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嫦三落月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马荣盛正在弹奏古琴。 |
|
|

|
|
◎马荣盛小时候梦想拥有一架古琴,多次制作失败仍不放弃 ◎如今他的古琴得到业内认可,希望把这老技艺传给年轻人 人物小档案 马荣盛,今年42岁,老家寿光侯镇,现居住在奎文区。十多岁时就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自己能有一架古琴,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于是萌发自己制作古琴的想法。这个梦想他追逐了20多年,如今,他制作的古琴已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可。
 古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瑰宝,然而如今学习古琴的人少了,制作古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家住奎文区的马荣盛就是其中一位,他凭着对古琴的浓厚兴趣和热爱,用近20年时间学会了古曲、制作出合格的古琴,并得到了业内认可。
两年时间做一架古琴 12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虞河路与胜利东街交叉口附近马荣盛的琴房里,琴房面积虽然不大,但充满古朴气息,音律声绵绵不断,此时马荣盛正在弹奏古曲《阳关三叠》,并完全陶醉在其中。一曲弹罢,马荣盛向记者介绍说,这套房子主要就是用来弹琴的,有的时候朋友一起来听琴,有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过来弹琴静心。 马荣盛今年42岁,老家在寿光侯镇,现居住在奎文区。十多岁时就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几次尝试制作古琴均以失败告终。直到后来拜师学艺,学习了古曲,才在制作古琴上有了明显进步,并逐渐获得业内人士的认可。 马荣盛告诉记者,屋里的这四架古琴都是他制作的,制作一架古琴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从喜欢上古琴,到做出得到认可的古琴,他用了近20年。 多次琢磨制作均失败 马荣盛从小就对音律比较敏感,有一次去同学家发现墙上挂着一架古琴,就好奇地用手动了一下琴弦,没想到琴声非常动听。当时他就有一个愿望——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古琴,可是家里并不富裕,于是他萌生了动手制作古琴的想法。 “我发现家里的风箱可以用来制作古琴架,于是趁父母不注意把风箱拆了下来,并取出了里面的鸡毛挡板,剩下的部分就成了琴架。”马荣盛回忆说,当时他还找来几根尼龙丝钉在“琴架”上,用来当作琴弦,但发出的声音非常难听。当时因为私自拆风箱还挨了父亲一顿揍。 马荣盛说,第一次制作古琴失败,他开始从理论上认识古琴,为了掌握关于古琴的知识,他经常骑自行车到30里外的寿光城区图书馆借书。经过认真学习研究之后,他开始重新制作古琴,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我当时正在念初中,只有晚上能抽出点时间来学习制作古琴。”马荣盛说,根据自己了解的理论,他用半年时间制作了一架古琴,但声音还是不好听。连续失败后,马荣盛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努力学习古琴制作的理论。 上大一时,马荣盛又开始制作古琴了。这次经过一年时间做出来的古琴,声音比以前好听了一些。“为了验证这架古琴,我找到了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子易老师。朱老师评价说,我做的古琴琴体比较小,声音急促,余韵较短。另外,他还说,要想做好古琴必须先学习古曲。”马荣盛于是开始跟随朱子易学习古曲。 大学毕业后,马荣盛在潍坊一家广告公司上班,闲暇之余仍不忘制作古琴。经过几年的学习,马荣盛不仅学会了不少古曲,制作的古琴也逐渐得到业内的认可。 “从小时候产生兴趣到制作出像样的古琴,用了近20年。”马荣盛对记者说。 为做好琴四处寻古木 记者了解到,古琴的选材比较严格,主要选用明清时代的梧桐木和杉木,而且在树木生长的时候必须处于距离地面1米上的中间部位,所以往往现存在农村的老屋房梁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古木材已经越来越少。去年10月份,马荣盛去安徽省黄山附近的一些村落里寻找古木材,但遇到的古木材不是开裂,就是不够粗,最后只能无功而返。为了不耽误工作,马荣盛只好雇人到南方的浙江、江苏等省份寻找古木材。 据介绍,古琴集音乐、美学艺术、制作工艺、文化、历史于一身,是东方古代文明的集大成,其音乐表现或冷然高古、或风雅绵延,成为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瑰宝。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可以确定古琴至少已经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中不论是高山流水觅知音,还是诸葛亮抚琴退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凤求凰的爱情故事,都为古琴艺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因古琴的制作、保存、学习难度较大而难以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在我省,只有潍坊、淄博、济南等地区的少数人还掌握着古琴制作工艺。 马荣盛告诉记者,如果年轻人喜欢学习古曲和制作古琴,他会毫无保留地教授,希望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王路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