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复旦四大“学霸”引发网络关注,成绩源自努力——
“零手续费银行”登陆鸢都东营银行潍坊分行正式开业
2013年1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旦四大“学霸”引发网络关注,成绩源自努力——
天才也需要“玩命”的奋斗
   四大“学霸”之一张安琪(资料图片)



  满分绩点、科研达人、国际大奖……近日,复旦大学四大“学霸”引发网络舆论强烈关注。无论是他们“全方位无死角”的学业表现,还是成功到不可思议的“开挂人生”,都令网民赞叹不已。是智商决定命运吗?“学霸”模式能被效仿吗?当记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更好地理解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成绩是汗水与泪水的交融
  复旦四大“学霸”到底有多牛?网络上爆出的简历显示,2011级本科生李睿霖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专业绩点4.0;材料科学系大四学生张安琪不仅是5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老师,还是国际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会员;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生王传超3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论文13篇;另一“学霸”仰志斌则刚刚荣获世界材料研究学会2013年度优秀博士生奖。
  “刷新学霸新高度,世所罕见!”网友的言语极尽膜拜。更有人表示,“智商高、记忆力超强,是成就‘学霸’的先决条件。”“就好像世界上只有一个爱因斯坦一样。”网民“梁海元”说,“智商高低这种事情不属于可控范围,不是努力就能变天才。”然而,“学霸”们均不认同这一说法。
  被网民们尊为“门萨女神”的“学霸”张安琪说,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神话”,“如果我在大家眼中是天才的话,那么天才也是需要拼了命努力的。”
  记者了解到,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参加化学竞赛的张安琪,进入大学后,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大一起,她就加入了老师的课题组。为写一篇科研报告,张安琪一月之内阅读了上千篇论文并写出初稿,而第一次“练手”的成果在老师看来并不成功。“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为自己争口气。”
  之后的大学生活,张安琪在科研上投入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春节都泡在了图书馆,并自学编程语言,尝试独立开发新程序,数次向专家教授求教。“每项成绩都是汗水与泪水的交融。”张安琪说。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复制
  连日来,复旦“学霸”们的事迹无意间增加了不少网民的挫败感。
  “一大早老爸就把新闻发到我手机上,让我好好学习,瞬间沮丧到不行……”网民“筱珊”说。“羡慕嫉妒恨”的情绪蔓延的同时,有网民觉得“学霸”的人生完美到不真实,简直像是游戏中“开外挂”了一样无懈可击。努力了却还是碌碌无为,或许才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对此,“学霸”们表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公不公平不能只看天赋差异或外界条件。任何时候人和人比拼的都是“坚持”,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战胜了自我,选择了顽强不放弃。
  张安琪坦言,她其实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整整两年,在科研上投入了无数时间和心血,却没有任何成果发表,无从证明我的努力。而许多活跃在学生会和社团当中的同学,他们的付出总是立竿见影。”但最后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我骨子里是个不甘平淡、享受挑战的人。既然决定要走的路,那么跪着也要走完。”
  自我标准与内心成熟度的差异,也是决定不同人生的重要因素。“学霸”们纷纷表示,从进大学开始,他们就没有把自己当懵懂的“年轻人”看待,没有给自己太多荒废时光的借口。他们始终将竞争对手定位在国内外同行里的“牛人”身上。“我一心想着要跟他们比谁先把实验做出来,谁先把文章发出来,热门科研领域的竞争更需要不断创新的勇气和毅力。”张安琪说。

社会异类还是时代先锋
  复旦“学霸”们的故事,给不少颓废的网民注入了新鲜的正能量。
  “敬佩两种人,一种是在悲催的人生里谋求改变的人,一种是条件得天独厚还能坚持努力,不断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人。”网民“跳华尔兹的毒蘑菇”说。
  然而,也有网民认为,“学霸”是“高处不胜寒”的社会异类,“仰视膜拜”之外,少不了“灭绝师太”“斗战胜佛”等窃窃的讽刺;更有少数网民,对“学霸”外貌、身材等“花边新闻”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其学业奋斗本身。
  对于这些舆论,“学霸”们并不在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看似有些俗气的话,却很好地印证了他们的自信与潇洒。
  “我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人生态度,并希望自己能影响更多的人。”李睿霖说,“而我认为的‘优秀’,不是一个个象征着荣誉和成就的标签,而是那些人性当中最美好的东西,能充分得到彰显。”
  做学问时多追问一句,更认真一点,其实人人都能成为各自领域的“学霸”。王传超说,大多数人对“学霸”存在偏见,是没有意识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有的人在实验室待一年半载,出不了成果,可能就放弃了。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竭尽所能把它做好,这才是关键。”
  张安琪说,自己见过一些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大学生,或是普遍染上了“拖延症”,还有人认为早早适应社会规则对自己很有好处。“这样的想法有些功利。追寻梦想的道路,必定是困难重重的,但‘付出终会有回报’是我不变的信念。”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