这是小莉首次了解到艾滋病的具体传播途径。当看到艾滋病会通过性传播时,三个月前那个小莉拼命想要忘记的夜晚,再次浮现在眼前。 带着满腔的恐惧和一丝侥幸,10月21日下午,小莉来到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在对艾滋病进行过进一步了解之后,接受了相关检查。29日上午,正在教室自习的小莉接到市疾控中心的电话,希望小莉于近期内,到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一趟。“检查结果出来了?为什么不能在电话里说明,难道真的存在问题?”想起这一个多星期以来,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艾滋病的危害,泪水充满了小莉的双眼。 到达疾控中心后,工作人员将小莉单独带到一间办公室内。闲聊几句,平复了小莉的紧张情绪后,工作人员告诉小莉,检查结果出来了,显示小莉确实感染了艾滋病毒。 小莉不肯相信自己真的感染了艾滋病毒,抓过检查报告反复核对,当看到最后的检查结果一项时,她痛哭失声:“我才20岁呀,这让我怎么跟家人交代。” 擦擦脸上的泪水,小莉对记者说道,虽然得知检查结果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件事自己还没有告诉任何人。“不知道怎么说,尤其是对爸爸妈妈。”现在只想边读书边接受随访,希望这一切都会过去。 本报记者 曾庆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