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安丘读本·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国门大开,外交村“失宠”
2013年12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门大开,外交村“失宠”
  1985年4月,美国风联主席与夫人在石家庄体验结婚民俗。(王宝林 摄)



外国人来华旅游政策放宽,石家庄民俗游逐渐衰落
  位于汶河沿岸的安丘市凌河镇石家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名气很大,曾经是公认的“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接待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游客,享誉国内外。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跨步推进,国门大开,外国人来华旅游不再受制于外事部门的安排,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变多,不用非得来石家庄了。于是,石家庄的民俗旅游逐渐衰落。现如今,村内已难见五洲宾朋,往日游人如织的民俗博物馆也荡然无存了,只留一番美好的记忆。
打“转秋千”看娶亲表演 石家庄游成风筝会亮点
  1984年起,潍坊每年春天举办国际风筝会。起初的几届,内容是老三样:开幕式、风筝放飞、文艺演出。从第四届起,随着石家庄民俗旅游声名鹊起,也为了丰富节会内容,潍坊市委、市政府开辟了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由青州文物、临朐山旺化石、安丘石家庄、寒亭杨家埠风筝扎制与年画制作构成。线路虽然贯穿了潍坊四地,但能卡题的其实就石家庄和杨家埠。看时间安排也能说明问题。它处是走马观花,石家庄活动安排了6天6夜。这次到会的人员达二百多人。能让二百多中外客人留下最深印象、大呼过瘾、引起轰动的就只有在石家庄的活动。
  外宾与主人一起放风筝、荡秋千、坐马车踏青等多种活动的盛况至今让人难忘:
  在田间小路上乘坐马车穿行的,是踏青的外宾。他们看着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优哉游哉,满脸好奇。
  在村北的汶河滩上,主人、客人共扯一条线,放起了一只只载满五洲情谊的风筝,将碧空装饰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桃红柳绿的农家院落里,别有一番情趣的当数一个传统的“转秋千”了,中间是一个高高的木头架,架子周围挂着十几个秋千座。十几个外国朋友坐上去,一群小伙子推动转轴,秋千座转着圈飞起来,越飞越高,上面的人发出了阵阵欢呼与尖叫。
  最热闹的还是村里专为外国客人表演的民间娶媳妇。一阵鞭炮炸响,唢呐奏起了婚礼的序曲。扮作新娘的女青年,头戴凤冠,身着霞帔,在头戴乌纱、容光焕发的“新郎官”迎娶下,各乘一四人抬小轿,由24名吹鼓手前头带路,吹吹打打,颤颤悠悠地抬回男方家。在敞亮的四合院里,作为司仪的长者按照传统顺序,指挥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接着,“闹房”的人们一拥而进,洞房里一片欢声笑语。
  随着夜幕的降临,村里的广播喇叭里放起欢快的《迎宾曲》,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家家举行农家晚宴,主人端起小盅的白酒,客人端起大杯的饮料,碰杯之后一饮而尽。饭后,有客人的农户全家出动,来到村中的“中日友好”路上,同客人一起放烟火。那旋转的、腾空而上的、变幻各种图案的烟火,令人目不暇接。农民的文化院里,游艺室里、录像室里、设计室里、阅览室里、乒乓球室里,中外宾客云集,荡出阵阵欢歌笑语;幼儿园中,青年客人与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一起跳舞,音乐和歌声此起彼伏。
  夜深了,主人才将客人领回家。这些睡惯席梦思的外国客人在中国农家的土炕上再做上一个香甜的美梦,哇,石家庄之行,好不惬意!
石家庄的报道铺天盖地,央视也来拍专题片
  到过石家庄的人写了多少文章记叙此行,恐怕只能用四个字:不胜枚举。我们不说新闻单位的记者,就说本地的那些“土记者”吧。王平,县委宣传部干事,在石家庄所摄的图片,登上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山东画报》;笔者当时在工厂上班,也特眼馋,写了一篇个人观感:《瞬间与十年:两进“外交村”》,投给了《中国青年报》,该报在一版下方发了一大片。投稿的都能上大报,那些本报记者就更不用说了。石家庄的素材吸引着媒体人的眼球。后来中央电视台也两次来拍民俗专题片播出。
  在国内外媒体助推下,石家庄的名声更大了。安丘人说,到外面去办事,人家可能不知道安丘,但一定知道石家庄。 
  离家多年的安丘籍作家李存修,早年在四川旅游部门当翻译,一天接到任务:去北京带一个加拿大团到石家庄旅游。在从四川飞北京的路上,他始终认为是到河北省会石家庄。当接头后听到是去山东安丘的石家庄时,李存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安丘是自己的老家啊,怎么突然冒出一个如此名声在外的村庄,外国人点着名要去,他甭提多高兴了。

