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硕士生回家“伺候”小苗苗
雾霾天带火“空气净化”产业空气净化器、口罩等产品热销,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谨慎选购
2013年12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硕士生回家“伺候”小苗苗
  齐炳林正在查看育苗床上的西红柿苗。



◎寿光的齐炳林放弃出国读博的机会,回乡创业经营四年 ◎年利润已经实现100万元,带领100多名乡亲干起育苗

  在大部分大学生心目中,毕业后应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寿光古城街道的80后硕士研究生齐炳林毕业后,放弃了出国读博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到老家寿光,走上了“育苗”创业之路。虽然创业之初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他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经过4年的努力,他培育出的蔬菜苗子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带动了100多名乡亲走上了“育苗”致富之路。
  回乡建起育苗大棚
  12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寿光市古城街道齐炳林的育苗大棚看到,齐炳林和几名工人正忙着查看西红柿种苗的长势。
  “这些西红柿苗子已经长了一个月左右的事件了,现在正处于销售期。”齐炳林说,这些西红柿苗子已经被河北省的一个客户预订了。
  “到了冬天,大棚里的昼夜温差比较大:。蔬菜苗子犹如小孩,体质比较弱,如果不好好看护,很容易被冻坏。”齐炳林告诉记者,培育蔬菜苗子是一件技术活,要培育好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温度、湿度、肥料等都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要根据苗子的生长状况错开浇水时间,把这些基本的条件控制好了,才能长出健壮的苗子。以前农民自己培育西红柿苗子,成活率一般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他培育的西红柿苗子,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据了解,齐炳林今年29岁,从事种苗培育已经4年了。2009年,他从西北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的导师保送他到澳大利亚进行深造,可是他婉言拒绝了这个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当时家里很多亲戚劝我继续读博士,以后找个好工作或进行科学研究。可我认为读完博士也要找工作,不如回家创业。”齐炳林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做生意,在上大学期间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齐炳林说,寿光本来就是蔬菜之乡,并且当时育苗产业方兴未艾,属于朝阳产业,另外他学的是生物学专业,所以他打算在种子育苗上做一番事业。
  2009年,齐炳林和父亲参观了寿光市几家小型育苗基地后,在古城街道承包了50亩地,建起了5个冬暖式育苗大棚。
第一年赔了七八万
  2009年9月,齐炳林种上了西红柿、黄瓜等种苗。“由于我上大学时是学生物的,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培育种苗的技术,再加上寿光有蔬菜产业的优势,可以说我当时最缺少的就是销售经营经验。”齐炳林说。
  “培育第一批苗子承担的风险很大,因为当时我没有与购买苗子的菜农签订合同,万一卖不出去,就全赔了。”齐炳林说,因为他当时刚毕业,菜农们对他培育的种苗持怀疑态度。
  经过软磨硬泡的销售,终于有一些菜农预订了齐炳林的黄瓜苗。“2009年9、10月份,天气连续阴沉,菜农们种上我培育出的苗子后没有生长,认为苗子本身有问题,纷纷向我退苗子。”齐炳林说,“为了不失信于菜农,我决定给菜农退钱。当时一棵黄瓜苗的售价是5角钱,而我以每棵1元钱的价格回收了。那一年我培育了10万棵黄瓜苗,赔了七八万元。”
  虽然遇到了挫折,但齐炳林并没有放弃。“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了,这一生就败了。”齐炳林说,他开始到菜地里寻找客户,与菜农签订合同,推销自己的种苗。“菜农渐渐地认可了我的种苗,大部分菜农都选用我的种苗。”
销售市场扩大到全国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创业初期齐炳林每年只能培育1000万棵种苗,现在每年培育种苗达到了1500余万棵,并且销售市场由寿光发展到全国范围内,2010年经营额就达到了500多万元,利润在100万元左右。
  “现在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很多客户也慕名而来,预订种苗。”齐炳林说,随着育苗产业的壮大,他在5个育苗大棚的基础上,今年又承包了50亩农田,建起了10000平方米的智能温棚。
  齐炳林致富不忘家乡人,在他的带动下附近很多农民也搞起了种苗培育,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古城街办的工作人员张鑫表示,在齐炳林的带动下,100多名农民转行干育苗产业。“现如今,育苗产业已经成了我们这里的一大支柱产业。”张鑫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