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王国辉(左)就职工工资向大家征求意见。 |
|

|
|
◎高新区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年多,293家企业已采纳 ◎76000名员工待遇明显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大有提高 “今年,俺的工资比去年每月涨了200元,前几天我们要求公司明年再涨工资,经过协商,公司决定再给我们涨12%。”12月25日,高新区山东润泰智能电气有限公司的职工高友臻告诉记者。高新区从2012年9月份开始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目前已经有293家企业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立了电器行业联合会、教育工会联合会和生物园工会联合会,共惠及76000名员工。 明年工资又涨一成多 高友臻在高新区山东润泰智能电气有限公司从事电气组装工作已近10年,从一名平凡的农民工成为公司的车间主任。“我去年的工资是每月2200元,今年的工资涨到了每月2400元,一个月能多发200元呢!”高友臻笑着对记者说。之所以能大幅度地提高工资水平,还得归功于他们公司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高友臻告诉记者:“我是2004年来到公司的,一开始的工资每月只有1000余元,收入比较微薄,心里难免有不满情绪。自从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之后,我们的工资涨得快了。以前的工资都是被动接受,现在像我这样的普通职工对自己的工资也有了发言权,感觉受重视了,工作热情一下子就提高了。” “今年咱们公司销售额有大幅增长,我们代表公司全体员工要求工资增长14%,现在征询一下企业方的意见。”12月11日,山东润泰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工资集体协商会上,工会主席王国辉向股东提议。 据了解,高新区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主要针对的是民营企业,山东润泰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是我市第一家实行该制度的民营企业。 12月2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经过工会代表和股东代表双方的共同测算和协商,山东润泰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最终决定该公司的工资上涨12%。该公司的工会主席王国辉介绍说,公司每年9月8日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有效期是一年。另外,职工工资也会考虑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等内部因素。 休假等待遇也有改善 记者在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工资集体协商协议书中看到,规定的可协商事项多达21条。其中第11条规定:“职工工资总额的增长应与公司上年实现的利税、上缴利税或销售收入等经济效益指标增长挂钩,即企业效益增长10%,职工工资应增长3%至7%。” 而事实上,通过“集体协商”解决的,远不只工资问题。“可协商的事项囊括方方面面,比如职工工资的发放时间、工作环境的改善、休假时间的设置等惠及个人的许多待遇,都在集体协商的范畴之内。”王国辉说,有了集体协商制度,工人的权益更有保障了。 在高新区,山东润泰智能电气有限公司工会与39家同行业企业发起成立了电气行业工会联合会,以“抱团”的形式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驾护航”。 记者了解到,不仅企业的工会会定期开展调研之外,高新区总工会也会采取相关措施和有力的监督来保障这个制度的长效发展。 “所有会员企业必须遵循集体协商制度的要求和标准。”高新区总工会的一名负责人杜伟琦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各方严格履行约定条款,高新区总工会已经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列入工会的考核计划,每年年底会对这个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的形式对基层工会进行监督考核,并定期对各会员企业履约情况进行监督、通报。“对履约不力的,将下达‘整改通知书’,并提请劳动保障部门责令其改正。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追究行政或法律责任。”杜伟琦说。 职工更积极企业获益 杜伟琦介绍说,高新区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高新区的重点工作,从2012年9月份开始推行。目前,高新区已经有293家企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立了电器行业联合会、教育工会联合会和生物园工会联合会,共惠及76000名员工。 “刚开始实施时,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广其实面临着很多困难。”王国辉表示,由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用于发放工资的资金金额,因此最初实行时遇到了不少来自企业管理者的阻力。 王国辉告诉记者,刚开始,一些企业不愿意谈,效益好的企业担心职工漫天要价,效益差的企业担心签了以后不能履行承诺,有的企业则怕浪费精力,而且会乱了职工的思想。“除了企业管理者,一些企业的工会主席也不敢谈,有的企业工会主席是由管理人员兼任的,他们担心谈了以后会被老板怪罪。”为了让企业和工会接受并实施这项制度,高新区总工会和该制度最先发起人员一次次做工作,劝说更多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有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背上包袱,因为职工们的主人翁意识空前增强了,大家的敬业精神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生产效率相比以前也大大提高,带来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赢。今年我们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就增长了20%,这与职工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王国辉告诉记者,工资协商制度给了职工们说话的机会,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也同时给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带来了推动力。 文/图 本报记者 贾慧 陈静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