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和母亲是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那时候没有通讯工具,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书信联系,后来经过一年多断断续续的接触,两人认为志同道合,决定共度此生。1986年,父亲在老家和母亲结了婚。 父亲是高中毕业,他从小喜欢捉鱼摸虾,就连下雨天也是经常蹲在河边,披着一块薄膜,眼睛紧紧地盯着鱼浮,害怕吓跑就要上钩的鱼,眼睛不敢眨一下。等到后来快要定亲时,由于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彩礼,全家人常常彻夜难眠。后来,父亲听说村后有一个小水塘,村民们都知道里面有一条七八斤重的大鱼,可就是逮不到它。 于是他心想:我逮到那条大鱼的话,彩礼不就有了嘛,也不用让家里人为难了。想到这里,父亲立刻兴奋了起来,专门借了辆自行车,骑着到20多里外的一个亲戚家,借来了一副渔网。先把渔网撒到池塘里,再在渔网一侧撒上馒头,从另一侧用石头吓唬大鱼,就这样,用了一上午的时间终于把大鱼逮到。回家后他把最好的那部分鱼肉切下来作为定亲的彩礼,剩下的犒劳了家人和乡里乡亲。 母亲家里兄弟姐妹6人,最小的是两个弟弟,按照原先的传统观念,女孩子早早下学干活赚钱供男孩子上学读书。从小懂事的母亲为了赚更多的钱供两个弟弟上学,17岁偷偷地去了更需要男人们干活的砖厂。“那时候生活水平低,在砖厂里干一天活,晚上回到家累得腰酸腿疼,可好歹一天能赚到3块钱,也比其他行业赚的钱多多了。”母亲回忆着之前的点点滴滴对我说。 后来到了结婚的年纪,按照原先的习俗,就是青年男女靠媒人介绍相亲。因为他们两家距离30多里,当时没有什么代步工具,村里也只有两三辆自行车,所以见面相亲很不方便。最后,媒人想了个办法,把他们的照片交换一下,托人分别捎给对方。当时村里会照相的人很少,临时拍又来不及,最后只好把数年前跟朋友的合影照给了对方,把照片中的自己用笔做了个标记。 记得父亲对我说过,那时候拍结婚照一点也不复杂,拍照时两人像小学生看升国旗一样站得笔直,背景就是一块红布,照相的喊一声:“看这儿,笑一下!”蒙着黑布的照相机突然一闪,就成了结婚男女永恒的纪念。可是就连这样的照片父母都没舍得拍。 听着他的话,我知道,在父亲的心里一直有个结,那就是他和母亲结婚27年来,没有一起拍过一张像样的结婚照。父亲结婚时,家里经济情况比较差,婚礼办得比较寒酸。母亲曾说:“你爸当年穷得叮当响,我之所以愿意嫁给他,主要是图他人好。” 父母亲的结婚照就是结婚证上的那张黑白合影,照片上两个年轻人虽然穿着比较朴素,可是面带笑容,一副幸福的样子。这张照片一直陪着父亲到如今。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些,父亲有了想和母亲拍一套时尚流行彩色婚纱照的想法,可是,每次都被母亲拒绝了。 母亲笑着说:“听说,拍照还要穿露肩的裙子,我可不想让人说我是老妖精,还是把钱留给孩子们用吧!等以后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有的是时间,再补吧!”就这样,拍婚纱照的事一推再推。 我做了一个决定:将在父母结婚三十年周年,也就是“珍珠婚”之时,让父母穿上礼服拍摄婚纱照,再当一回“新郎新娘”。 吕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