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李家小区菜市场周师傅的菜摊上有很多种蔬菜。 |
|

|
|
如今冬季蔬菜种类繁多,昔日的当家品种已不是市民的第一选择
以前一到冬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就是白菜;而随着大棚菜的普及,如今冬季的蔬菜品种多达四五十种。市民的餐桌上变得丰富起来,而白菜在蔬菜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彻底从之前的绝对“主角”沦为了“小配角”。12月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受前几年白菜价格走低的影响,今年白菜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存储方式也由原来的菜窖变成了“浅坑”。
现状 种点白菜多为自己吃 12月5日,记者从市农技站了解到,2010年我市春夏秋三季共种植白菜近13万亩,2011年约16万亩,2012年约17万亩。“今年具体的统计数据还没出来,不过应该比去年少。”工作人员说,去年白菜价格太低,一些农户亏了不少,今年不少人就不再种了。 昌邑市都昌街道徐林村的齐兴华种了十几年的白菜。“2008年白菜是0.8元/斤,那是价格最好的一年,2012年是行情最差的一年,在集上1元一棵都卖不出去。”齐兴华说,他今年种了6亩白菜,算是村里种得最多的了。管理得好,一亩地能产八九千斤白菜,净菜在6000斤左右,现在是0.5元/斤,也就刚够保本。“我这一三轮车能拉一千多斤白菜,赶一天集也就挣200元。”齐兴华说,卖一车白菜得搭上一天工夫,算下来比出去打一天工赚的还少。 寿光市稻田镇的李女士也告诉记者,他们村里现在主要是大棚,棚里以西红柿、青椒为主,几乎没有大面积种白菜的了,“在村里一些村民门口的空地上,还能看见种着十几棵白菜,都是自己吃的。”李女士说。 存储 菜窖变成了“小浅坑” “以前种白菜多,冬天怕白菜冻了,就会在庄稼地里或家里的空地上挖菜窖。那时的菜窖起码有1米半深,5米宽,把白菜放进去之后,盖上土。为了不让里面的温度太高,填土的时候,还用玉米秆捅上几个出气孔。”寒亭区朱里街道河滩社区杨家绛埠村的于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年在自家院里种了一百多棵白菜,至于储存方法,还是沿用以前的老办法——挖菜窖,只是如今的菜窖比以前小了很多,也浅了不少。 老于的菜窖就挖在自家的院子里,掀开上面覆盖的玉米秆和塑料膜后,记者看到紧密排列的白菜。“这应该不能叫菜窖了吧,就是挖了个土坑,深度就是一棵白菜的高度,而且白菜的根都是带着的,这样白菜的水分才能保持住。”老于说,现在白菜少了,菜窖没有必要挖得太深,只要不让白菜变干了就行。 “原来的白菜叶子比现在要厚,炖菜的时候不能竖着切,得斜着片一下,这样才能入味。”老于说,他年轻那会儿不觉得白菜有多好吃,现在年纪大了,反倒是特别怀念以前白菜的味道了,“这百十棵白菜要是放在以前,吃一冬天肯定不够,但现在冬天菜多了,这些白菜吃到明年的清明应该是没有问题”。 市场 冬季蔬菜有四十多种 12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奎文区李家小区菜市场,沿着菜市场从北走到南,只发现了一个摊位是单独卖白菜的,其余的摊位最少也卖三种蔬菜,有的摊位蔬菜品种多达四十多种。 在菜市场北头的摊位上,记者看到不少摊位前摆着西兰花、蘑菇、黄瓜、茄子、菠菜、油菜等蔬菜,白菜则被放在了最里头。“我也数不清我这摊上具体有多少种菜,四十多种应该是有。”卖菜的周师傅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他刚卖菜的时候,冬天除了白菜萝卜基本上没别的菜,“我刚来这个市场上卖菜时,加上白菜、萝卜也就卖七八种菜。”