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的众多中国电视节目中,新鲜出炉的《中国好声音》一枝独秀,堪称一时佳作。2013年各家卫视频频出招,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年中的《中国梦之声》、《快乐男声》、《中国好声音2》的选秀大战,直到年末的《爸爸去哪儿》,中国的观众在这一年中经受了各种娱乐盛宴的洗礼,到头来仔细回忆,却发现一路走马观花,没哪朵花值得自己买账,仔细咀嚼之后,甚至感觉各大卫视的出招都大同小异。
星光之黯 大腕变身,演技好就是噱头好 或许是因为去年《中国好声音》的大获成功,2013年的娱乐节目一窝蜂地扎堆唱歌比赛,其卖点大多集中在“明星导师”上。但对挑剔的观众来说,看多了就觉得没有新意,甚至审美疲劳了。从《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2》,再到《快乐男声》、《爸爸去哪儿》,这些都把明星当作了节目的最大噱头,明星看多了,只能让观众越来越没感觉了。 演技好、话题多的嘉宾历来是各大节目的座上宾,当年的杨二车娜姆成为了“超女”中最有噱头的嘉宾。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仅有话题已经不能从诸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了,现在节目对于嘉宾的要求是不但名气大,而且演技要好,噱头要足。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所说,“比大牌的怪现象,是因为综艺节目同质化倾向,一个节目成功,千万个节目跟风,不出奇招就不能成功。”而后诸多大牌有人跳水、有人当学徒、有人当爸爸,不一而足。各大卫视出招千变万化,却都是打的明星牌。
原创之殇 国产困局,舶来品比本土货有市场 2013年的各大综艺节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舶来品众多,国产货明显不再吃香。有媒体统计了今年的暑期档电视节目,“我国卫视平台出现了13档音乐选秀类节目同步播出的热闹场面,它们大多出自国外电视节目的模式引进”,因此2013年被称为“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引进井喷之年”,《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爸爸去哪儿》等取得不错收视的节目都拥有外国血统。 而不少观众都表示对国外引进的电视节目的关注要明显多于国内传统的收视达人《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节目。“《爸爸去哪儿》很好看”,微博上,铁杆粉丝们对芒果台的传统娱乐霸主《天天向上》有些失望,“感觉《天天向上》越来越没啥意思了,这些年来改动很少,现在越来越多地在为别人做推销,总让人看的时候有种被强暴的感觉,虽然每期都有看,但是心情不一样了。” 相对于一些从外国引进的节目动辄能取得不错的收视率,国内的大牌娱乐节目应对起来显得很没底气,更不用提已经被网友踏上了一万只脚的某歌赛。同为暑期档的《中国红歌会》在其他节目的围攻之下,收视率连创新低,突围战第二场的收视率仅为0.383%,与最为红火的《中国好声音》相差了十倍还多。
商业之惑 拼命赚钱,涸泽而渔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成功与否,中国的电视节目大都面临着过度商业化对他们以及节目品牌的透支。第三季好声音冠名费高达2.5亿,整个节目广告繁多,被网友诟病,“广告期间插播节目”,《中国好声音》成为了中国好生意。第一季选手原创作品许久才发布,有乐评人评价他们的作品,“没有特别让人惊艳的”、“整体感觉没有太大亮点”。第二季选手比赛还未结束便登上了大规模巡演的舞台。节目品牌透支严重,让人担心很多节目会不会走入一个“新鲜感退却—市场接纳度下滑—加速炒作—热度下降更快”的恶性循环。 同样,《爸爸去哪儿》还没结束,网络上就铺天盖地地展示明星爸爸和明星孩子们穿的、用的各种奢侈品牌,仅一件童装单品就贵得令人咋舌,以致有网友戏称这是一档富二代比拼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就是一群富一代领着富二代演给全国屌丝看的,为什么屌丝们还看得那么带劲?” 事实上,过早、过快的商业化也暗示着主办方的信心不足:艺人到第二年就没有人气,节目本身也很可能被淘汰——这些杀鸡取卵的短命节目和艺人(艺术生命)们,说到底还是一个原因:没有原创。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