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战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系列影片的第二部,该片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令潍坊人感到骄傲的是,这部影片多数战争场景是在潍坊潍北滩涂上拍摄完成的。近日,记者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拍摄《淮海战役》的战士演员赵爱民,他回忆了当时的一些趣事。 由江泽民书写的《大决战》系列影片片名。 人物形象适度艺术渲染,影片更加生动丰满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范围广大,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丘,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跨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贯穿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始自1948年11月6日,终于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记者了解到,《淮海战役》这部影片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该影片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影片中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在细节描写上,《淮海战役》的战争场面以及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了适度的艺术渲染、铺衬,使得影片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影片既描述了双方统帅及高级将领的思想、感情、性格,也表现了下级军官、士兵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性格,而且在描述中避免了脸谱化、模式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是军事指挥决定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战士演员经常敌我客串,所穿衣服是纸做的 11月13日,记者来到了奎文区北海路与福寿东街交叉口附近一小区,见到了当时参与《大决战》这部电影拍摄的战士演员赵爱民。在赵爱民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些他保留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赵爱民穿着国民党服装,手里拿着枪,腰上别着一个手榴弹,昂首挺胸十分神气的照片,而另一张则是他的战友穿着国民党服装,拿着枪的合照。 赵爱民告诉记者,1990年是他在驻潍某部队服役的第五年,有幸做了一回战士演员,也是平生第一次“触电”,他感受到了很多做演员的艰辛,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赵爱民所在的驻潍部队约1万名战士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拍摄,期间并没有任何费用,只是在参演结束后收到了一张《大决战》的首映票。拍摄时,战士演员们经常敌军、我军客串,他们初到摄制组时,就发了两套戏装行头,一套是华野的解放军服装,一套是国民党的服装,另外还发了一些道具枪、手榴弹等,他们所穿的衣服看起来很厚,但里面装的并不是棉花,而是一些高纤维的纸,因此并不保暖。 对于一些道具,赵爱民向记者表示,影片中的战壕、房子都是真的,树木则都是从外面移植过来的,枪和坦克如果拍远镜头的时候用一些道具,拍近镜头时则用真枪和真坦克。 年三十照常拍戏,战士吃得太饱无法进入剧情 拍摄时一会儿是我军,一会儿是敌军,但是真正指挥他们“打仗”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名女副导演。既然是一帮军人“导”的,赵爱民等人对这位女导演统称“首长”,导演一束头发别在脑后,在给他们说戏的时候常常掉出遮住一只眼睛,故被称“刘海”导演。 赵爱民回忆道,当时拍围歼杜聿明部队时有一场冰天雪地的戏,老天总是不作美,苦等了整整一个腊月也没有下雪。就在他们松口气准备过年时,大年廿九晚铺天盖地地下了一场大雪。“刘海”导演像战场上的指挥员一样通知各部队,年三十不休息,吃完年夜饭各单位按角色着装进入外景场地待命。 “年三十一大早,我就和战友们在饭堂美餐了一顿,后来才赶到外景场地。”赵爱民笑着说,根据剧情,他们当天应该扮演被围困多日,缺吃少穿,在冰天雪地等待援兵的国民党残部。当时国民党军队应该是饥寒交迫、无精打采地等待“委员长”的飞机空投物资,当物资空投下来时,又是如何无秩序地疯抢、谩骂、抢夺声、厮打声混作一团的场景。但是当时他们吃得非常饱,怎么拍都进入不了又冷又饿的戏份中,导演在第五次叫停后宣布:外景场地不适合剧情要求,需要转场。于是大队人马匆匆登上四辆敞篷卡车,顶着呼呼的北风在海滩上转悠了近四十公里,又回到原来的拍摄场地。下车、进入剧情、开拍。导演的话语简单有力。演员们冻得脸色发青,大伙很快便进入了“饥寒交迫”的状态。
演员兼职修坦克 “余晖”拍出“朝阳” 赵爱民告诉记者,他们不仅是演员,还要负责修理坦克。他当时担任修理分队的队长,由于用的都是一些老式坦克,因此他们需要将这些老坦克恢复动力,将掉的漆修补好,并从营里开到现场。 对于平时的排练,赵爱民说,演国民党战士的演员基本上是三个戏份,一个戏份是投降,另两个戏份是装死和逃跑。由于当时是冬天,天气寒冷潮湿,因此很多人喜欢演逃跑的国民党战士。“跑起来身上还能暖和一些,而装死和投降的需要躺在或者坐在地上,十分难受,”赵爱民说,谁知到真正拍摄时,很多人便又喜欢演投降和装死的了,因为在真正演出时,逃跑的时候身边会有一些炸点爆炸,并且离得非常近,拍完后简直成了一个“土人”。 影片拍完后,赵爱民多次看过《大决战》这部电影,让他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组镜头:大队的解放军战士,迎着朝阳,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前线,一支支队伍在霞晖中或紧随大军其后,或与大军左右并行。这组朝阳镜头,实际上是在夕阳的余晖下拍摄的。 赵爱民说,由于拍摄《大决战》是在冬季,冬季的朝阳很难达到渲染革命战士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剧情需要。正当导演为这组镜头犯难时,参加拍摄的某部队气象室的战士大胆提出了在夕阳下拍摄的设想。没想到这个镜头竟然拍摄得十分成功。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