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秋,由舞台剧《盼儿记》改编的电影《女人也是人》在临朐县开拍,这部反映计划生育的故事片汇集了不少当时的电影“名角儿”,不少朴实的临朐老百姓和学生都参加了演出,当了一回演员。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仍然凭借其深刻的内涵和精良的制作,得到不少观众的追捧,也在潍坊的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女人也是人》摄制组成员在农户家合影。 由舞台剧《盼儿记》改编,知名度享誉全国 《女人也是人》电影剧本源于潍坊作家牟家明的舞台剧《盼儿记》,是一部反映计划生育的故事片。剧本以轻松风趣的喜剧格调,描写了农民张大犟盼儿心切,酿成悲剧的辛酸经历,批判了“重男轻女”的生育观,歌颂了高金凤等农村妇女自立、自主,与旧传统彻底决裂的新风貌。 在拍成电影之前,牟家明的舞台剧《盼儿记》就已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由山东的十几个剧团演出了近两千场。该剧于1991年荣获山东省剧协“优秀剧本奖”,1993年荣获全国“人口文化奖”。 由于该剧本出自潍坊,且剧情在潍坊几乎已经家喻户晓,1991年秋,摄制组决定在潍坊境内取景。由于剧本讲述的是乡村故事,所以在经过反复考察后,《女人也是人》的全部外景被定在了山清水秀充满乡村气息的临朐县。 演员大多是“名角儿”,当地百姓也来客串 定了剧本和拍摄地点后,《女人也是人》便开始了重要的选演员进程,经过反复筛选,最终,电影明星张金玲、梁庆刚、陈裕德、刘莉莉等众多演员加盟该电影。据全程协助《女人也是人》拍摄工作、时任临朐县电影公司副经理的冯奎业表示,这些演员都是当年响当当的“名角儿”。 冯奎业表示,出演“金凤”的演员张金玲是当年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曾经主演过《渡江侦察记》、《从奴隶到将军》等影片;剧中男演员梁庆刚曾经主演过《咱们的牛百岁》,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主要演员。“其余的大部分演员也都是非常有名气的,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在当时可谓是十分豪华。”冯奎业说。 除了这些电影明星外,剧中不少角色是由临朐当地的老百姓“客串”的。冯奎业说,当时县文化单位及有关县直单位的不少工作人员都参加了《女人也是人》的拍摄,连自己也在电影里露了几次脸。“在电影中,我扮演一名医生,在电影里出了几次镜。”虽然接触电影行业已经很长时间,但是那次却是自己首次“出演电影”,心情格外紧张。 “当时一场戏,前前后后最少排五六遍才让过。演员真的非常辛苦。”冯奎业回忆说。 取景石门坊老龙湾,演员多次被扔进水中 摄制组在临朐转悠了整整三天后,最终将拍摄地点集中在了“石门坊”“老龙湾”等地,回忆起当年在这些地方拍摄的镜头,冯奎业仍然记忆犹新。 冯奎业说,当年在老龙湾曾经拍摄过一场张大犟激怒妇女被扔在水里的戏,饰演张大犟的陈裕德一次次被扔在了老龙湾水潭中,当时正是深秋季节,“当陈裕德爬上岸的时候,全身湿透了,冻得直打哆嗦。”冯奎业回忆道,当时现场的工作人员赶忙将陈裕德用棉被裹起来送回宿舍,用烈酒搓了半天才让陈裕德缓过劲来。 在临朐县冶源镇西井头村东山,《女人也是人》剧组也拍摄过一场大规模的改造梯田的劳动场景。摄制组特地从长春调来了大型升降拍摄机,开机当天,时任冶源镇党委书记的李本跃亲自组织调集了200辆车,组织了1000余名民工配合拍片。冯奎业回忆当时的场景说,当时井头东山一片喧闹,数百辆拖拉机来往如梭,上千名民工凿石垒堰,在高大的升降拍摄机的镜头里,这一幕热烈而壮观的劳动场景被永恒定格。“当时这部戏在临朐拍摄,各个部门都给予了极力的配合,确保了这部戏拍了3个月便杀青。”冯奎业说。
600多名女学生配戏 在《女人也是人》这部剧中,素云因被迫生儿子致死,妇女们自发举办大规模追悼会,控诉旧传统的罪恶,是全剧的“高潮”。导演陆建华将这场重头戏选在了临朐县石门坊。 正值深秋石门旅游的旺季,临朐县公安局调集了大批交警封闭交通,民警封锁景区,石门坊旅游暂停一天。根据剧情需要,摄制组动员了临朐一中的600多名女学生配合拍戏。拍片那天,石门坊景区空无一人,简易而庞大的灵棚在蓝天红叶的衬托下,格外肃穆、悲怆,满山红叶中遍布了参加追悼会的女学生。 冯奎业介绍,当时600多名女学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个头差不多在1.7米以上才行。为了赶制女学生身上穿的丧服,县内一家服装厂足足赶制了3天3夜才完工,所用白布共计3000多尺。
影片播出后大受欢迎 影片播出后,由于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内涵,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好评。据冯奎业回忆,当年临朐电影公司曾放映该影片五六十场,每一场都座无虚席,影票早早就被抢购一空,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对此,冯奎业分析,主要是由于在临朐拍摄,全部的外景还有部分演员都是临朐人,所以大家都分外关注。“当时经常有单位一买就买近百张影票,还有很多托关系也买不到票的情况。单单这一场电影,在当时就盈利五六万元。”冯奎业说,这个数字在当年是非常高的。 由于《女人也是人》是一部反映计划生育的故事片,所以当年很多计划生育机构把这部影片当成一部宣传片来放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好评,先后获得山东电影节“龙山杯”优秀故事片奖、上海电影节“腾飞奖”、广西电影节“铜鼓奖”等多个奖项。 截至今天,该片仍凭借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深受欢迎。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