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网·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义工与社区联手进工地宣传防艾 ◎现场发放100余份宣传手册以及20个红丝带健康包 鸢都义工和中学街社区工作人员为广大农民工讲解有关艾滋病的防治知识。 本报记者 张驰 12月1日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使外来务工人员熟知艾滋病的相关防治知识,11月30日,20余名鸢都义工与奎文区东关街道中学街社区的工作人员一道,走进万达广场项目建筑工地,为工友们发放宣传材料和红丝带健康包,赢得了工友们的一致好评。
行动 健康包有十余件礼物 11月30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20余名鸢都义工与奎文区东关街道中学街社区的工作人员一道,通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讲解、发放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资料等方式,为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艾滋病威胁。 在现场,义工及社区的工作人员有的忙着张贴防艾宣传挂图,有的忙着为工友们发放防艾宣传册,有的还亲手帮工友们戴上红丝带标志。另外,工作人员还专门准备了红丝带健康包,包括避孕套、扑克、杯子、笔记本、笔、塑胶手套、牙刷等10余件小礼物,现场免费为建筑工人们发放,使防艾知识深入到每位建筑工人的心里。 据了解,本次活动共向建筑工人发放艾滋病防治资料及印有预防知识的宣传手册100余份,红丝带健康包20个。 工友 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 活动现场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近百名农民工参与,也许是初次接触到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大多数农民工朋友都显得有点害羞,对于工作人员递上的防艾宣传手册不好意思接。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之后,大家才主动上前索取宣传材料,前来了解防治艾滋病知识,活动现场取得了良好的防艾宣传效果。
“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游泳等。”几名女工友簇拥在一起,读着宣传手册上的内容,读到敏感处都捂着嘴哈哈大笑不再读下去。 来自日照的农民工李潍君和赵秀红夫妇,拿着领到的宣传材料和红丝带健康包笑的合不拢嘴。李潍君告诉记者,两口子出来打工已经大半年了,现在租住在山东工业技师学院附近的一间小屋内。“前几年孩子小,没那个条件,都是我出来打工,媳妇在家看孩子,现在孩子上高一住校了,我们两口子就一块出来干。”李潍君说,“每天只顾着埋头干活了,你们要是不来宣传还真不知道明天是世界艾滋病日。看了宣传材料后才知道,艾滋病没那么可怕,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远离艾滋病的威胁。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搞几次,给我们这些工友们多普及一些防艾知识。” 本报记者 吴琼 张身率 新闻延伸 “青春红丝带”活动,号召志愿者投身防艾宣传 在活动现场,穿着印有“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青春红丝带社团”等字样T恤的义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了解,红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1991年在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它代表了关心,这一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佩戴,用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 中华红丝带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艾滋孤儿救助行动论坛,由各地爱心人士自愿发起,于2004年筹备,2005年初正式成立。以防治艾滋、救助孤儿、专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目的,一方面为艾滋孤儿寻求、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自愿前提下的帮助,另一方面为所有愿意为预防艾滋及救助艾滋孤儿事业出力的志愿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目前,主要由各大高校组织的“青春红丝带”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号召广大志愿者从自身做起,带头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投身到预防艾滋病的宣传队伍,让艾滋病防治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积极宣传艾滋病知识,关心艾滋病患者,反对歧视,营造关爱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共同为实现“零艾滋”的梦想而努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