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艺 日前,江苏常州本地论坛出现一则热帖,网民“阿木是我”发帖反映,12月20日下午,在常州一公交上,一女子抱着小孩却无人让座,司机无奈停车7分钟。最终,一位中年男子让座。 (12月24日《扬子晚报》) 公交车是展示社会风貌的窗口,在这里能够看到个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风尚。怀抱小孩的乘客如果没有座位,碰到紧急刹车的情况无疑很危险,司机多次提醒乘客让座,全车人无动于衷,无奈停车7分钟。不少网友认为,司机此举充满正义之气,笔者却认为,司机停车逼人让座只是义愤之举,大有道德“绑架”之嫌。 霸占爱心座位确实不妥,但让座毕竟是道德问题。乘客拒不让座,总不能让乘客都拿身份证出来比较年龄大小,再由司机安排座位吧?司机拒绝开车逼人让座,易使乘客产生逆反心理。大家偏不让座,看你公交开不开?毕竟从契约的角度讲,乘客购买了车票,司机拒绝开车也是违约行为。不让座、不开车陷入道德与契约的双重困境。 虽然为弱势群体让座是起码的社会公德,但作为公德心的一部分,也必应是自然自觉的行为,而非“绑架”着行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机除了从道德层面呼吁乘客给需要帮助的乘客让座、用拒绝开车这样的硬招对不让座乘客“逼宫”以外,还可以尝试采取激励措施培养乘客的让座公德。比如,给让座者发放“爱心卡”,对经常让座者给予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等。这不仅对公交文明素质提升有倡导示范作用,还可以唤起乘客主动让座的道德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公众思想道德觉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完全靠道德舆论维持让座规则是不现实的。在道德提倡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采取激励措施唤回乘客公德也不失是一种次优选择。 当然,公众道德素质提高了,让座成为自觉行为,让座有奖也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让座不开车”的尴尬也自然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