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涛展示收藏的《潍坊晚报》试刊号和创刊号。 |
|

|
|
◎市民张涛收集了《潍坊晚报》每一次改版报样 ◎曾经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四处寻找本报创刊号 试刊号、创刊号、报头的改动……《潍坊晚报》20年的足迹在他的收集册里都能找到,每天读《潍坊晚报》是奎文区西上虞社区文萃苑小区36岁居民张涛的一门必修课,他用自己的收集册记录了《潍坊晚报》点点滴滴的发展变化。“现在的晚报,内容更详实,版面设计更灵活多样,更贴近生活,可读性更强了。”这是张涛对《潍坊晚报》的直观评价。
大学时与晚报结缘 一本精致的收集册,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已经泛黄的报纸,打开收集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写有“创刊号”的《潍坊晚报》,这是张涛最为珍贵的收藏。 1998年,张涛从临朐老家来潍坊读大学。“那时候学校图书馆订阅了《潍坊晚报》,每次去总会细细品读。”张涛说,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喜欢上了晚报,萌生了找《潍坊晚报》创刊号的想法。因为间隔时间长,加上创刊号弥足珍贵,张涛不断写信打电话给报社以及喜欢收集报纸的报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得到了《潍坊晚报》的创刊号。 “不只是创刊号,《潍坊晚报》的试刊号、版面改版、报头更换等每一次创新,我都珍藏着。”张涛说,“这是1993年3月8日发行的试刊一号,这是1993年3月18日发行的试刊二号,试刊一共发行了两期,征求市民的意见。但正式创刊号是在1994年的1月1日,每周一三五出报,从1996年改为每日出版。”张涛指着《潍坊晚报》的创刊号,给记者介绍起了《潍坊晚报》的历史。 “报纸越办越好看了,不论是从报纸的纸张,报纸的内容,还是报纸的版面设计,都给人一种不断创新的感觉。”说起《潍坊晚报》的变化,张涛说,“可读性也越来越强,版面形式越来越规范新颖,让报迷们对晚报爱不释手。” 六岁女儿成了小报迷 “阅读《潍坊晚报》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经常出差,几天不看报,心里会感觉有些空落。”张涛说,每天读报成了他的“必修课”。 “从报纸上看到新奇好玩的事情,我也会给女儿读着听。”张涛说,他6岁的女儿在自己的熏陶下,也慢慢成了小报迷。 “收藏报纸,能丰富知识,很多过去不了解的历史,可以通过报纸去了解,自己经历过的,又可以通过报纸去回味。虽然现在网络发展迅速,对纸媒冲击很大,但纸媒不会消失。”张涛说,报纸收藏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社会变迁的浓缩,是反映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他希望今后能把自己收藏的报纸与更多人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我们的城市变化。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梅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