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象牙塔“蛀虫”多涉后勤基建
2013年12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象牙塔“蛀虫”多涉后勤基建



◎近几年高校贪腐案频发,多个环节都让贪官有机可趁 ◎专家指出,只有动真格的教改才能有效制约腐败发生
  2013年3月,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陈英旭授意其博士生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被查。
  2013年5月,四川理工学院院长曾黄麟因该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调查,涉嫌违纪。
  2013年5月,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涉及南昌大学新校区的基建项目被查。
  2013年11月,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举报利用自主招生权,收受大量贿赂。
  大学常常被誉为象牙塔,是许多人心目中的“一方净土”。然而,近年来高校腐败案频频发生,不断受到社会的诟病和质疑。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一事,更是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记者对过去3年里的11起高校腐败大案进行盘点发现,除了招生、占用教育科研经费、学术造假等方面,高校后勤基建部门已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专家指出,要制约高校腐败,不能指望行政领导自觉“把关”,需要建立制度来限制学校行政权力。
记者盘点
  八成贪腐涉及基建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张,国家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校园日渐扩建,而伴随高校新校区建设先后完工,越来越多基建腐败案浮出水面,基建已经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最危险的棋局。在记者统计的11例高校贪腐案例中,有9个罪名中涉及校园基建贪腐,占比达81.8%。
  今年7月24日,四川组织部门宣布免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的书记职务。此前5月30日,该校校长范昕建,及多位中层干部已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调查。同一时间段内,校长和党委书记双双“落马”,在高校系统非常罕见。媒体报道称,两人基本为同一窝案,均与该校区建设等基建腐败相关。 
  在记者盘点的高校基建腐败犯罪案件里,倒下去的不只是校长,还有大批与基建相关的人员。在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今年5月份接受调查以前,南昌大学已有基建部门负责人因在工程招投标中受贿,被司法部门调查审理。
  据各地媒体公开报道,近五年来,江西因高校新校区扩建,陷于基建腐败的高校官员多达14名,其中校长级的有3名。湖北省是高校集中区,2005年到2010年,武汉市已有8名厅级高校领导因基建等贪腐问题落马,涉案金额最大的达1400多万元,基建领域成为当地高校腐败“重灾区”。2011年,安徽4所高校工程建设贿赂案件总计38件,查处副处级以上干部13人。
各方说法
基建中多个环节都有可能腐败
  记者整理注意到,招标环节中的腐败行为通常表现为:基建部门的公职人员在收受相关利益人的贿赂后,以某种理由将招标方式人为地更换为议标,私自将工程承包给承包商,从而规避招标。
  拥有十余年基建工作经验的南京工业大学基建处办公室主任孙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工程项目审批,施工、监理,重要设备和材料的招投标,招标合同签订,款项支付,工程完工后留守这六个环节中,每个环节都存在腐败的可能性。    
  “其中工程招标环节是最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孙义说,高校基建部门在招标环节中拥有独立权力。与此同时,基建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由高校自己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这无形中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为基建部门滋生腐败行为提供了土壤。
  孙义总结中国高校基建部门腐败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是:主要领导与腐败有染者越来越多;严重违法违纪的腐败现象越来越多;集团腐败呈现上升趋势;索贿受贿活动广为蔓延;招标职权的廉洁度普遍下降。
禁令下仍然屡现招生贪腐大案
  据2010年媒体报道,有北京市检察院官员透露,此前三年该市查处高校腐败案猛增,案发数上升一倍,案件近一半涉及招生、人事等问题,“高校招生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区”。
  中纪委曾警示招生是教育腐败重点领域,教育部设立的“十不准”中,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招生、录取工作。这使得近年来每到招生季节,北京市检察院就会组织人员到各个学校宣讲,用全国教育系统发生的各种招生职务犯罪来警示负责招生的人员。
  今年3月31日,教育部专门针对自主招生下发了一份《意见》,称如果违规招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将一律取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资格,并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而禁令之下依旧出现招生贪腐大案。
  有专家指出,“点招”现象是目前高校招生腐败中最为诟病的现象。所谓点招,是指高校招生时有1%的“机动名额”,用于指定的对象。虽然教育部现在已经明令禁止,但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
  除去点招外,120%的投档比例,5%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招生、体育特长生招生,还有各种名目的加分,都被认为是高校招生中最容易出事的地方。
  北京大学教授何增科领导的一个联合国开发署的研究指出,即便是在高校中,本科一级招生的腐败也不是最严重的,研究生招生中的腐败更受学生、家长关注。研究指出,各个年龄段的入学招生,几乎无不存在寻租现象。2008年被揭露的中关村三小腐败案中,该校的账外资金超过了1亿元,几乎全部来自于“片外”学生入学缴纳的“择校费”。
专家观点
建现代学校制度制约行政权力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高校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有行政级别。学校内部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行政权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的配置,直接介入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就是学校成立有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也只是摆设。“这种学校治理模式,导致行政权力极大,且缺乏监督和制约,招生、基建、财务、后勤的贪腐问题就屡屡出现,学术腐败也频发。”
  “说到底,要制约高校的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不能指望行政领导自觉‘把关’,而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效制约学校行政的权力。”熊丙奇说,这就必须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方面,核心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改革拨款体系、实行校长公开遴选、依法落实学校的招生、学科专业设置等自主权;在学校内部治理改革方面,核心是调整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明确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尤其要通过受教育者的选择,来督促学校转变办学理念——必须对受教育者负责。
  “一次次教育腐败案件的发生,提醒大家,必须深化推进改革,而不能再贻误改革时间,败坏教育形象,影响教育的公信力。只有动真格的教改才能有效制约腐败。”熊丙奇说。
◎相关新闻
  高校招生曝黑幕
点招名额卖百万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违法违纪接受调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胡娟也被免职协助调查。这一事件与“名校”、“招生”、“被查”等关键词联系起来,引发了公众对高招问题的质疑。
招办成高校“肥缺”
  在一些高校老师眼中,招办是高校的“肥缺”。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在学生择校、考试录取、调换专业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共计953万元,法院最终判处其无期徒刑;几年前,湖南省也曝出教育考试院监察处原副处长谭博文等,将69名未上线考生“弄进”大学。279万元受贿金额中,大部分为“点招”所得……
  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综合指导处处长王洪伟告诉记者:“这类案件的发生通常是‘两厢情愿’,点对点交易秘密进行,因此,案件多发但却难以查处。”
点招补录养出贪官
  高招腐败的本质是权力寻租。记者调查发现,自主招生、破格补录和调换专业日益成为高招腐败的三大“重灾区”,养肥了一批教育贪官,严重危害教育公平。
  东部某院校工作人员坦承:“点招也是随行就市,由于今年点招指标下降,一个名额已经由去年二三十万元涨到了100万元。”一位211高校负责人则坦言,对于主管领导来的照顾某考生的“条子”,学校只能通过自主招生的途径将其录取。尤其是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的自主招生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成为有门路但成绩不好的考生入学新通道。
  补录环节多为“暗箱操作”,也成为权钱交易的另一个重灾区。而调换专业衍生成花钱“买”好专业,业内人士透露,调换专业,少则几万元,多则10余万元。
  本报综合《法制晚报》、《北京晨报》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