周师傅说,现在蔬菜品种也越来越多,“我这里冬天卖得最好的是西红柿和蘑菇。” 随后,记者来到乐天玛特超市看到,加上白菜在内,同样有四十余种蔬菜在售。 市民 做菜两三天不会重样 “哪能光买白菜啊,一棵白菜买回家起码能吃三四天,还是吃别的菜多。”在李家小区菜市场买菜的谭女士当天买了白菜、西红柿、蘑菇、香菜,“我还没买完呢,一会还得再买些青椒和芹菜。”谭女士告诉记者,她每次来菜市场买菜,少说买三四种。“一顿饭炒两样菜,两三天下来,家里的菜也不见重样的。”谭女士告诉记者,她家用白菜最多的时候是包水饺,平时炒的白菜,孩子们都不愿意吃,她也就很少做。 “我在家很少吃白菜,只是有时候出去吃饭的时候,点个老厨白菜吃。”在东盛广场上班的赵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单位离早春园市场比较近,他们家主要是他负责买菜,“今年冬天到现在,我就买过三棵白菜,其中还有一棵放得时间太长,都烂了。” 在位于文化路上的丽华好日子生日城,记者看到大厅里列出的菜品,光热菜就有八十多种。“这些热菜里能用到白菜的有老厨白菜、大肉丸子酥肉,凉菜里的老醋蛰头、白菜拌蛰头,还有一些菜品里,白菜是当配菜加进去的。”该酒店的大厨告诉记者,单纯炒白菜现在是没有了,顾客也没有点的,“这里能用到白菜的菜品应该有七八种”。 文/图 本报记者 窦圆娜 上世纪,关于白菜的记忆 70年代 大白菜是救命菜 昌邑市都昌街道徐林村的老齐曾经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生产队长,当时,大白菜是他们的救命菜。老齐说,他年轻时,生产队一种就是几十亩地,过冬的时候队里一家分上十几二十几棵白菜,村民一般是舍不得吃的,偶尔炖上一次也是少油缺盐,老的白菜帮、白菜疙瘩都得放进咸菜缸里腌咸菜。村民的自留地也都是种白菜,缺粮的时候拿白菜充饥。 今年79岁的张大娘告诉记者,大集体的时候,白菜都是生产队种的,等收了白菜,生产队就按照家里的人口数,一人分三五棵的白菜。“我们家五口人,分白菜也就十几棵,要吃一冬天,哪舍得天天吃。”张大娘说,除了过年的时候用白菜包点水饺,平时白菜就是大半个月才能吃一回。“后来,我们就自己在菜园子里种点白菜,种的也不多,也就百十棵。”张大娘说,百十棵白菜在那时候都不算多,多的都是成千棵的种,那时候只有种得多的人家,才会挖菜窖存白菜。 张大娘说,以前冬天没什么菜,也就存点白菜萝卜的,“原先虽然家里穷,吃白菜那可是件幸福的事,现在白菜多了,但是怎么炒怎么炖也出不来以前那个味儿了。”张大娘说。 80年代 顿顿白菜吃伤了 老家临朐的张女士今年41岁,她告诉记者,她小时候每到冬天基本上就是白菜炖粉丝、白菜炖粉皮,“那时候的白菜都是自家菜园里种的,到了秋天菜园里除了白菜萝卜,也没有别的菜可以种,种上七八个畦子,收白菜的时候看着不够吃,还得趁赶集的时候再买。” 张女士说,她家没有专门的菜窖,存菜的时候就挖个坑,将白菜萝卜都放进去,盖上土,既不能冻了也不能捂得发了芽,“我们家六口人,一个冬天吃掉几百斤的白菜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张女士笑着说,一天三顿饭里有两顿是白菜,偶尔用萝卜换一下口味。 “七八十年代在农村,蔬菜还是很奇缺的,冬天有白菜吃是件不错的事情,不过顿顿吃就有点受不了。”张女士告诉记者,她记得小时候有一阵看见白菜就想吐,一口也吃不下去,顶多喝点白菜汤。“现在我也不太喜欢吃白菜,我估计就是那时候吃得太多,伤着了。” 张女士调侃道,虽然她不愿意吃大白菜,但每次白菜炖肉的时候她都会吃很多,“用猪油炼锅,炖白菜的时候再放上几块大肥肉、加上点粉丝,每次都被抢个精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