五洲宾朋齐聚之景不再,民俗博物馆只留记忆
   任何事物都有个规律:盛极必衰。算起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石家庄在接待了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人次的游客后,渐渐风光不再。如今的石家庄村,村内已难见五洲宾朋,往日游人如织的民俗博物馆也不复存在。馆内物品已移送至青云山齐鲁民俗村。村里踩高跷、扭秧歌的一帮艺人虽然大多健在,但村庄再也找不回过去那热闹的场面了。
  不少人对博物馆的消失颇感遗憾。石家庄的这个民俗博物馆,是第二届风筝会开幕前的3月18日落成的,在当时是一项很耀眼的设施。博物馆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座北朝南,正房为民间礼仪厅,集中展示农家节礼、礼俗和祝寿。东挂屋为民间工艺室,西挂屋为民间文娱室,东厢房为农事用具室,西厢房为农家生活室,东南屋为农家纺织室。民俗博物馆采用了当地民间传统建筑工艺,腰装尖基、石灰泥墙、小瓦梢草拍房。在格局布设上是我国北方地区鲁中一带典型的农家四合套院。
  “民间礼仪厅”张灯结彩。正面奉祀着财神,“福禄寿三星图”和“天官赐福图”分别挂在左右两壁,室中摆设除夕年夜躬迎百神的模具、供品和喜庆新年的烟花。“民间工艺室”色泽艳丽。摆放着各种具有传统历史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泥塑、刺绣、花模、年画、风筝等等。“民间文娱室”内容丰富。展现了民间节目流传盛行的龙灯、高跷、旱船、狮包以及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农事用具室”收藏众多。大壁画“司机生产图”布满东墙,刻画了农家一年四季通过精耕细作、辛勤劳动换取五谷丰登的景象。“农家生活室”各种生活用具品类齐全,造艺大方。“农家纺织室”简洁利落。已有百年历史的纺车、织布机迎门而立,各类纺具排列有序。“村塾学堂室”素雅墨香。“婚俗院”古朴典雅,坐落在博物馆的南边,五洲四海宾客可在这里举行民间传统的婚礼,分享那人生的天伦之乐。宁静的后院棚房,停放着花轿、马车,隔壁设有碾棚、磨房,好客的主家为客人试尝农家习俗,领略田园风光早已做好了准备。
  当时各方认为:馆内的民俗风情和人物内容,浓缩了齐鲁之邦鲁中一带风土人情和农家习俗,对于探讨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事物都有两重性。搞这种东西容易误导人。首先器物大都是从别处收购的;佃户村的石家庄,过去很少有哪家结婚也好,教育子女也好,会像演示的那样讲究。
  原先石家庄提出注重体现自身特色无疑是正确的,民俗博物馆看似热热闹闹,眼花缭乱,也很容易让人照搬过去。现在但凡全国有点名的民俗旅游村,哪里没建这东西?把它当做辅助物也就罢了,切不可把劲儿用在这些玩意上。但是很遗憾,此后博物馆成了石家庄民俗旅游的主角。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座所谓的独具民俗特色的展馆荡然无存也就不足为怪了。

赴华旅游政策渐放开 老外不来村子平静了
  不少人在感叹石家庄现状时,形容是一个“失落的村庄”。安丘籍作家、著名旅游学者李存修就发出了“重建、重现石家庄民俗旅游辉煌”的呼吁。作为安丘人,有这种念想完全可以理解,也令人感动。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年石家庄民俗旅游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前面所说的“官团”与“民团”,不过也是指所来外宾性质不同而已。当初,他们来到中国,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想上哪旅游就去哪旅游,而是一行一动皆听命受制于外事部门的安排。石家庄出色的表现让外事单位别无选择。这,就是石家庄民俗旅游兴起的根源及其特点。当时的石家庄民俗旅游,压根就没想靠它赚外国人的钱。
  现在,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革。外国人看民俗,用不着非来石家庄了;来中国旅游,更不用先去请示外事部门,自己想上哪就上哪了。所以,不能无视这一客观条件的变化去重现石家庄的“辉煌”,也不可拿“失落”来说石家庄。在新在历史条件下,石家庄逐渐复归到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一种自然过渡。
  石家庄的民俗旅游就是历史。历史不能复制。让我们记住:曾经有这么一个小村,用伟大的表现,通过真情的付出,让世界认识了社会主义中国,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这就足够了。石家庄人的觉悟,石家庄人的虔诚,石家庄人的淳朴,石家庄人的好客,已永载史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机勃勃的石家庄,作为史上的繁荣,会永久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张培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