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视障人员在诸城市图书馆“盲人有声读物室”利用智能阅读器读书。 |
|

|
|
诸城市图书馆第四次蝉联县(市)级“国家一级图书馆” 诸城市图书馆成立于1974年7月。新馆于1999年9月建成启用,坐落在美丽的沧湾公园南岸、和平街南首东侧,建筑面积3822.5平方米。该馆馆舍典雅,布局合理,是诸城市文化标志建筑之一。继1998年、2004年和2009年之后,近日,诸城市图书馆第四次蝉联县(市)级“国家一级图书馆”。万卷藏书、珍贵古籍、重点文化工程,还有“读者就是上帝”的全方位服务,这里成为市民快乐读书的好地方。
来到诸城市图书馆,读者就是来到了舒适的读书港湾,在这里读者就是上帝。 诸城市图书馆于2011年6月实现全面免费开放,设施、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12月8日下午,刘霞带着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来此读书,她告诉记者:“市面上的书太杂,内容质量也不能保证,假期和周末我就经常带着孩子来这里读书,图书内容好、氛围也好,还可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诸城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馆每周开放时间超过67小时,全年对读者开放,节假日包括春节等都不闭馆。”在报纸阅览区的市民张海智表示:“我现在退休了,在家没事我就到沧湾公园散散步,然后到这里看看书、读读报,生活很充实,图书馆免费开放让我们市民受益匪浅啊。” 记者了解到,图书馆不仅实行免费开放,为市民提供各种阅读便利,还为特殊群体营造了一种便利的读书环境。记者注意到,图书馆内放有4台盲人有声阅读机,盲文书500册,工作人员表示:“书里的内容已录入有声阅读机,只要戴上耳机便可实现有声阅读,实现了视障人员阅读传统图书的梦想。”视障人员服务还延伸服务到了土墙、辛兴等社区,年接待视障人员200余次。 在社区服务建设中,图书馆经常深入社区,对诸城全市235处社区图书室、23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进行规划指导。2009年,组织实施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社区图书室为馆藏地点的“一卡通”服务,即市馆与全市235处社区图书室全部实现了联网借阅,通借通还。另外,在镇街社区建立了13个图书流动站,流通图书10000余册。 此外,图书馆还自制了236张光盘,内容涉及农业、科学、养殖等,免费向广大农民工借阅,下乡组织“自主选学式”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000人次,如组织特种动植物养殖农民工培训、茶叶农民工培训等;开展“家长牵手小读者”阶梯英语教育讲座活动、小作家讲座活动、网上阅读推介活动、播放自制青少年科普课件活动等;为老年残疾人上门调研,免费办证并送书上门。 记者了解到,图书馆除正常开展图书借阅外,每年举办一次灯谜竞猜(已连续举办22期)、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读者征文、优秀读者评选等活动。 在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看来,读者就是上帝,要做的就是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读者第一”的服务原则和行动也赢得了读者的满意。 图书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馆藏图书有24.6万册。在这些藏书之中,包含古籍1131册,四库全书1套1500册,《毛评二十四史》线装本1套850册,地方文献1394种、3102册,盲文书500册,电子图书10800册,光盘1083件。馆内设阅览座位400个,其中少儿阅览座位60个。 古籍是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见证,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副馆长逄金英善于研究古籍,她指出,古籍普查与保护工程任务艰巨,意义深远。近年来,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2009年诸城市图书馆被授予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年,明凌蒙初刻朱墨套印盛唐四名家集本《孟东野诗集十卷》(编号1558)等九部古籍入选第一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2012年有《四书摘训》二十卷,明万历刻本(卷十九、二十配抄本)、《洪武正韵高唐王篆书》五卷,明万历十二年(1584)沈大忠刻本等24部古籍入选第二批《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图书馆里的这些古籍藏书有一些是我们工作人员前些年到农村收集而来的。”泛黄的书卷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生动地记录了诸城的历史沿革、物产、风土人情等。由于古籍存在年代久远,纸张不适合经常翻阅,使各收藏单位对古籍的借阅有特殊的规定,不像普通图书那样容易借阅到,“有些古籍书都不敢翻,翻一下可能就碎了。”记者了解到,再造古籍,即古籍的影印出版等,既可以保护原本,又可以使古籍资料得到广泛传播利用。 文/图 本报记者 岳锡玉 本报通讯员 王娟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