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寒地冻,
当心中风! |
|

|
|
◎市疾控中心发布数据,脑血管病成市民致死“第一杀手” ◎冬季是脑血管病发病高峰期,专家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12月19日,记者获悉,根据市疾控中心发布的今年1-9月份居民死因监测情况最新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市市民致死的“第一杀手”。 冬季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记者从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了解到,今年入冬以来,脑血管病患者激增,医院病房长期处于满床状态。对此,专家提醒,天气寒冷,疑似征兆不可大意,要警惕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天气寒冷 冬季严防脑血管病 日前,家住青州农村的郭女士来城区的儿子家小住,晚上起夜时突然感到眩晕,继而呕吐不止,几欲不省人事。家属赶紧将其送到医院救治,被诊断为脑卒中,医生告诉郭女士的家属,天气降温后是脑中风的高发季节,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要特别留意预防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发作。 市中医院脑病四科主任、山东著名中医药专家、主任中医师王泽颖表示,生活节奏的变化会对老年人的身体产生极大的影响。“脑卒中就是通常所说的中风,如果把血管比作管道,发生中风的时候,就相当于脑血管生锈,发生了堵塞。而血管堵塞或者破裂后,往往容易造成脑瘫,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死亡。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很弱,很多老年患者都是因为突然改变生活环境,原先养成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王泽颖说道。 “冬季是急性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冬季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如果温差超过15℃以上,血管就会剧烈收缩,使血管壁上附着的斑块脱落。斑块随血液流到狭窄的地方就容易堵塞血管。进入冬季后因为天气寒冷,会使血管收缩,由于血脂长期沉积,血管内壁形成许多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管腔变窄,导致心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王泽颖还表示,脑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有脑血管疾病征兆或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最好常备一种效果好的脑血管疾病药品。 及时就医 疑似征兆不可大意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大夫赵连江认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中医对所有疾病的预防认知,只要做好这五点,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大多数疾病都可以避而远之。 “这五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是古人养生的秘诀,如今依然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借鉴的。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这五句话的意思,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不能过量也不能不达标,养成有节制的饮食习惯,作息有规律,劳作不要过量、不要太累。现在脑血管疾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放纵自己,生活没有节制所致。”赵连江向记者解释,保持情绪稳定,是预防脑血管疾病最关键的因素。“去除不安、恐惧、愤怒、焦虑等不利因素,保持情绪稳定,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赵连江说。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旦发生了脑中风,其治疗的黄金期就在发作之后的短短数小时之内。如果有出现疑似中风的征兆,包括突发一侧肢体无力、反应迟钝、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视力模糊、吞咽困难、言语困难等,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前往医院进行诊治。王泽颖告诉记者,现在各大医院都有相应的脑病急救,由专业的神经科大夫在急诊中心坐诊,最大限度确保病人能够随时得到有效治疗。 保护血管 摈除不良生活方式 由于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血管类疾病不断增多。如何保养血管,王泽颖指出,注意饮食、坚持运动,少酒多茶、减少熬夜。遍布全身的血管犹如住宅中的自来水、煤气管道一样,用的时间长了,管内壁就容易结垢、生锈。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更会让血管老化速度加快。 “四高”饮食堵血管。高糖、高油、高脂、高盐这“四高”饮食,可以说是血管的头号“天敌”,它们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也容易导致胆固醇、血脂等附着于血管壁上,造成动脉硬化,导致血管不畅通。 长期熬夜,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 烟草是心血管健康公认的大敌。烟草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还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容易形成血栓。 久坐导致体重增加,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心脏血液循环,这些都会间接促发高血压,加重冠心病。长期不运动,血管内的垃圾就会逐渐累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经常生气、压力大,血管也容易变硬。 这五类血管的天敌,会加速血管的老化,易引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王泽颖指出。 熬夜久坐 脑中风出现年轻化 近来国内出现的多个年轻人脑中风病例中,均有长期熬夜加班的经历。 王泽颖说:“以前脑中风患者多是60岁以上老年人,如今脑中风发病率不仅有上升趋势,更有年轻化趋势。”而脑中风的死亡率受很多因素影响,有年龄、脑功能、治疗时间延误、治疗的方式、既往脑中风史、糖尿病和治疗措施等。王泽颖提醒,预防脑中风,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饮食宜清淡,少吃多盐食物,多吃杂粮,少吃细粮。多吃果蔬类食品,切忌暴饮暴食。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饮食。最好远离烟酒,如平时有饮酒习惯的,适量饮酒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可酗酒。 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久坐。改变静态生活方式,坚持适量运动,把运动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但运动千万不能超过自己的能力极限,同时老年人应尽量避免过早进行晨练。 按时且正确遵医嘱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停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如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症状,立即舌下含服。 此外,心脑血管病患者还要注意保持平和心态,切忌大喜大悲。 文/本报记者 曾庆建 张身率 ◎相关链接 药酒进补正当时 自制饮用须谨慎 “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在很多人眼里,冬季是进补之季,于是药酒就成了天寒地冻时的进补良方。中医专家表示,常见的养生药酒配方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等功效为主,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但药酒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决定喝什么药酒,自行泡制的药酒,饮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市中医院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王泽颖表示,药酒保健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常见的养生药酒配方常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等功效为主,可起辅助治疗的作用,冬季是喝药酒的最佳时节。“酒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溶媒,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都能被溶解在酒液中,所以药酒往往比其他丸、散、膏、丹以及煎剂等显示出更好的医疗保健效果。”王泽颖说。 “体寒、气血不畅的人最宜喝药酒。”王泽颖介绍,药酒适合调理身体,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以及身体内有寒气、经络有痹阻、气血有淤滞、慢性劳损者。这是因为它包含了酒的功效及药材本身的作用,酒本身能通经络、活血脉、温阳祛寒,与药相融,又可以行药势引药力通行全身,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中药材就可以泡制成药酒,其实不然,王泽颖介绍,中药材类别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药材都适合浸泡药酒。其中,一些含汞、砷、铬、铅等的矿物药就不宜用来泡酒。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自己需要泡制药酒的话,最好能先咨询医生。因为药酒不是万能的,不是随便怎么喝都对身体好,要针对自己的具体病情以及身体状况泡制对症的药酒。”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大夫赵连江告诉记者。 “药酒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比如月经期女性、孕妇、肝功能不好的人就不宜饮用药酒。”王泽颖提醒,无论在酒中加入何种药物,酒精伤身的事实是改不了的,因此饮用不能过量,而且其中还有药物成分,喝多了不仅达不到辅助治疗的效果,还有可能起反作用。一般来说,药酒可早晚各喝一次,每次25克,时间可以选在早饭后30分钟,睡觉前30分钟服用。 本报记者 曾庆建 张身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