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民间手工艺人曹清华在教安丘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制作面塑。 |
|

|
|
曹氏面塑第四代传人曹清华标新立异,将绝活送进课堂 揉一揉,捏一捏,搓一搓,一个可爱的老鼠造型面塑便出现在曹清华的手中。家住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后担村的曹清华是安丘市曹氏面塑的第四代传承人,他自幼爱好面塑,一直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面塑手艺。为了提高自己的面塑水平,捏出更多造型逼真的面塑,2006年,28岁的曹清华只身前往北京跟随崔晶、萧占行两位面塑大师学习面塑制作技巧。2008年,学成归来的曹清华扎根青云山民俗村,研究创新面塑技术,捏出了属于自己风格的面塑,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奖。现在他不仅免费收徒弟,毫无保留的传授面塑手艺,还开设免费的面塑培训班,让更多的小朋友认识面塑,了解面塑文化,把面塑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爱好面塑,立志传承面塑文化 近日,记者在安丘市青云山民俗村曹清华的面塑工作室里看到,各种造型的彩色面塑摆满了整个柜台,有憨厚的八戒、机灵古怪的孙悟空、古色古香的唐朝仕女、可爱的米老鼠等造型,一个个面塑造型都是那么的逼真,就好像活的一样,充满了生机。 据了解,今年已经35岁的曹清华善于制作各种造型的面塑,尤其擅长古代仕女造型的面塑,代表作品有大刀关公、四大天王、四大美女、福禄寿喜、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等,曾经在潍坊文展会,省旅游局组织的旅游商品等大赛中获奖。 曹清华的面塑具有选料考究、做工精细、色彩艳而不俗,造型一丝不苟,人物动态文静高雅的特点,深受市民的喜爱。记者发现曹清华在捏制面塑时一丝不苟,不管是武将头盔上的花纹、衣服褶皱的颜色,还是人物的眼睫毛、头饰发髻,每一处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力求完美,把面塑人物的喜怒哀乐一一呈现。“做面塑不仅要求细心和耐心,还要求掌握一些制作面塑的技巧。”曹清华告诉记者,做好面塑首先要掌握“文人的胸、武士的肚、老人的脊背、侍女的腰”的面塑制作祖传秘诀,还需要反复练习,把每个人物、每种动物的表情与姿态都了然于心。 据记者了解,曹氏面塑起源于面花,也就是每逢过年过节或者结婚时制作的一些“面鸟、年年有鱼、花糕、小面人悟空、八戒等面食”,而过年制作面花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曹清华作为曹氏面塑的第四代传人,从小便开始接触面塑,天天看着父亲制作面塑,耳濡目染之下,7岁的曹清华就已经能够独立制作简单的面塑,比如猪八戒、孙悟空等卡通造型。“一个是喜欢,另一个就是想把曹氏面塑发扬光大。”曹清华坚定地告诉记者,他会更加努力地研究面塑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文化,把面塑文化发扬光大。 研究创新,弥补曹氏面塑缺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祖传的面塑手艺已经满足不了曹清华对面塑手艺的渴望,于是,他决定游走全国各地,学习面塑手艺。2006年,已经28岁的曹清华只身来到北京,跟随崔晶、萧占行两位面塑大师潜心学习面塑工艺,不断提高自己制作面塑的水平。 2008年,学成归来的曹清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在青云山民俗村开设了自己的面塑工作室,一边从事面塑生意,一边研究面塑文化。“不断地看书、看视频,看看别人是怎样制作面塑的。”曹清华谦虚地告诉记者,认为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面塑手艺,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为了让面塑保存的时间更长,曹清华苦心钻研,反复实验,改良原料配方。“原先的面塑最多存放一两个月就会裂开很多缝。”他告诉记者,以前的面塑原料简单,就是在面粉和糯米粉制作的面团里加点儿盐,不仅不容易保存,经常是一到六月天就开始长白毛,还容易开裂。后来,他在原料中加入石蜡、甘油等调和剂,以延长面塑的保存时间。“现在的面塑可以永久保存,而且绝对不会开裂。”曹清华骄傲地告诉记者。此外,他还告诉记者,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的季节,面粉和糯米粉的比例也不一样,温度越高,需要的糯米粉越少,反之,需要越多。 “现在面塑的颜色比以前多了很多。”据曹清华回忆,他小时候制作的面塑只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十分单一,现在他在面团里添加荧光颜料,让面塑的颜色更加鲜艳、漂亮。“现在什么颜色都有。”他告诉记者,可以说,制作面塑需要什么样的颜色,他就可以调制什么样的颜色。
造型丰富,市民纷纷前来抢购 据曹清华介绍,每年的清明节过后,面塑生意就会迎来销售旺季,会一直持续到十月一国庆节结束。 “经常忙不过来。”曹清华告诉记者,面塑的销售量与上山游玩的市民数量息息相关,上山游玩儿的市民多了,面塑的销量自然上涨。在各种各样的面塑造型中,卡通造型的面塑销量最高,比如喜羊羊、灰太狼、奥特曼等等。“小朋友喜欢卡通造型的面塑,年轻人就更喜欢玫瑰花什么的。”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他还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市民的需求制作不同造型的面塑。“以前的时候,只有猪八戒和孙悟空等卡通人物,现在根据客户的需要,增加了很多不同新造型的卡通面塑。”他笑称,“面塑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 “外国朋友一般会选择古典人物造型的面塑。”曹清华在青云山民俗村经常遇到外国游客,他们都很喜欢面塑,认为面塑是一件很神奇的商品,大多数人会在临走的时候选购很多面塑来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免费开班育新人 曹清华不仅免费收徒弟,传授面塑制作手艺,还开设了免费的面塑培训班,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面塑文化。“从周一到周五去不同的学校里教面塑课。”他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就开始免费的教学生面塑课了,现在他还坚持到安丘市实验小学等6家小学和幼儿园教小朋友制作各种造型的面塑。 “做面塑,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曹清华认为小朋友学习制作面塑很有好处,不仅可以让小朋友更好的了解民俗文化,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养成细心、耐心的性格。 “很好玩,也很有意思。”今年已经6岁的曹语心是安丘市实验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已经学习面塑近一年的时间了,制作过小老鼠、小熊、小企鹅等动物造型的面塑。“我做的小老鼠比他做的好看。”今年已经7岁的潘星宇举着自己的面塑兴奋地跟记者说。曹清华介绍说:“孩子们非常珍惜自己做的面塑,经常把作品带回家摆在橱窗里。” 曹清华告诉记者,面塑,俗称捏面人,多以糯米面为原料,调制出不同颜色,以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逼真的形象。在很早以前的时候,面塑是一种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是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养家糊口的技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是当时面塑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现在面塑艺人的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但真正从事面塑行业的人还是越来越少。“我父亲那一辈还有很多制作面塑的,到了现在,安丘制作面塑的只剩下我自己了。”曹清华无奈道。 曹清华希望把面塑这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面塑文化。记者了解到,曹清华的两个儿子受自己的影响也特别喜欢捏面塑,小儿子才8岁,但捏的面人也是有模有样。“希望他可以把面塑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把面塑文化发扬光大。”曹清华坚定地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国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