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班级合影。约三十年前了。老师刘锡文(中间)已近七十。懵懂的孩子们已年富力强,还记得老师、学校及当年那个从乡村向外伸展的梦吗? |
|
|
“牛”木匠。大衣柜、写字台、双人床、组合橱。在那个年代,这些词汇代表着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上面这四种物件,都是一些很牛的木匠,这样把大圆木头锯开,然后靠榫子、楔子、合页等等,在基本没有钉子的情况下,做出硬梆梆气派十足的实木家具。你佩服这些“牛”木匠吗?
|
|
|
两位老师吗?是两位老师吗?在谈论什么呢?是某个课程很要紧,还是某个学生很进步?土路、布鞋、典型的黑色着装、典型的黑色沿帽,不过,可不敢笑话这些现在看来似乎很土的表象,因为你可能根本无法企及两位长者胸中的沟壑、腹内的诗书。 |
|
|
海军衫。海军衫,小平头,清秀的少年面容,探寻的目光,还有那斜背着的小军挎包,这在当时是个时髦少年。
|
|
|
对襟棉袄、包头巾儿。老奶奶是在期盼和等待远行未归的儿孙吗? |
|
|
赶集。地排车、旱烟卷,挽起裤腿儿走着进城。那个时代,走着是最常见的状态,农村乡里人走着来诸城城里,有的甚至走着去潍坊,走着去青岛,这么多走着,现在靠踩油门“走着”的你,有没有一丝惧意? |
|
|
拾柴回家。拉车男子斜背在肩的,不是电影里汉奸斜背着的手枪系带,而是那个时代里拉地排车的缰绳。拾了柴火回家,自己的孩子走不动了,就扔到柴火堆上,不要考虑是否扎人,那个年代,坐在地排车的柴火上是一种幸福和自豪。 |
|

|
|
这么多年了,改变了什么?很多古事儿,你还记得吗?看看这些旧照片, 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你片刻心情是不是也会泛起波澜? 我们坚信:回忆不是怀旧,回忆是一种开始。 我们希望通过回忆,更懂得生活中需要珍惜的现在。 我们希望通过回忆,寻找曾经那么幸福的时刻,并且让这份幸福碰撞心灵。 我们希望通过回忆,揭开美丽新生活的序幕。 本报推出“寻找诸城老照片和它的拍摄者”活动,照片内容不限,同时欢迎老照片提供者为读者讲述与老照片有关的故事。透过每一张老照片,让我们在回忆和慢慢品味中,感受诸城发展的魅力,感受这个城市的求索大道。 请致电本报电话:6117110,我们可以上门翻拍和采访记录您的老照片和故事。老照片翻拍后发送邮箱:wfwbzcdb@126.com,或邮寄地址:诸城市兴华东路26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