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嫦三落月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成功实现分离。 新华社发 |
|

|
|
◎着陆器巡视器完成分离 ◎成功实现两器互拍成像 北京时间15日23时30分左右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成功进行两器互拍成像。当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在月面印出两道深深的痕迹。 互拍成功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 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15日晚通过电视直播“亮相”。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中国月球车车身上的这一图像,是由当天凌晨释放它的着陆器拍摄的。23时30分左右进行的首次互拍成像试验中,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 照片显示,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约一分钟时间的互拍,并非简单的“留影”。从几小时前驶向拍摄点开始,月球车成功验证了月面行走、地形建立、视觉定位、感知规划等遥操作技术和车体控制、原地转向、相机使用等工作模式。未来几天还将进行的4次互拍及后续科学探测,将是这些技术和模式的重复应用。 自12月2日发射升空以来,嫦娥三号先后突破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等关键技术。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两器”成功互拍意味着它们携带的载荷顺利工作,这次任务“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目标已经实现。 国旗展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北京飞控中心掌声骤起。 这面五星红旗接近B5纸大小,特殊材质能够经受月球高达300摄氏度的温差。着陆器上的彩色相机,还原了它的“中国红”。 尽管任务已经成功,嫦娥三号的探月之旅并未结束。接下来的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玉兔号”的月球车将以每小时200米的速度和每一“步”7米左右的节奏巡视月面,并与留在落月点的着陆器一起,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成功分离 “玉兔号”顺利抵达月面 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西经19.5度、北纬44.1度的虹湾以东区域,随即按计划开展了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各项准备工作。 14日23时45分,地面科技人员对两器分离的实施条件,包括着陆点环境参数、设备状态、太阳入射角度等,进行了最终检查确认。随后,向嫦娥三号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屏幕上看到,嫦娥三号着陆器安然立在月面,太阳翼呈展开状态。“玉兔号”巡视器立于着陆器顶部,展开太阳翼,伸出桅杆。 “巡视器移动至转移机构条件确认。”15日3时10分,巡视器开始向转移机构缓慢移动。 “巡视器移动到位。”15日4时06分,转移机构正常解锁,托举着巡视器轻轻展开、降落,接触月面,并在着陆器与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随后,“玉兔号”沿着斜梯款步而下。4时35分,“玉兔号”踏上月球,在月面印出一道深深的痕迹。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这一过程,并及时将成像数据传回地面。 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玉兔号”的最大速度是每小时200米,和有些人想象中月球车要在月面上“纵横驰骋”完全不同。因为着陆器巨大身影的遮挡,“玉兔”刚刚踏上月球的那几步其实是处在地月通信的盲点,它要独自面对爬坡、越障等种种困难,速度慢也可以理解。 大显神通 将进行多项科学探测 在“玉兔号”告别着陆器后,将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巡视探测,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此外,还将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等。 为了方便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测任务,“玉兔号”上配置众多宝贝,比如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作为我国首次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并开展移动勘测,“玉兔”月球机器人的“双脚”——移动分系统是其分离与探测月面的关键。 据专家介绍,移动分系统采用主副摇臂差动式悬架、六轮独立驱动、四轮独立转向的构型方案,实现了对月面地形地貌的自主适应能力,能够保证“玉兔”在六轮始终着地的情况下,可靠通过月表不同坡度、障碍等地形地貌。 据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月球车能完全自主导航,在月亮上可以根据照相机拍到的四周情况,自己决定该走哪条路;可以自主避障,前面有大石头挡住了,知道怎么避开障碍;还可以自动上坡下坡,能走它就走,走不过去就绕着走。 据悉,着陆器的设计寿命是一年,月球车则只有3个月。它们将在完成任务后永远留在月球。 应对严寒 盖“被子”烤“暖炉”防冻僵 在别称“广寒宫”的月球上,夜晚零下一百多度的低温将考验“玉兔”的御寒能力。如何保证“玉兔”不被冻僵?专家们表示,为了应对严寒,“玉兔”将恪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一旦到了夜晚就会缩回“双手”、垂下“耳朵”当做“被子”,依靠核能源“暖炉”取暖。 除了本身涂层具有保温效果外,此次“玉兔”的“双耳”——太阳能板突破了常规设计理念,在仿真先行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并进行多轮优化,充分考虑月面大温差、超高真空、引力场、月尘等环境对产品的影响,设计出一种适用于月面环境多任务需求的太阳翼。这双“耳朵”日照时可以摆动展开对日定向,而在夜晚“双耳“可以收拢放下,盖在身体上实现月夜保温。 另一方面,“玉兔”此次携带了两个同位素放射源,其中一个为X射线谱仪供能,另一个则充当持续放热的暖炉。当月夜降临时,“玉兔”会缩回“双手”机械臂,使探测仪器靠近放射源取暖。为确保锂电在恶劣的温度条件和复杂的工况下能正常工作,上海航天人经过了不计其数的温度试验,确保“玉兔”供电系统稳定可靠。 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