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7版:安丘读本·文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导读

第A02版
新闻评论

第A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报纸伴我四十年
   仓房后那一排洋槐
2013年12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纸伴我四十年



  报纸是我最好的朋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掐指算来,我与报纸结缘已经四十年了,我是上三年级的时候开始读报的。因为我三哥是大队会计,大队部就设在我家老房子里,所以大队订的报纸就送到我家里。记得当时就只有《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解放军报》三种报。那时我家不但每天都有新报纸,就连过年糊墙、糊天棚都用报纸。室内糊在墙上的报纸上好多我内容都能背下来,因为几年才重新糊一次,每天晚上睡觉前,哥哥都念墙上的报纸内容给我听。那个年代,学生没有课外读物,更没有电视看,我没事的时候就看报纸。当时的报纸内容除了“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就是“大批判”的新闻。尽管大部分内容看不懂,但我还是比别的孩子多学到了不少东西,因为当时上高中的四哥经常给我“辅导”。
  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正是“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学生半天学文化,半天社会实践或者大批判。有时上文化课就学报纸上的“大批判”文章。一群十二三岁的毛孩子,从报纸上学社论、评论员文章,学清华、北大理论组写的大批判文章,还要写心得体会,实在是可笑,可那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尽管那几年没有从报纸上学到多少东西,但我确实对报纸有了感情。
  上初中、高中时,教育开始走上正轨。虽然学习抓得很紧,但我看报的习惯没有变。班里订有《中国青年报》《山东青年报》《中学生报》等,尤其在高中,老师要求文科班同学多读报。那时看报,不光是为了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益:报纸新闻对我们的时事政治考试很管用;学习报纸副刊的文学作品,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时老师点评的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参军入伍后,在部队十几年,一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办公室里订有军内外的大小报纸二十余种,这真让我如鱼得水,每天看报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为了多读报,我还跟在外省当兵的十几位同学联系,请他们不定期地给我邮寄当地的报纸。每当看到通信员送来的报纸就兴奋不已。
  喜欢报纸并不是光读报这么简单。也许是儿时的那份向往,让我一步步走近了报纸,我开始走上新闻报道之路,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印在报上,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表。每年我都会在报纸上发表文字、图片、美术、书法稿件近百件,先后被《山东青年报》《前卫报》《济宁日报》《前卫影苑》等报纸聘为特邀通讯员和特邀记者。
  1991年底,我转业到安丘外贸总公司,后来调到青云山管理处,一直从事企业宣传文化工作,继续与报纸结缘。每天无论工作多忙,我都坚持看报。饭可以不吃,觉可以晚睡,但报纸不能不看。每次出差,我都会在包里放上一叠新近的报纸,以备在车上阅读。到了目的地,到报亭买报纸看是必须要做的事。
  我刚到安丘外贸总公司报到的第二天,就被抽调参加县委“社教”工作组,到了那时的金冢子乡窑沟村驻村。当时村里订有几份报纸,可不等看的就让人拿走了,不是生了炉子,就是包了东西。晚上别人约我打牌、下棋,可我不会,只有早早睡觉,没有报纸看真是无聊得很。我家在人民公园南面的干休所住,这里离土产公司的废品收购站不远,于是每次回来休班,我就到废品收购站花高价买上一捆旧报纸,带到村里抽时间看。我爱人很不理解,每次都责怪我说:“人家都是把报纸当废品卖掉,你却把这废品当宝贝买回来,真是的。”这时我只好憨憨的一笑,心想:这废品给我的收获你是不知道的。
  这些年,我养成了自己独特的读报习惯:一是博览群“报”。无论大报小报,党报、专业报,外地的、本地的我都要看。二是先近后远。报纸来了以后,我会先看贴近自己生活的报纸。如《今日安丘》《潍坊晚报·安丘读本》,然后再看潍坊的、省级的、国家级的。最近半年,由于单位门口施工,送报人嫌麻烦就免送了,我就看不到当地的报纸了,每天心神不安,很急躁,有时只好跑三四里路到城里找张看看。三是先看党报、后看晚报。这大概是跟我的工作有关。四是先粗读后精读。见到报纸后,我会在第一时间先粗略的把所有的报纸浏览一遍,先看一下有啥重要新闻,同时对每张报纸上感兴趣的文章先留下印象,等忙完工作或等别人看完的时候再坐下来细看,最后把自己感觉有价值的文章剪下来,做成“剪报”,以后反复阅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我做的各类“剪报”达五十多本。这些“剪报”是我最珍贵的财富。如今办公室里报纸种类多了不少,但看报的人却少了,尤其年轻人,不是耍手机就是玩电脑,报纸连看都不看。虽然网络上新闻传播快、信息量大。但我感觉报纸在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稿件的写作技巧、版面设计的艺术性等方面的优势是网络不可比拟的。
  四十年了,我没有学会,也没有时间去学唱歌、跳舞、打牌、下棋、玩游戏。把业余时间全用在了读书、看报、写作上。虽然没有成为什么“家”,也没发什么“财”,但报纸带给我的精神财富是富足的。
  报纸让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业务水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直到高中,以致后来在部队的十年,我一直主办黑板报,从采访、写稿、执笔、设计报头、插图都是我一人完成。在部队期间我还创办了《银屏之声》小报,贴近战士、图文并茂,繁荣了部队的文化生活,很受战友们的喜爱。回地方后,我继续从事宣传策划工作,二十年乐此不疲,就是得益于读报、用报。
  报纸不仅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还让我结交了天南地北一批“玩文字”的好朋友。有一次,我从潍坊乘火车去济南出差,上车后跟一位正在看报的旅客同座,落座后我也拿出一份《齐鲁晚报》在看。期间我们边看边交流,得知他在青岛电视台工作后,我们有了更多的话题。后来我们交换名片时,两人都感到对方的名字很熟悉,我们几乎在同时问对方:“你是不是当过兵?”原来20多年前他在淄博驻军某部当新闻干事。那时我们都经常在《前卫报》上发稿,全区部队搞新闻的人虽然不一定见面,但名字都很熟悉。我俩虽未见过面,但一见如故。正如他说:“我们是没见过面的老朋友、老战友。”在火车上,我们共同回忆往昔火热的部队生活,交流现在的工作生活状况,感觉特别亲切。如今我们已是很好的朋友,我每次到青岛,都会去看望他。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梦想当一名报社记者,背着相机、拿着采访本到各地采访,那是多么的“威风”。也许是命运的捉弄,直到今天,理想终未成为现实,但我却无怨无悔。虽然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但我也在不经意间成了一名“土记者”,还结交了一大批记者朋友。我的工作生活中始终有我钟爱的报纸相伴,我已心满意足。和报纸相伴,心灵会多一份空间和营养,喜悦和平静就会自然地生长;和报纸相伴,猛然间发现美好无处不在,快乐随手可得。这也许是今天这个年龄的我对读报的感受。
  入夜,繁星点点,望着远处深邃的天空,我祝愿自己和报纸一如既往地前行。
□高星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